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執直之智
《商富論》,是執直之智一直以來想試寫的一部關于社會思考的書。
前論
縱觀社會發展史跡,顯而易見的是,所謂發展成熟的社會,皆有試可遵循的特殊表征存在;而社會分層的泛化,無疑是最具根本屬性的社會發展成熟的標志之一。
社會發展自初始階段走向精英階段,則是社會分層中的上位階層自由地駕馭社會財富的黃金時代。
執直之智認為,發展中的文明社會,以社會財富的聚散程度可以分為:
1.權要階層. No. 1:上流社會核心階層。
2.顯貴階層. No. 2:主流社會核心階層。
3.豪富階層. No. 2:主流社會優勢階層。
4.精英階層. No. 3:中流社會核心階層。
5.平民階層. No. 3:中流社會優勢階層。
6.大眾階層. No. 3:中流社會大眾階層。
7.勞動階層. No. 3:末流社會大眾階層。
8.非流階層. No. x:末流社會普化階層。
9.赤貧階層. No. x:末流社會邊緣階層。
我們作為自然中的人,與生俱來,擁有以下自然權力,即生存權、發展權和福利權。
我們作為社會中的人,我們存在的惟一價值就是:
社會文明為我們的生存權、發展權、福利權賦予價值,是我們的權利;我們為文明社會的生存權、發展權、福利權創造財富,是我們的義務。
備注:
本論中的社會分層中的階層敘述,是以財富聚散動態而言,并非絕對定義;旨在說明思考所悟,以及便于表達商富論的要意而假說設定。
上位階層,通常,是以或者支配或者控制或者影響下位階層的生存環境、教育資源、生活信仰等諸領域的方式來表達話語權的。
這種話語權的表達,無論何種方式,都是隱性存在的,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很難被察覺、感受和認知的。
但是,任何關于社會的思考,都是基于自然的人的野性、感性和理性發展起來的。這是社會文明的一種力量。
階層的話語權,視社會階層的財富優勢可分為實質的話語權和虛化的話語權。
思考的力量,讓我們仍然能夠通過對具例的社會現象的觀察而來探索這種上位階層的表達性的話語權的存在。
實質的話語權,與憑空想象恰恰相反,從來都不是以語言的形式所展現的。話語權只是一種社會存在,本身沒有任何意義;話語權的表達,則是本論的核心的思考。
實質的話語權的表達,是在社會財富聚散動態之上的上位階層在社會發展中統治、管理或者服務社會各個領域的基本形式。同時,亦是上位階層意志能夠在各個社會領域有效傳遞的最為根本的途徑之一。
對于這類基本形式和根本途徑的思考,來自于以下方面的觀察:
一是“衣”,即服飾文化方面。
二是“食”,即飲食文化方面。
三是“住”,即居所文化方面。
四是“用”,即器物文化方面。
五是“行”,即交流文化方面。
六是“樂”,即藝術文化方面。
下文,將對此六方面分別進行不同視野的敘述,進而,以觀察者的視野來觸摸實質的話語權的表達的痕跡。
在觀察的層面上,我們可以在數量、質量以及素量三個維度上進行;每一維度,亦可從比例、規則、秩序三個層次就社會分層中不同階層的生存權、發展權、福利權諸方面展開哲學討論,這正是商富論所擁有的特殊的視野和方法。
第一節 生活中“衣”的服飾文化方面
這是最為原始的也是最悠久的關于通常意義上的話語權的表達的具例。
自原始社會起,從英雄時代、城邦時代、封建時代、帝國時代而現代社會,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皆有以服飾文化行等級區別及身份認同進而標識社會不同階層的傳統。
事實上,服飾文化在不同的文明里起源于原始社會或者史前時代,然而,在原始社會末葉形成林林總總的各自文化,并最終成為外部用以相互文化標識、內部用以文化認同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種族的文化。
史前時代,原始先祖的自然生存環境極為惡劣且險象環生,火的發明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原始人類的生存能力,但是,始終有不可預測的危險存在著。
在與周圍環境對植物的菌物的動物的食物來源的辨識、區別與食用的過程中,在先民個體付出疼痛、疾病甚至是死亡的體驗感知的情況下,色彩、形態與氣息的記憶在逐代的教育中得到強化,即色彩、形態、氣息過于強烈的食源,對于生存和生命有著極為重要的危險致因。
這種生存感知,得到不斷地先民個體之間交流的文化強化。可以認為,紋身和圖騰對于部落文化的深刻影響,在今天的新大陸的現代文明邊緣世界里隨處可見。
最初的文化強化,從語言用詞、文字刻記到彩繪紋身,最后固定為服飾的一部分。服飾文化的特色的鮮明特征,在先祖叢林狩獵以及原始禮儀、戰爭規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擬態強化、地位區別、威懾認同等方面的社會性功能的強化,在后世的服飾風格領域得到了充分發揚。
中國殷周時代的禮樂文化,則是關于社會階層發育最為成熟的服飾文化代表。華夏社會的服飾文化,即以服裝和佩飾標識各個社會階層之間的特權差異以及維護上位階層的話語權的權威。換而言之,戰國時代僭主政治的顯著特征就是違制,漢帝國中央王朝集權政治抑制諸侯王封建勢力的突破點同樣也是違制。
服飾文化中的違制的社會現象,同時,是最直接的可以反現社會階層僭越原屬社會階層的時代現象的觀察。封建時代,在本質上以分封、特權與等級為顯著社會特征;現代社會,雖然此方面已經明顯弱化,但是,服裝的重要性已經遠遠讓位于配飾。當然,服飾文化,只是觀察上位社會階層之實質的話語權的表達的一個方面;偶然,存在反證的具例,這恰恰就是在提醒著我們一個事實的存在,那就是,對于實質的話語權的表達之觀察,往往具有相當的復雜性。
在現代文明社會里,隨著國家政府公共職能由傳統的統治、現在的管理到未來的服務的歷史性的轉變,公職人員、教職人員、專職人員的制服,同樣具有相同或者類似的社會性功能;但是,顯而易見,制服所主導的服飾文化,更多地體現的是行業職業區別、文化理念標識以及共通身份認同。
第二節 生活中“食”的飲食文化方面
這是我們源自史前時代的本能再現,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具例不勝枚舉。
第三節 生活中“住”的居所文化方面
第四節 生活中“用”的器物文化方面
第五節 生活中“行”的交流文化方面
第六節 生活中“樂”的藝術文化方面
。。。。。。
。。。。。。
? ? ? ? ? ? ? ? ? 〖好奇好色〗〖201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