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固化你的不是社會階級,而是你的認知能力
最近幾天回老家辦些事情,回家當天就得到了家里同學的熱情款待。在飯桌上,除了和同學敘舊,我們又開始聊另一個話題---如何賺錢?
“家里工資太少了,真想干點啥?”同學皮球無奈的說。
“看看市場有什么需求,再想想你自己擅長些什么。”我說。
“家里人就愛吃,你這次回來也看到了吧,家里又新開了不少飯店……”同學皮球接著說。
“家里常駐人口就幾萬人,人群規模太小,開飯店投資大,競爭大;其實你也可以考慮在網上做點什么,比如直播、內容創業、知識付費……”我希望我的建議可以幫老同學換個思路。
“家里這些能賺錢的項目,都被那些有錢有勢的領導們壟斷了,像咱們底層的老百姓,現在哪還有什么好項目啊?”同學皮球抱怨。
沒等我接話,同學皮球接著又說“別和我提直播,提了我就生氣,這社會太不公平了,憑什么他們坐那唱唱歌,聊聊天就能一年賺上百萬,他們把整個社會的品味都拉低了……要是我的彩票能中獎就好了……”
“中獎后,你打算怎么花這些錢呢?”我好奇的問。
“我首先花錢辦個工作,然后再換個大房子,再買臺好車……”同學皮球在幻想著。
“你辦個工作要幾十萬,而且工資還不如你現在工資多,為什么還辦工作呢?”我有些不解。
“穩定啊……”同學皮球堅定的說。
如何賺錢?這個話題我們已經談論大概五年了,我想以后還會繼續……但結果似乎不會有太大變化。
這次回家我很驚訝,與同學皮球相比,我表弟大頭的認知能力真是讓我刮目相看。
記得小時候,大人們都說我姥姥家5個孩子,就大頭最沒出息,因為他初中沒念完就輟學了,父母離異成了沒人管的“小野孩兒”,他老婆和他學歷差不多。但他短短4年時間,在我們老家也算得上成功逆襲了。
4年前,我朋友開發出一款微信加好友軟件,就是可以自動更換IP,自動加好友的那種加友神器。當時我介紹給身邊不少同學朋友,同樣也介紹給了我這個表弟大頭。
一年多過去了,大家幾乎沒在這個軟件上賺到什么大錢,但是大頭和他老婆,基于這個軟件,在網上尋找到了一種賺錢模式。
3年的時間,他倆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自己買了房、買了車。今年感覺網上生意難做了,小兩口兌了一個大排檔,真的很辛苦,起早貪黑的經營。他們接手的時候,每天流水300多元,但是兩人經營一周后,每天流水就1000多元了。
家里大排檔很少有人在門口“攬客”,大頭他倆就用這招+每天限時打折,積攢了不少人氣。然后,對后來的顧客說:“我們家好吃又實惠,就是得排會隊……”
或許真是越努力越幸運。
最近又有一個機會,他們又兌了個餃子館,生意也是特別紅火。昨晚和他們小兩口一起吃飯,他們又開始琢磨送外賣和24小時營業這塊業務了(老家24小時營業的飯店不多)。
雖然很辛苦,但是我保守估計,網上的收入+餃子館的收入,小兩口一年凈利潤能有40萬以上。做個對比,我的一個朋友在老家某國企上班,屬于有編制的員工,每月工資2000元。所以,我這個表弟算得上成功逆襲了。
我總結他們成功的原因,是他們具有較高的認知能力,他們能為別人解決問題;他們知道自己有什么?知道自己擅長什么?最重要的是他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這讓我想起了美國女作家芭芭拉,寫的一本書叫《我在底層的生活》。她做了一個社會實驗,到底層去跟那些窮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掙一樣的錢。她就想搞清楚一件事,美國的窮人能不能通過自己的勤勞苦干,擺脫這個命運。
后來這本書寫出來了,答案是幾乎不可能。為啥?不是社會不給窮人機會,而是窮人自己的認知能力,把他牢牢地限定在那個社會層次上。
所以這本書里有一句話是很刺目的:貧窮本身就是一種專制。
2、為何你努力的終點,只是別人努力的起點?
2009年,我在上海實習的時候,聽同事講了個故事。
他家在當地算是富商,不過他很低調,也很少提及家里的事,他一直都很努力。從大一進校開始,不管室友每天在打游戲還是擼管,他每天都雷打不動的去圖書館學習,每年都拿一等獎學金。
有一次,他又考了全班第一,同班有個男生跑來找他,說有重要的事要談。那個男生上來就說,我希望你放棄這次獎學金申請。
他問,為什么?
那個男生說,因為我是第二名,你放棄的話,我就能拿到一等獎學金。
他說,所以呢?
那個男生說,你爸送你上學那天,我就知道你有個有錢的老爸,已經很幸運了,對我們窮人來說,這已經不公平了。現在你還來跟我們搶獎學金,你不覺得你們有錢人很貪心很惡劣嗎?這不公平!
當時他被對方的神邏輯驚到了,大腦瞬間短路,一臉懵逼。但他還是很冷靜地回復說,獎學金就是按成績排的,誰成績更好,誰就拿;你說的那種按家境排的,叫助學金。
對方惱羞成怒了。
他說,助學金我當然要拿,但是獎學金,你也不該拿!你也不想你為什么成績好?因為你家境好,你沒有后顧之憂,不用去打工啊!而我們這些窮人家的孩子,還要天天去兼職,我們容易嗎?!
我以為我同事,差點要被對方說服了呢。
這時候,必須為我同事鼓掌了,他是這樣回復的:“是的,我現在是不用打工,那是因為我老爸一輩子都很努力。
他90年代就去深圳下海做生意,開餐館,被黑社會砍,這時候,你爸在干嘛?
前幾年,我爸為了解決公司危機,心力交瘁,累到胃出血,這時候,你爸在干嘛?”
一個富人家的孩子和一個窮人家的孩子,他們的生活是不一樣的。這公平嗎?當然不公平,但是又很公平。
因為,這個富人家的孩子所享受的一切是他父母或是祖父母奮斗而來的。每個人都有奮斗的權利,這是公平的。一個人想要有更多的權利,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3、年輕人的上升空間,從未有今天這么大
到底什么是階級固化呢?通俗點的定義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
今天很多人在焦慮:"階級固化的時代即將來臨,我們普通人上升的通道到底在哪里?"
更多人議論道:“階級固化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社會流動性越來越低,財富越來越向少數人手里集中。”
而事實呢?事實恐怕更加殘酷: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要往和平穩定發展,必然要伴隨著社會結構的定型,越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階級固化的現象越明顯。
古今中外,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從春秋時期的貴族制到魏晉時期的薦舉制,整個社會的官位基本上都被上層社會壟斷,階層之間形成一種非常封閉的、不流動的狀態。
薦舉制:地方官推薦地方上的人才來當官。
盡管科舉制在隋朝就已經被發明出來,但是由于漢代薦舉制的做法還有強大的歷史慣性。所以,隋唐時期基本上還是一個半世襲的士族社會。記得《武媚娘傳奇》有一段特別精彩,演的就是士族門閥與寒門士子之間如何斗爭的。
最終形成一個階層流動的平民社會是在宋代,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打消讀書人叛亂的動機,以達到更好地控制社會的目的。
我們不難看出從春秋到宋代大概1800年,普通百姓根本連和上層社會對話的機會都沒有,更別提成功逆襲到上層社會了。
然而,我們再看看今天。騰訊、百度、阿里巴巴互聯網巨頭的迅速崛起,伴隨著互聯網發展,逐漸壓倒實體經濟,移動互聯網、電商、O2O、共享經濟、內容創業、知識付費、人工智能、直播……這些風口不斷誕生。
不乏有人逆襲成功,
從一個三線城市默默無聞的IT工程師,到日入20萬的“簡書一哥”彭小六。
從一個月薪3000元的新媒體小編,到已經完成天使輪融資(估值3000萬)的90后“少女心”胡辛束。
從一個營銷類公共號作者,到被百度1億收購,并且任職百度副總裁的“李叫獸”。
每一位逆襲者似乎都離我們很近,昨天他們還在我們中間努力,今天可能就會成為社會的焦點。
與此同時,他們的成功也給我們以啟迪:即使你是個沒有任何背景的年輕人。在這個時代,只要你定位準確,并且愿意持續的努力,就可以沖破你原有的社會階層。
我感謝這個時代,因為無論你是山溝里的窮孩子,還是一個大專生,無論你的人生起點有多底,只要你自己不放棄自己,只要你肯付出,這個時代都會給予你應得的回報。
我感謝這個時代,因為這個時代不在乎你爹是誰,只要你肯奮斗,通過自己的打拼,你就可以,30歲在北京擁有屬于自己的家。
我感謝這個時代,因為只要你想學習,你不但可以找到最好的老師,而且還能和這個社會最上進的一批人成為同學,更重要的是學習時間還你說了算。
你可以在上班的路上與17萬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學習「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
你也可以在下班的路上與8萬并肩前進的同學,一起學習「寧向東的清華管理學課」。
只要你想學,這個時代都會給予你,而且是最好的。
我珍惜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實現財務自由的計劃、一套人生成長的方法論、一顆不甘墮落的進取之心……
我不在乎,階級固化對我未來產生多大影響,因為階級固化對每個人而言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對我同學皮球而言,老家的一個正處領導,可能就是地方的父母官,那絕對是上層社會的代表。但是,把鏡頭拉得再遠點,在省城呢?在北京呢?在整個世界呢?
不可控的因素,我不會去糾結,我要做就三點:
1、繼續投資自己的健康,讓自己可以體味更多的人生滋味。
2、繼續投資自己的頭腦,精神的富足才能駕馭物質的富足。
3、努力保證自己在北京這個城市里,貢獻和收入成為前1/4的人。
總之,
我們不應該辜負這個時代!
我們應該成為自己的英雄!
階級固化,不應該成為我們放棄奮斗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