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在社群學習中成長的人。
14年的11月第一次參加拆書幫在蘇州的活動,從此開始了和一群人一起讀書的旅程。
這種閱讀方式不同于原來在一個人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埋頭自嗨。
它要求我必須結合書本去和大家分享經驗和觀點。而同時,我也可以通過其他小伙伴分享的案例學到我未曾體驗過的經歷。
這就好比我原來是一個人在家做飯給自己吃;現在變成了我要帶著自己的食材去參加廚藝交流會。
我需要給大家展示你的手藝,為了表現好一點,我只能在家里做好充分的準備。
展示的內容、流程、接受評價、事后的復盤還有經驗總結,這些都要主動去做。
我工作生活在滬寧線上的一個三線小城,為此每周六我都會乘坐高鐵去蘇州參加這樣的拆書活動。
就這樣,我從原來吃別人的炒菜,聽別人的講解,到后來帶著別人炒菜。
然后開始自己學會如何組織,如何引導,如何應用到工作中,成為了一個業余的拆書家。
拆書幫是改變了我學習的方式,而隨后的100天習慣養成則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
2015年的6月,我參加了十點讀書會和知識管理專家戰隼老師發起的100天閱讀計劃。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習慣養成的社群活動,“100天,我能存活下來嗎?”我在活動第一天在朋友圈寫下了一個問題。
這一百天,我需要每天在微博打卡,我需要記錄我的閱讀狀態。
很多次堅持不下去,就想想自己是和一群人在玩,中途退出是一件多么丟人的事情,于是繼續咬牙堅持。
我在這個過程結合拆書幫的便簽讀書法,開始了閱讀能力的訓練。
從快速閱讀,到精讀閱讀再到主題閱讀。
最后的效果是,我變得不害怕任何一本書,我也不害怕讀不完,或者害怕沒時間讀這些問題了。
100天的時間,讓我學會十八般武藝一樣,面對不同的書籍,我已經能使用不同的方法去學習。
學會了分享,也學會讀書,那寫字就變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在2015年9月份正式開始在簡書上寫干貨類文章。
因為我本身就是在職場,又從事IT的工作,加上后來在拆書幫的拆書經驗和100天的習慣養成心得,讓我有很多話可以和小伙伴們說。
可是寫作并不容易,想說和寫出來完全是兩回事。
有時候你腦海里想了很多,可是在鍵盤上敲的時候,就是斷斷續續,像擠牙膏一樣稀稀拉拉。
我問了很多寫作的前輩,他們告訴我的方法讓我絕望:接著寫,不要停。
想想自己是怎么學會一項技能的,是一上來就一鳴驚人么?還是先練習,拆解動作,一步一步來?
繼續寫,不要停!
持續練習的過程中,不斷去模仿優秀的作品,根據讀者的點評修正自己的錯誤。
我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新手成長模式:
當每篇文章只有50人看的時候,想辦法提高閱讀量;
當閱讀量上來了,想辦法提高點贊率;
再后來想辦法提高關注度··· ···
這個過程讓我學會了理解讀者的需求,如何做文案和營銷,如何和讀者溝通,如何做好自己的定位··· ···
寫作就像是做產品經理一樣,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產品生命周期。
而我就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產品迭代發布的過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個人品牌。
21世紀商業評論的主編吳伯凡在做《青年人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如何勝出》的分享的時候說:年輕人應該多嘗試一些“微出軌”。這種“微出軌”的意思就是,適當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多接觸一些和你的日常不一樣的生活。
我很感激自己過去兩年的好奇心和行動力,它改變了我的精神狀態,也改變了我的生活。
而也正是這種想“出軌”的好奇心,讓我不斷豐富自己的經驗和生活,讓我有越來越多的話想對你們說。
所以小六在簡書上寫的文章,基本上就是小六學習過程中經驗的總結和分享。
沒有高大上的案例,就是一些我自己的學習過在中掉坑里,然后爬上來的一些經驗。
這些經驗讓我現從一個IT男,成為了專欄作者、周末培訓師;讓我開辟了我的第二職業,也讓我在公司里也穩步升職。
方法就那么幾樣,大家好像都懂,怎么去做?做的時候會出現什么障礙? 怎么解決這些障礙?
這是我一直想和大家分享的,因為我和身邊的朋友們就是這么從跳坑爬坑的過程中生活的。
我有信心,如果你想變得成更加強大,我希望我能做的是:教你如何鍛煉自己,并給你足夠多的武器和勇氣。
謝謝你的關注, 讓我們一起同行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