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夠完美的《全球風暴》——中國人的災難價值觀

? ? ? ? 災難片真的能調動人類最原始的情感,尤其是對感情細膩豐富的中國人來說。

? ? ? 09年韓國大賣影片《海云臺》是《頭師父越一體》、《色即是空》、《一番街的奇跡》等片導演尹宰均的新作,風光秀美的海云臺因釜山國際電影節為世人所知,實際上它是韓國最有名的海水浴場。《海云臺》投資高達150億韓元,講述恐怖的災難性海嘯侵虐避暑圣地海云臺時的震撼與救贖的故事,號稱是韓影史上第一部災難片。《海云臺》的噱頭當然是災難特效,但倫理情感的表述并不孱弱,只有人道主義的災難才是真正的災難——而對人倫情感的細致描繪正是《海云臺》的成功之處。

圖片發自簡書App

同樣在2009年,災難片大導羅蘭艾默里奇看上了瑪雅人的古老預言,花了足足2億美元,打造了給內地影迷留下深刻印象的《2012》,號稱"驚天災難",給觀眾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圖片發自簡書App

2015年,巨石強森聯袂推出的《末日崩塌》則講述了一場從洛杉磯一直延伸到舊金山的世界超級大地震。

圖片發自簡書App


父親奮力救女兒外加不停的震撼坍塌,讓此片在內地賣出了高達6.3億人民幣的票房。


而今年十月份,又一部號稱災難大片進入中國電影市場!

10月27日投資高達1.2億美元的《全球風暴》在中國內地上映。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作者觀看電影后,如果給出滿分5星的標準,我只能給《全球風暴》3星。

原因如下

第一是電影拍攝時期較為拖延,時間太長,把作者的脾氣都磨沒了。

《全球風暴》的導演是有名的羅蘭·艾默里奇的編劇老搭檔迪安·德夫林,之前98版《哥斯拉》,《獨立日》都是這位大佬寫的劇本。

《全球風暴》劇本寫出后,正是《2012》在全球3D重映之際,全球各地票房還是相當不錯,而羅蘭·艾默里奇正在籌備《獨立日2》,所以華納最終決定讓編劇親自上陣,做了導演。

從2013年開拍,到2014年殺青,再到2015年完成后期。

電影舉辦的首場試映會后,反響并不是預想的那么好。

華納發現迪安·德夫林作為一名編劇還行,但要成為一名能Hold住大場面巨制的導演,實在不夠合格。于是找來了《加勒比海盜》的制片人杰瑞·布魯克海默和新導演丹尼·坎農,加投了1500萬美元。

經歷幾次波折后,《全球風暴》終于北美定檔2017年10月20日上映。

不過該片的諸多災難元素,正好與全球近年來的幾場天災相相契合:

1)毀滅性的颶風

2)致命的地震

3)全球范圍的洪水

正是因為這些能夠觸動人心的真實災難,讓美國的觀眾不想再在大銀幕上“重溫”這些“傷痛時刻”,從而導致了這部投資1.2億美元的災難片僅在北美本土拿到2378萬美元的成績。

第二是電影類型的模糊不清。

由于經過了兩位不同導演的手,而且最終剪輯權也沒有落到這個項目的始作俑者迪安·德夫林的手中。因此這部《全球風暴》的影視效果是極其怪異的,作者本人覺得最大的槽之處是:災難片不像災難片、太空片不像太空片,類型模糊不清。

圖片發自簡書App

可以理解編劇想要創新的勇氣,確實勇氣可嘉。

的確,近年來災難片之所以拍的不是很多,

一方面是投資預算實在過大,風險極高

而另一方面災難片本身該有的劇情套路都已經被大佬們拍完了,編劇不想再照葫蘆畫瓢,按套路來。

所以這次編劇給《全球風暴》加了一整條足以影片氣質的劇情線:太空戲。

本來預想的不錯:地球一條線、太空一條線,然后兩邊同時上演驚天災難。

結果進入后期階段后發現:按預想的弄下去,預算可能要加到5億美元。

所以,除了香港那段做的還算比較良心之外,后面的里約沙灘、東京的天降冰雹、掀起百米巨浪的迪拜海嘯、物理屬性是越做越粗糙,故事也是越說越撲朔迷離。

為了掩蓋特效資金的不足,片發還故意采用快速剪輯的策略,利用超快的速率讓主體畫面一閃而過,不讓觀眾看到細節。

而在各種劇情上,與實際不合情,Bug多到令人不能自已。

事實上,扣除補拍的部分,這部《全球風暴》的真實預算可能就在8000萬美元左右,而《2012》10年前立項的時候,總預算超過2億美金。

圖片發自簡書App

10年前實打實的2億美金,難怪能制造浩瀚毀滅級的的大場面特效,來讓觀眾經歷過山車般的酷爽體驗!

不知道有沒有童鞋統計過《全球風暴》真正的災難戲份到底有多少分鐘,作者觀看影片后感覺不會超過15分鐘,實在是掛羊頭賣狗肉。

這樣莫名其妙的"微創新"還不如直接"簡單粗暴"來的暢快呢!

因此,看完《全球風暴》后,作者想過非常氣憤地拿起手機,去撥打12315,想要投訴此片虛假營銷,說好是災難片,給我們看了一部含糊不清的電影。


第三是定位的失控。

既然是叫《全球風暴》,那么相信此片的拍攝初衷是定位于全球的。但在開拍之后,這群電影人還是沒有想清楚,此片究竟是為誰而拍的問題。

作為全世界最為重要的災難片收視群體之一,中國觀眾應該是此片極為重要的衣食父母。

既然已經找到了吳彥祖,說明還是考慮到龐大的內地市場。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但中國觀眾剛看出點吳彥祖要幫助男二拯救全球的苗頭時候,他卻遭遇"死神來了",被神秘力量背后一推,被車撞死了。最后留下一句線索:“宙斯”。然后去吃盒飯 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才第三場戲呢,剛出來10分鐘,吸引該片第一大衣食父母-華人影迷的重要卡司,以一種極其糟糕的方式,領便當去了。

想問制片人:此片對于觀影人群到底是如何定位的?

到劇終的時候,作者總算看明白了。

《全球風暴》的意識形態仿佛還是停留在上個世紀90年代,完全都是以美國白人為世界中心,極為傲慢的左派政治正確。

明明是美國人犯的錯,導致全球各地受苦受難,卻硬生生變成了美式個人英雄主義的頌歌。

不停地切換世界各大城市,無非就是在表明:我們美國高層內部有矛盾,控制的“荷蘭男孩”有可能要傷及你們國家的無辜,但你們也要老實點,等待我們來救你們呢。

而且中美兩國共同研發的氣象衛星,只有美國人有終極秘鑰 ,開什么國際玩笑。

香港遭受了那么嚴重的地底煤氣管道爆炸,N幢摩天大樓全部如多米諾骨牌般倒塌。中國 中央政府會無動于衷,就等著你們美國人來拯救嘛???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個好的故事,能激發演員的終極潛力。而一個壞的故事,則能讓卡司摸到自己的演技下限。

圖片發自簡書App

老實說,吉姆斯特吉斯扮演的Max,說話的時候老是通過喘來增加緊張感,看的令人覺得他想哭哭不出,想笑又笑不了,全程繃著臉,肢體動作全程僵硬。完全失去了當年在《一天》和《決戰21點》中的帥氣與睿智。

圖片發自簡書App

而杰拉德巴特勒的表演也太過火,表情和肢體動作過于夸張,感覺在演舞臺劇一樣。這哥倆一動一靜,完全不在同一個頻道上,看的人真叫尷尬。

劇本Bug頗多、類型模糊不清、主角演技拙劣,特效敷衍了事,意識形態傲慢,這部《全球風暴》實在是算不上一部好的災難片。

一言以蔽之,比起《海云臺》《2012》《泰坦尼克號》等這樣的良心頂尖災難片,《全球風暴》還差的太多太多。


以上僅為作者本人個人觀點。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