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關不關注國家大事,“一帶一路”這個說法你肯定至少覺得眼熟。
所謂一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是中國主動發展與沿線國家經濟合作的戰略,通俗的說,中央在下很大的一盤棋。
不過說到“絲綢之路”,中國人卻似乎有一些普遍的誤解。比如,漢朝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于是西方人獲得了中國的神奇絲綢,見識了強大富饒的東方珍寶。
頗有股“此樹是我栽,此路是我開”的氣概。
實際上當時張騫并非是開辟販賣絲綢道路的第一人,這條路也不是因為中國人一心一意想搞貿易而開,甚至“絲綢之路”這個名字也不是中國人取的。
張騫通西域之前,東西方一直在做生意
事實上,不論是絲綢,還是其它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在漢朝之前早就開始了。
在商代帝王武丁配偶(婦好)墳墓的考古中,人們發現了產自新疆的軟玉。這說明最早在公元前13世紀,中國就已經開始和西域乃至更遠的地區進行商貿往來。
《史記?趙世家》中記錄了蘇厲與趙惠文王的一段對話:“馬、胡犬不東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寶者非王有已。”
“昆山之玉”即為昆侖下出產的美玉,而胡犬則是產自中亞、西亞的一個狗的品種。他們都通過商路來到遙遠的中原。
德國考古學家在斯圖加特市發掘了一座公元前五百多年(中國春秋末期)的凱爾特人墓葬,發現有用中國蠶絲繡制的繡品;而同時期的一些希臘繪畫或藝術品中也出現類似的絲質衣料。這種蠶絲、衣料在當時只有中國才能制造。可見在那時中原地區已經存在了一定程度的對外經濟交流,西域之間人員往來和物資交流已不是稀罕之事。

△古羅馬壁畫中身著絲綢外衣的女性
這樣的交流堪稱絲綢之路的雛形,但遺憾的是也并沒有持續下來,始終維持在時斷時續的狀態。隨著亞歐大陸的斯基泰人和匈奴人的不斷強盛,他們同南部的定居居民國家之間發生了不斷的沖突,這使原始的文化貿易交流不斷萎縮到局部地區或某些地區之間。
張騫通西域是為了打仗
絲綢之路最終形成并非出自商貿目的,而是一開始就由鐵和血的戰爭氣息味道,是殘酷戰爭的副產品。
被國人常常稱道的張騫出使西域,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聯合西域大月氏共擊匈奴。這個大月氏人之前在自己的地盤上住得好好的,匈奴人殺過來把他們趕跑了,因此本來就和匈奴人有仇。漢武帝考慮到這點就派張騫出使西域試圖拉攏大月氏。
但是大月氏覺得自己的新國土蠻好的,我還是好好過我的日子吧。于是張騫的目的沒有達到。十多年后,張騫悻悻地從西域歸來(他在去的路上被匈奴扣留了十年后逃跑,因為去大月氏你得經過匈奴……),向漢武帝匯報。武帝于是燃起對西域奇物和顯示威德的興趣,而張騫也認為要繼續和西域各國搞好關系。

△張騫出使西域
于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帶上絲綢和金銀財寶沿途撒撒。因為匈奴這個心病仍在,張騫還去了另一個和匈奴有仇的國家烏孫想跟它同一戰線,但是烏孫也不太愿意,算是此行的遺憾。不過漢朝與西域的聯系建立起來了,這些國家對漢朝還都很友好。絲綢真的是個好東西,異國人民很稀罕。
匈奴跑了,道路通了,大家就都想走動了
與此同時,匈奴還是要打的,沒有友軍沒關系,張騫在西域積累的豐富的地理知識幫助漢朝大將擊潰匈奴,除去了這個大患。
這個時候其他西亞和中亞各民族也在不斷進行國土擴張,一個個帝國的誕生終結了境內民族紛爭,創造安定和平的發展環境,匈奴這個擋在中原和西域之間的大絆腳石也沒有了,這些國家也需要貿易來發展經濟。
最重要的是,此時,中國人的漢王朝、大月氏人的貴霜帝國、帕提亞人建立的安息帝國和羅馬幾乎同時并列,從東亞到歐洲,四個經濟和文化水平都高度發展的國家,不僅有在經濟和文化上互相交流的需要,而且以強大的統治力維持了通路的穩定。

此時天時地利人和,使得漢朝與西域各國大規模的交通和交流成為可能。
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絲綢之路的形成并非“張騫鑿空的一人之力”,也不大可能存在某個明確的時間節點,而是中亞西亞各民族在長期兼并戰爭后,形成了安定的環境和便捷的交通條件,各國大規模自發進行商貿往來的結果。中西交流因此告別以往零散、間斷和輾轉的狀態。張騫出使西域,也是在已經存在的中西交通基礎之上進行開拓。
唐朝“安史之亂”后,由于吐蕃的占領和侵擾,傳統絲路中斷,中西陸上交通的路線也因此改變。此時海上交通也開始發展起來,中國的茶葉、瓷器等商品也日益重要,與絲綢一樣成為輸出的大宗商品,絲綢也失去一枝獨秀的地位。
絲綢之路的命名——可惜不是你
不僅絲綢之路的形成不是中國的獨有專利,絲綢之路命名權并不是made in China,而是個“歪果仁”創造的。
這個名字產生的時間也非常晚近,只有100多年的歷史。
翻翻歷史書籍,我們可以看到,絲綢之路的命名來源于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

△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 von,1833~1905年),德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
1868至1872年,他在中國共旅行7了次,途經當時中國18個省的13個。他多年在中國的考察成果徹底改變了西方對中國的認知,其后撰寫的考察報告《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為根據的研究》一書中,李希霍芬首次把漢代中國和中亞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間的絲綢貿易為主的交通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而德國歷史學家赫爾曼1910年出版的《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接力了這一考察過程,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由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因為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因此,雖然“絲綢之路“這一商貿之路早已存在,但是這一名詞出現卻不過百余年,這并不是我們的“歪果仁”朋友惡意的搶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絲綢之路不過將西方人古老的常識變為一個專業術語。
在當時的世界文明大舞臺上,中國并不是五道口那樣的中心。從太平洋到阿拉伯海,再到地中海,波瀾壯闊的文明都在展開。絲綢之路的誕生,并非單獨一個國家崛起的產物,而是文明齊頭并進的結果。
———————————————————————————————————
【本文首發于壹讀百科 ?轉載需授權需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