?何祚歡的詩詞故事
2019年12月29日,星期天。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何祚歡在萃辰天心書院完成了今年的最后一場公益講座。
作為“中國評書、評話十大名家”之一,文化部及湖北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傳項目傳承人,何祚歡老師晚年很少參加公開活動,但有一個地方,位于漢口解放公園的萃辰天心書院,他卻經常光顧。
何老師喜歡在萃辰天心書院喝茶、聊天,他自從2010年在這里開設公益講座以來,整整九年,就一直沒間斷過,這在當今文藝界是極其少有的。并且,何老師的公益講座明年還將繼續開下去。
很多人認為何祚歡老師是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卻不知道他更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文人。他創作的戲曲、小說、詩詞等曲藝作品累計已達千萬字。此次講座,何老師主要分享了他原創的五幅詩詞作品。
聽過何老師講座的人應該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作為曲藝界的老前輩,他每次分享的都不只是舞臺上的那些事兒,而更多的卻是活靈活現的生活和人生。不管是曲藝,對聯還是詩詞,他不會像一般的專家教授那樣做枯燥無味的說教和解讀,而是善于從背后的細節切入,闡述某種實實在在的生活哲理和趣味。他能讓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地位的人,體會到一種生活化的藝術之美和藝術化的生活之趣。
課上,何老師首先談到了自己早年的從藝經歷,從他的分享中可以看出,愛好和環境,會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后來,何老師進了武漢說唱團,談論的最多的也是詩歌、話劇、傳統戲曲,還有小說。這些愛好后來都成了他的專業,為他的曲藝創作源源不斷地提供養分。
何老師還說,會寫詩的人寫出來的曲藝就不一樣。他當年在武漢說唱團的時候,有一位同事叫夏雨田,“他的曲藝就不完全是曲藝,它有很多詩的東西。”
“當時的那種創作環境,它會讓你把這樣一些東西融到你的作品里頭,很自然的放到作品里頭。”六十年代和何老師一起進入武漢說唱團的幾位,包括他自己,都是擅長創作的藝術家,都寫了不少作品,但那些作品已經不純粹是曲藝了。“我們說的不純粹是曲藝,不是說不像曲藝,夏雨田寫的東西非常上口,非常上口的東西里頭,它照樣有詩的韻味,有詩的意境。所謂詩者,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內容,賦比興是手法。沒有比興就談不上詩,而曲藝也可以這樣做……"
何老師正是將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融入了戲曲創作,才讓他的作品有了更強的生命力。何老師在閑余時也創作了不少詩詞,有些是應朋友之請,有些是自我情思所致,就讓我們以下面五幅詩詞作品為例,走進何老師的詩詞世界吧!
何老師說,雖然這幾首也是應和之作,但在應和之作中還算是“說得過去的”,是帶有一些思想的。
誰使魔杖舞長龍,躍然作勢向蒼穹。
框中形影難留住,借得雷電上九重。
六十年代的一位老同事,曾是語文組的老師,退休之后玩布貼畫,還參與了一些展覽。因為覺得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想法,于是就作了這首詩。這首詩并不難理解,將朋友的作品比作舞動的長龍,體現了貼畫的精神氣象。整首詩非常恢弘開闊,贊美之意,殷殷之望,溢于詞表。
未見造臺滿眼臺,軟紅十丈動地來。
洛陽三月花似錦,問君多少功夫栽。
這首詩是為一個搞舞臺攝影的朋友而作。他在國內還小有影響,舉辦過一些攝影藝術展覽。在一次展覽中,當何老師看到一幅幅宏大的舞臺劇照作品時,就如身臨其境,親眼所見一樣震撼。但他轉念一想,卻發出了“真不容易啊”的感慨。就像盛大的洛陽花展一樣,多少千奇百怪的名字,多少千奇百怪的造型,該要耗費多少功夫栽植呢?
這感慨是為好友而發,也或是為自己而發。那些最終能呈現在世人面前的藝術作品背后,該還有多少未見的作品啊?多少默默的辛酸與付出,又有誰人知?
依稀夢里品單樅,縷縷幽香雅韻濃。
我欲邀友重入夢,深恐茶在味不同。
有一次,一位朋友問他,“夢能不能入詩?”原來,他前幾天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正在泡茶,泡得是鳳凰單樅,那個香味記得非常清楚。突然就醒了,他感到非常遺憾,真想再回到夢里頭,先把那茶喝了!何老師聽了就說能作,并且開玩笑說,不到七步就可以作出詩來。其實,當時他的心中已有了那個夢境的畫面,所以,當即就作出了這首七言絕句。
什么是好詩?好像看見,又好像沒看見,好像是的,又好像不是的。詩在寫景的時候,既是實景,也是虛景,這樣的詩才稱得上是好詩。何老師說道,毛主席在評論陳毅元帥的詩時,曾在詩刊上說道,形象思維太少。就像宋人的詩,道理說得太多,意境太少……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不是說刻意去想,就忘不了,而是不想她也忘不了。何老師說,詩就是要說這樣的東西。似在講道理,但卻是講不清的道理,這樣的詩才有味道。
接下來,何老師談到了他創作的兩首元曲作品。談到元曲,他說,元曲慣用通俗的語言,但在節奏的變化上仍然是古體的。元曲不在意境,而在詞語的排列。為方便唱和,多押仄聲韻。
山明水秀,常憶當年曾住,人言萬苦,我道是此行不虛。日有鳥歌伴畫圖,愿與梅竹同朽枯。? ? 四十年光陰,忍卻苦痛談笑度。今日歸來,井邊偶過,才知白發蕭疏。望窗外,山寒水瘦,霜草艱難度歲暮。看來處,卻不見一絲愁霧。細思量,珍玩珠玉,原不及心兒里春風永駐。
何老師首先詳細介紹了作品的創作背景。此曲于2012年重游崇陽而作,崇陽是何老師常去的一個地方,這里有他創作的靈感。自1970年下放此地到此次重游,已時隔42年。“四十年光陰,忍卻苦痛談笑度。”故地重游,曾經的艱難困苦,都付談笑中。而今望著窗外的“寒山瘦水”,想起白發蕭疏,青春不在,不禁悵然。如今的生活是好了,但再多的山珍海味、金縷玉衣,怎抵得那些個逝去的年華啊!
昨夜滿城披白幔,玉龍來天半。蕭音凝,笛聲暗,樓臺著鎧,兩江琉璃岸。今朝嘯風擁金輪,七彩裹素練。龜蛇迎脫兔,山河燦爛。? ? 雪后登鶴樓,片刻攬勝,千年詠嘆,皇叔招親,孟德魂斷。此處甲兵百萬,卻難敵崔夫子詩八句,毛潤之詞闋半。歷代弦管聲聲慢,文韻哺心田,嶄新世界放眼看。
這是一首懷古曲,相比前一首,更奔放一點。時值隆冬的一個下雪天,何老師看著漫天星雪,遂有此作。前片寫實景,后片詠史,從曹操、劉備,到崔顥、毛澤東,頗有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氣……
談起詩詞,何老師總有講不完的故事。他會從詩的格律,意境,練意入手,帶你讀詩,讀作者,讀一段歷史,讀一種文化。從他的解讀中,我們可以真實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今文人的幽默風趣。
何老師也把背詩、寫詩當作一種休息,一種樂趣。有一次開會,在會議當中休息的時候,別人無事可做,而他卻在忙著背詩。他還說到一件趣事,因為經常看到他走路的時候嘴巴總在動,很多人都曾說他是一個很怪的人。
“您兒是不是明天有演出啊?”“不是的。”“那您兒嘴巴在動么子啊?”“有好吃的。”何老師開玩笑道,“其實那不是好吃的,那比好吃的要有味的多。”
在整場近兩個小時的演講中,何老師傳遞給我們的,已不只是詩詞文章,而是一種詩意生活的樂趣。詩,到底是什么味?恐怕只有自己嚼過才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