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體質現象是人類生命現象中的重要組成形式。自古希臘希波克拉底和我國秦漢時期《皇帝內經》以來,就重視研究人的體質現象,但兩千年以來,中醫體質一直未能形成專門的學術體系。自20世紀70年代,王琦教授開始從事中醫體質學研究,經過30余年漫長而艱辛的研究之路,在學科建設、醫學領域、公眾服務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王琦教授通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指出,所謂中醫體質是指人體生命 過程中,在先天 凜賦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體質,是人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想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征;提出“體質可分論”、“體病相關論”、“體質可調論”三個關鍵問題,成為體質研究的總體框架。
第一,體質可分論:體質的形成與先后天的多種因素相關。遺傳因素的多樣性與后天因素的復雜性使個體體質存在明顯的差異;而即使同一個體,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其體質特點也是動態可變的,所以體質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性,呈現其多態性特征。另一方面,處于同一社會背景,同一地方區域,或飲食起居比較相同的人群其遺傳背景和外界條件類同,使特定人群的體質形成形成群體生命現象的共同特征,從而又表現了群體的趨同性;不同時代的人群也也呈現不同體質的特點。個體差異性與群體趨同性是相互統一的,沒有個體的差異性就沒有“體”可辨;沒有群體的趨同性就沒有“類”可分。因此二者形成“體質可分論”的理論基礎。王琦教授2006年編制《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作為中華中醫藥學會試行標準,2009年頒布為中華中醫藥學會正式標準。《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是我國第一部指導和規范中醫體質研究及應用的文件。為體質辨識及中醫體質相關疾病的防治、養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據,使體質分類科學化、規范化,為實施個體化診療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持。體質分為平和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郁質、特稟質九種。
第二,體病相關論:不同個體的體質特征分別具有各自不同的遺傳背景,他與許多特定疾病的產生有密切關系。體質狀態反應正氣強弱,決定發病與否。由于受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的的影響個體體質的差異性對某些致病因素有著易感性,或對某些病有著傾向性,形成某些(類)疾病發生的背景或基礎。體質狀態也是預測疾病發展、轉歸、預后的重要依據;不同地域人群的體質特點與一定的疾病譜相關,因而 產生發病差異。
第三,體質可調論:體質既稟成于天,亦關系與后天。體質的穩定性由相似的遺傳背景形成,年齡、性別等因素也可使體質表現出一定的穩定性。然而,體質的穩定性是相對的,每一個體在 生長壯老的過程中,而受環境、精神、營養、鍛煉、疾病等內外環境中諸多因素的影響,而使體質發生變化,從而使得體質只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同時具有動態可變性,故體質具有可調性。
個體體質的不同,表現為在生理狀態下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和適應上的某些差異性,以及發病過程中對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發展的傾向性。體質平和,健康之源;體質偏頗,百病之因。從唐宋時期開始膏方即被視為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的好方法。膏方以調理陰陽、補五臟、益氣血、助正氣等補益手法為主,兼顧清里熱、除冗寒、化痰濕、行氣血、疏經脈、調沖任、消積聚等驅邪治病之法,寓公于補,攻補兼施。根據不同體質類型或狀態,選用膏方,或益其氣,或補其陰,或溫其陽,或利其濕,或開其郁,或疏其血,以調整機體的陰陽動靜、失衡傾向,體現“以人為本”“治病求本”的治療原則;及早發現、采用膏方干預體質的偏頗狀態,進行病因預防、臨床前期預防、臨床預防,實現調質拒邪、調質防病及調質防變,以實踐中醫“治未病”。
隨后將會給大家介紹每種體質的特征,和每種體質所適用的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