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安然然
截止今天,已經堅持在簡書寫了18篇文章。雖然以前也堅持寫日記,但那屬于自言自語,幾年寫下的東西都差不多,重重復復。而如今嘗試在平臺上寫作,并堅持日更,雖然也是自寫自看,但心態確有所不同,收獲頗大。
我覺得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促使我堅持寫作。
一、強制表達完意見的暢快。
在生活中,想表達一個觀點,卻很少有人能耐心聽我們說完。
這個世界上有耐心聽我們說完一個正經事的人太少了,有耐心聽我們胡說八道的人就更少了。
不知道您會不會有我這樣的困擾。當我想和別人(特別是領導)溝通一個想法時,經常會被打斷,然后就強制被曲解,甚至誤解,成為偏見。而當你想更加完整的的表達時,他們早已作出結論,鑒定完畢,以勝利者的心態揚長而去。留下我們合不擾的嘴巴和言而不盡的憋屈。就像攢了半天的一泡尿,尿一半,讓你硬生生憋回去一樣。苦不堪言,痛不欲生。
我默默在心中無數次的呼喊!
停!請讓我說完!卻連回聲都沒有。
好吧!你不讓我說完,我就寫。寫作之后,突然發現自己的三觀端正很多,那叫一個爽!人都需要表達的渠道,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只要這個渠道梳通了,世界和平!
所以,寫作可以讓自己暢快的表達意見,不用擔心有人打斷你,強制曲解你的意思。
二、輸出倒逼輸入。
在知識上,輸入和輸出同等重要。
而在生活中,我們的常態卻是對大量無價值信息的重復輸入(垃圾電視劇,碎片化無目的閱讀等),對外輸出基本為零。
當我們寫作,并把作品發表出來時,情況發生了變化。當我們知道世界上可能有人會讀到(也許只有一個人,或者僅僅只是一種被閱讀的可能性)的時候,最基本的自尊也會讓我們重視自己的輸出,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梳理一下表達方式,靜下來慢慢說。
當我們真正寫作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真的對自己的知識和大腦庫存過度自信,我們其實并沒有什么值得寫和可以寫的東西。
這時就會自然而然的恐慌。恐慌得就像一個營養嚴重缺乏的人突然明白了饑餓。突然想找吃的。
輸出倒逼的輸入,是最高效的。
在《反轉式學習》一書中,提出內在學習動力的重要性,這種倒逼自己思考和輸出的方式,是最有效的。
比如我想把“時間”說清楚,不得不去找論文,找資料。為了把“時間”說透,我不得不去找案例,找故事。這個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提升的過程。
所以我說,學習和寫作就像人吃食物一樣,雖然表面上看,食物只是輸入和輸出,但營養已經進入身體,而且轉化為身體的一部分。
三、原來想說明白一個道理這么難
以前感覺自己邏輯思維還可以,把一個事情說明白沒有太大問題。但真正坐下來才發現,一個簡單的概念,想要說明白真不是容易的事。
一方面是對概念的理解上的困難。
有一個句式,我原來就很喜歡,堅持日更后我感覺更深刻。
XX是什么?你不問這個問題我知道XX是什么,你問了這個問題后我反而不知道XX是什么了!
同樣,在把一件事寫下來之前,我是知道他是什么的,但真的寫下來,確發現我們表達他的詞匯竟如此匱乏,我們對他的理解是如此淺顯。比如:
時間是什么?不寫這個問題我知道,開始提筆寫時我反而不知道了!
生命是什么?不寫這個問題我知道,開始提筆寫時我反而不知道了!
目標是什么?不寫這個問題我知道,開始提筆寫時我反而不知道了!
道理是什么?不寫這個問題我知道,開始提筆寫時我反而不知道了!
我們原以為大腦中有東西,但真正需要體系化表述時,卻空無一物。
另一方面是表達方式上的困難。
我試著修改自己寫的文章發現,自己總是會把簡單的問題說得復雜,把一句話翻來覆去倒騰,邏輯混亂,一個意思說很長都表述不清。
通過寫作我發現,要清楚的掌握一個東西,并把他簡單明了的傳達給別人,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以前我們總是認為自己表述很好,其實卻表述很差。只是我們沒有機會聽自己說話,聽自己說得有多差。
但寫作打開了一個窗口。我們寫作,相當于把自己說的話用筆記錄下來,然后自己再回個頭來看一下。不用任何人指點,我們能分出好壞。
現在我開始反思,日常生活中要如何說話,如何表達,如何謀篇布局,什么時候講故事,什么時候講道理,什么時候議論,什么時候抒情。都應該有個規劃,不應該胡說八道浪費別人時間。
四、堅持寫作,路還很長
從三點總結來看,我目前的寫根本算不上寫作,還只能算自言自語。因為都還只是從自己的角度發出,思考問題。只想自己說得爽,自己學得更多,自己說得更好。根本對不住讀我文章的你!
前三點講的都只有一個主體,就是我自己,這是不長久的。也是急需改善的。單向的溝通算不是一個好的溝通者。
對此我已有了深刻的認識,也報了好報寫作群,希望得到專業人士的指導,多進行系統的訓練,不斷提升寫作能力。
同時更要轉變心態,不要再自言自語。
感謝您能讀完。
更真誠希望您能和我一樣堅持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