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誰的夢想?

在友人家餐桌上將2014年送走后,我們端著酒移到客廳,想輕松看個綜藝節目。在琳瑯滿目的選項中看到周立波的臉,節目名稱《中國夢想秀》,想起許久以前看過《立波壹周秀》,心想這時候聽聽他說什么也挺好,大家無異議。
  片頭和表演過去了,接著頒發“最佳公益夢想獎”,請出暖男先生念了一篇稿子,一男子領一票孩子上臺。原來這些都是留守兒童,經過之前的節目播出后,已有三分之二家長和孩子聯系上,并且有約十分之一的家長已回來陪伴孩子。男子分享孩子們找回父母關愛的喜悅,大受感動。
  這時候主持人提問:「現在還有多少孩子沒和家長取得聯系?」
  「還有11個到目前為止沒有辦法和家長取得聯系。」
  「他們今天來了嗎?」
  「在第一排站著的都是。」

我傻眼了,這些小學生,被曝露在同情眼光下,以“被遺棄”或“待招領”身份示眾。每一張小臉看起來都極度悲情可憐。

臺上的大人們說,相信能找到359個,剩下的11個一定能找到。就是說,從節目開始說的三分之一孩子還沒找到父母,現在只剩百分之三。孩子們看著同學一個個有了父母,自己苦等無果,還得在這光鮮舞臺上承受眾人憐憫的淚水和不斷強調自己是“棄兒”的語句。

大人們哭了,孩子們也哭了。暖男用剛剛念稿的同款態度安慰、擁抱孩子,主持人蹲下來幫孩子擦眼淚。
  
  “驚喜”來了,突然又有九位孩子的家長手上拎著大包小包上臺和孩子歡聚。
  每一雙含淚的目光集中在最后兩個孩子臉上。男子說明他們的特殊情況:「他從出生就沒見過爸爸,不知爸爸什么樣,但爸爸就在心里。」男孩沒有反應,嘴角下垂,眼睛只是看著眼前的地板,毫無希望和光彩,連泛涙的光都沒有;另一個女孩從強撐著到哭的滿小臉涙。
  每個人都要兩個孩子相信,父母會找到他們。

這場酷刑還沒結束,我切換了節目。
  既然是頒獎,想必得獎男子還有一番感言要發表。做善事的人得獎,賦予社會正面意義,合理;而這些孩子承受的,是一場紅字刑罰,心理凌遲。

想起小學四年級新學期轉學到南部,大家興奮等待選擇分組活動,開始前老師問:「單親家庭的同學請舉手。」
  全班都安靜下來,沒有人舉手。
  老師解釋到:「只有一個爸爸或媽媽的同學。」這下有五只小手怯怯地舉起,包括我的。同學好奇地轉頭張望,看看哪些同學沒同時擁有父母。
  「這五位同學分組活動時參加心理輔導,不用選組。」老師宣判。
  我無法忘記這一堂課,我們先是成為“單親孩童”,又成為“輔導對象”,在幾十雙眼睛見證下。
  心理輔導,就是把每一班的單親孩童放在一起,在地上坐成一個圓圈,輔導老師讓你一個一個說話之類。我不記得成效如何,倒是記得幾雙哀怨的眼、幾張不快樂的小臉。

憐憫,常常被表現得很冒失、濫情。盡管有人說《中國夢想秀》這節目是作秀(假)的,但粗制濫造的同情已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記。夢想,不是非得建立在別人的血淚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