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初入職場難免會被同事或者上司說“你學生氣太重了”,這主要是說這些人的思維方法和處事方式還停留在“學生思維”。“學生思維”在校園事情使用是屢試不爽,然而不適用于社會范疇。下面我們看看,有哪些典型的思維方式會被認為是“學生思維”呢?
1、取長補短
“總分”衡量模式對學生認識發展影響不小。在學生時代,哪一門功課弱就補哪,在“總分”決定輸贏的情況下,絕大多數學生被誘導把自己的短板科目從40分提高到80分,很少人會把90分提高到100分。
陷入指標衡量之中,取長補短的思維就會讓我們無法容忍“弱點”,你很強大的意志去做相反的事情——增強你的優勢,拉開你與競爭者的距離。
2、單一性思維
“我怎么面對那些各個方面都優秀的人?”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很多人生怕自己哪方面都不如人而產生自卑,這是一種忽略了社會復雜性的單一性思維。
社會是復雜的,可能一個姑娘獲得人們喜愛并不是因為他鍛煉的一身馬甲線,?而可能只是因為她是個姑娘或者是一個漂亮的姑娘;很多人喜歡秋葉并不是因為他擅長PPT,而看可能只是因為他擅長網絡營銷或者是他給很多大學新生很多忠告。不要為別人的成功尋找單一性的原因,而盲目模仿。所有的成功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單一模仿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會淪為笑柄。
3、缺乏合作思維
合作,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養成合作的思想,合作讓減少阻力成就彼此。但即使在今天,合作的思維仍是缺乏的,還需強化。在固有的學習經歷當中我們發現,學習都是自己的事情,大家也已經習慣這種自力更生模式,絕大多數學生是少有體驗“合作訓練”的。知道什么時候該與他人合作,主動尋求幫助,是強化合作思維的第一步。
4、不分場合的學習
在職場中,我們會經常發現,剛入公司的新人往往表現出急切的學習動機,滿臉寫著“我要抓住任何機會提高自己”,說實話這在職場中蠻不討喜的,除非公司允許你把上班時間用于個人成長上。現在有一些公司的成長與個人成長是互利共生的,但多數情況下,大多數公司的員工培訓和工作內容是分開進行的。
5、排他性思維
在學生時代,分數和排名是家常便飯,在同學間競爭多于合作。在步入社會后,曾經在應試教育體制下養成的排他思維還會無意識地滲入生活,它有可能影響你,而你卻未曾發覺。在工作中,競爭意識有助于提高個人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但若把這種排他思想滲透到生活中,這無形中是給自己設限。
6、等待答題慣性
多年的考試經驗,我們養成了回答別人設計好的問題的習慣。而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時刻給我們提供考卷,設置好問題讓你回答,提供標準答案給你矯正。這相對缺失的是我 悶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7、平面化人際交往
在校時,學生平時交流最多的是同班級同專業同年級的人,思維和認識狀態相近,交流并不需要太多理解成本,不能理解與不同職業階層背景的社會層面交流的困難。比你大一級的,不同專業的人在心態和心理上也與你的層次性也不同。雖然不提倡在學生時代過分注重人脈,但也不可缺少跨層次交流溝通。交流不局限于同級,平面化人際交往,往往會讓你的認知越來越局限,錯過很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