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提前發推文,因為本人受邀參與饅頭商學院的的校園市場營銷推廣課,今晚開始第一節課,提前給大家做個預告,歡迎從事校園市場的小伙伴,下載饅頭商學院APP收看。本次課程共四節,分別由我以及課程格子COO朱丹妮、黑白校園市場總監楊昊、資深校園市場專家單興華共同完成。
談到校園市場的營銷,現在越來越被重視,除了大學生直接的年消費金額超過5000億元外,互聯網人群逐步年輕化,95后人群還代表未來的消費趨勢,可是如果問到95后喜歡的品牌,他們最常用到的手機APP,大多數人或許并不得而知。因此除了校園市場每年的一個風口,外賣、分期、單車外,校園市場內盈利的企業,根據我此前的分析只有三大類:教育培訓類、校園招聘類以及校園廣告類。
什么是營銷?
對于營銷,其實很多人都有誤解,哪怕從業者也是如此,覺得營銷就是炒作、包裝、做地推,其實根據營銷學的經典著作科特勒的《營銷管理》一書,我們可以感知到真正的營銷是從研究產品開始的。如何發現消費者的需求,如何去研究產品,如何做出一個消費者喜歡并愿意購買的產品,以及如何去定價來獲取更高的利潤等等,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營銷。而我們大多數人理解的營銷不過是4P理論中的Promotion(促銷)這一點而已。并且我們要理解通過營銷塑造品牌的意義,一旦品牌形成,會讓我們在之后極大的降低廣告上的投入成本,因為大家已經知曉大概。而對于消費者而言,會減少選擇成本,在一個聽過的品牌和一個不知名品牌的產品之間,我們肯定會選擇前者;也會降低不少監督成本,因為對這個大品牌的信賴,我們不用忐忑的擔心出現意外如何處理。
營銷學4P理論:產品(product) 價格(price) 渠道(place) 促銷(promotion)
為何需要營銷?
營銷很多時候給用戶的第一感知就是廣告,之前有個校園從業者問我為什么大企業如可口可樂還在不斷的做校園活動,這個品牌已經家喻戶曉了,何必花這么多錢去推。實際上在我看來,首先并不存在家喻戶曉的產品,蘋果公司夠NB了吧,可我去年看了個國外的視頻,幾個人拿著iphone4讓街邊路人體驗,說這是蘋果公司新出的手機,結果大部分路人都說這個手機真棒,真好用,要知道這個時候已經距離iPhone4發布六七年的時間了??梢娢覀冋J為一些產品無人不知,其實只是因為自己身處這個圈子,這樣的例子太多,如我最近半年一直在用的得到app,以為很多人在看,可實際上同事中大多人并不知道這個產品。所以即使在我們看來很知名的產品,也是需要做廣告的,因為肯定還有人不知道,或是知道沒有體驗過。并且企業的品牌和知名度永遠是不嫌多的,只有產品經常出現在用戶面前,才能在用戶有需要時,自然而然的想起。
怎么做營銷?
營銷的概念很大,我先說下如何做廣告,其實路線很清晰,那就是確定好目標人群,選擇傳播渠道,設計廣告素材,高效的進行執行。如校園市場而言,目標人群就是在校大學生,而大部分企業選擇傳播方式就是DM單和海報,那我們就需要在DM單和海報上,設計好跟自身產品相關的,并切抓住學生用戶痛點的內容,最后用高效的人力進行執行。在我看來,絕大部份市場做廣告方式都是一樣,先確定人群,再選擇渠道,然后圍繞這個渠道設計廣告素材(包括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等),最后進行落地實施。
而關于一次市場營銷活動,或者一次廣告投放,雖然圈內有句話是廣告50%的成本都是不必要的,可是我們并不知道浪費在哪里,但我們也要用合理的方式去判斷投放結果,而不是活動做完后,不了了之。關于廣告效果,以前一般大多數從品牌(產品)知名度來進行考核,比如在廣告投放區,隨機調查1000個人,詢問你知道哪個平臺可以點外賣,或者你一般在哪點外賣,如果受訪者聽到外賣,脫口而出的就是美團外賣,那么這個區域內的美團外賣的品牌感就是很強的。分眾傳媒的董事長江南春也在多次分享中談到,做廣告最好就是創造新的品類去占領用戶的心智,讓用戶想到這件事就自然聯想到這個產品。當然在互聯網的廣告模式出現后,廣告效果就更好考核了,我們可以通過閱讀量、點擊率、轉化下載率、轉化成單率等多個緯度來判斷好壞,比如百度、淘寶、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等。而移動互聯網時代下,針對95后群體的營銷,提高營銷的效果,尤其需要注重4I原則,Interesting趣味原則、Interests利益原則、Interaction互動原則、Individuality個性原則。
營銷兩誤區
很多從業者做營銷時,都在極力追求用戶的自傳播,如果用戶喜歡一個廣告的創意或者一篇軟文,愿意轉發分享當然更好,可是核心點在于這個營銷的內容,是否表達出了最初的目的,就是傳遞出品牌或產品的特性。要知道廣告的核心是告知用戶,并潛移默化的去影響用戶,而我看到一些軟文雖然很有趣,用戶也愿意分享,但是無人去理睬或明白植入的廣告產品是做什么的,這就有點買櫝還珠之感了。
在此,我想對所有希望從事校園市場的企業說一句,想做廣告、打品牌就需要花錢,別天天指望花小錢辦大事;但是可以勤復盤,多去計算投入與產出,通過不斷的小規模試錯進行相關優化,比如嘗試不同的渠道,使用不同的物料等等,有時標題幾個字的變動,就影響著最后的效果。
最后,分享一點我做校園市場幾年來的感悟,永遠不要覺得自己很NB,因為有太多自認為很NB的事情,會突然被一個新的認知顛覆掉。就如同幾年前,我做超級課程表渠道的時候,十九個城市設點,每個地區數名全職的負責人,帶著幾十人的學生團隊,全國近千人的主力團隊,注冊的超級實習生三萬余人,就有種校園渠道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覺,可是到了美團后再看看,為當時的自負感到可笑,這里讓我有了一種雜牌軍見到正規軍的感覺。
做營銷,做人,Stay Hungry,Stay Foo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