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在做什么?
通過今天的例會,終于get到了“得到”在做一件什么事情。以前只覺得“得到”是把知識進行篩選、加工、傳遞給用戶,做“知識運營商”。那“知識運營商”,具體是什么,怎么做的,我并沒有再去進一步思考。今天的重新梳理,讓我更加明確他是怎么一步一步讓我產生購買的。
第一步:把知識封裝成產品
第二步:產品讓用戶感知到
第三步:成為用戶的生活必需品
· 先來看第一步,所謂“把知識封裝成產品”。
“封裝”這個詞很好的解釋了得到所做的工作。太陽底下無新事,知識的海洋太廣博了。知識本身雖然是有價值的,但是能夠讓我付費的是呈現知識的“產品”,而不是知識本身。簡單講就是,我們無法消費知識,但是可以消費呈現知識的“產品”。
很簡單,比如我想學習消費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我無法去直接購買“價格錨點”、“沉沒成本”、“心理賬戶”這些具體的知識,但是我可以去購買關于消費心理學的相關書籍。可以是書、可以是視頻、可以是音頻,因此,為知識付費的第一步是把“知識”打磨、封裝成“產品”。
· 第二步,讓用戶感知到。
把知識封裝成產品,很好理解,我們知道出版商出版書籍、報刊、雜志都是在封裝成產品。客戶無法直接感知到知識,但是可以感知到產品。可如何讓用戶感知到,特別是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把知識記錄、復述嗎?
這時候出現了于丹講《論語》、易中天講《三國》、羅胖講《羅輯思維》,我不僅告訴你這個知識,我還告訴你這個知識跟你有什么關系,能夠幫你解決什么問題,你在什么情況下可能用到它,用到它有什么好處。
就像我去上瑜伽課一樣,如果我只是帶著我的學員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去做,有沒有效果?當然有啦,但是她感知不到。如果是我做一個動作,比如“風吹樹式”,我會告訴學員這個動作能夠對胸部、背部、腰部、雙髖部和內臟均有很好的鍛煉效果,此外還有助于減少腰部脂肪。那他會感知到我帶給他的到底是什么,他可能會想,呀!這個動作還有這么多作用呢,那他在想要瘦腰的時候就會自己多做幾次。
· 第三步,成為用戶的生活必需品。
“必需品”這一點太難了,想想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有多少是我們必須的呢?我相信學習是一個,這也是這個時代促使人們形成的一個新的必需品。學習的途徑有很多了,如何變成“必需品”呢。脫不花提出了她的想法,“永遠提供最好的東西給用戶,相信用戶會為好的東西付費”。我相信這不是唯一答案。
我覺得“必需品”這個概念,我們可以降一級來設定,成為“品類第一”,只要用戶需要這個品類的時候第一個想到你,我覺得這就非常偉大了。
“后真相時代”
“后真相時代”是牛津詞典評選出的最新關鍵詞。
羅胖曰:我們常認為媒體的使命是探索真相,但特朗普當選,讓人們發現,認知正在替代真相成為內容的主流。
什么是認知正在代替真相呢?真相是怎樣的我已經沒有時間去花費大量的精力查閱原始資料去了,我需要的是在這方面的專業人士了解完了之后告訴我。就像過去皇帝沒有時間讀那么多的東西,他需要一個人讀完了簡明扼要的講給他聽。
也就是說這個真相,不是原本的“真相”,而是解讀版的“真相”,是“認知”過的真相。認知正在替代真相成為內容的主流。精神帶寬很擁擠了,我只需要找到我信任的人告訴我事實是怎樣的,幫助我提高認知。我更希望有一個我長期信任的人給我推薦東西,最好是在某一方面的專家,比如護膚,我相信誰的推薦;看書我相信誰的推薦;買電子用品我相信誰的推薦。
因此,無論哪個領域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兒總是沒錯的,如果能把這么多專業的人整合到一個平臺,讓用戶得到,那么這將是最大的信任體。
“認知”其實就是知識的C2B解讀版。
主體間性
主體間性是拉康提出來的,在闡述中他給現代性的主體性以致命的打擊。他認為,主體是由其自身存在結構中的“他性”界定的,這種主體中的他性就是主體間性。進行這種分析的時候,他對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中的“奴隸和主人”進行了精神分析語言學上的重新描述。他認為,當看守為了囚犯而固定在監獄的位置上的時候,那他就成了囚犯的“奴隸”,而囚犯就成了主人。根據這種主體間性,針對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他提出了相反的思想:我于我不在之處思,因此,我在我不思之處。這應該說是對笛卡爾的“我思”主體的最大摧毀,也是對現代性思想根基的摧毀。
看上去很玄乎的“主體間性”其實很容易理解,簡單講,就是“我們之間的關系才是真實的存在”,再簡單點,就是“你相信我相信,他就是真的”。錢之所以能成為通用貨幣,是因為我們對它價值的認知是一致的。你和我和所有人都認為它是有價值的,它才有價值,否則它就是一張紙,
那么,我們來看得到是怎么利用“主體間性”獲得用戶芳心的:
1.思考用戶為什么需要?
這個世界的真實存在是我們之間的關系,而不是我擺在用戶面前的那樣東西。用戶在生活中的什么場景什么情況下才能用到,不用到就不行,不用就是價值損失。
2.用戶需要的是什么?
幫助用戶減輕認知負擔,挑選最重要的東西給用戶,為用戶省時間。省時間是服務,信息本身不是服務,把信息挑選出來送達給用戶才是服務。正所謂“閑言碎語不要講”。
3.怎樣才能得到他需要的。
當你一旦去考慮,你要做高端嚴肅的還是通俗接地氣兒的,那你就錯了。錯在你沒有站在用戶的角度上想問題。用戶想要的,其實是最快的時間把這個問題弄明白。我不管是你是高端還是通俗,讓我最快得到才是我的目的。
其實核心就是:交付有沒有完成。
兩難之間的選擇一定是錯的
最近聽到兩次這樣的說法,第一次是5分鐘商學院里面劉潤老師講的,如果在購買一樣東西的時候,你猶豫不覺得是價格因素,那你干脆不要買了,因為只要你考慮價格,那他肯定就不是你的剛需,買回去一定會因為價格而后悔,這是消費心理的角度分析。
今天羅胖又從如何做決定的角度談了兩難選擇的情況。任何一件事如果在利弊之間選擇,那么就不要選擇了。只有真的知道自己的選擇的時候,根本不需要考慮利弊。因為如果你找到了正確的選擇,那么表現肯定是一條筆直而寬廣的道路,會讓你義無反顧。
感謝你的閱讀,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對你有用!
從今天起每周讀1本書,每天思考記錄3個有意思的觀點。
by 瘦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