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3.6 ? C&B15課程備忘錄 克萊因第五次課(1)
兒童的人格結構
1.好的客體關系經驗對于自我的整合和發展起主導的作用。但是好的客體關系并不一定形成好的客體關系經驗。
有些母親是給予了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的,看似孩子與母親有著良好的客體關系,但有些孩子在這樣的客體關系下卻沒能形成良好的人格結構,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每個個體都有一套內在轉化機制。一部分孩子由于自身特殊的內在轉化機制可能在良好的客體關系中無法形成良好的客體關系經驗,他們的內在轉化機制只是對客體關系進行平行移植,表現為只是需要、依賴于良好的客體關系,而沒有形成內化良好的客體關系,形成經驗并進一步形成人格結構,最終在原始依戀關系這一級形成固化。而如果能將與母親良好的客體關系內化到個體的人格結構中,則個體會產生“我是可以愛別人的,我是值得被愛的”的認知和情感基質。有了這樣的認知和情感基質的個體對于產生的好感敢于表達,于是能進一步體驗到很好的情感鏈接,形成良好的自尊,從而形成健康的人格結構。
2.自我的防御機制:投射與內投
關于投射:
不存在完美的客體關系,母親無法無時無刻的滿足嬰兒的需要,所以嬰兒的需要會受到挫敗,從而引發攻擊性(e.g.咬母親的乳頭)。
防御是與攻擊是聯系在一起的,防御的核心是自身的攻擊性。?
原始依戀的人會產生大量的負面投射,因此不斷的需要得到安慰。所以在親密關系中高頻率的需要得到安慰的人,是在人格成長中在原始依戀那一級形成了固化的還沒有長大的人。這種類型的男性表現為在家庭中沒有擔當。
關于內投:
有些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內投了很多不好的東西、惡的形象,這樣的孩子與父母的關系通常都是很不好的,但由于他們內在基質的不同,最終會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孩子隨著成長最終將會受不了與父母的關系,選擇離開家,遠走高飛。而另一種孩子也受不了與父母的關系,但卻走不出去,困在家庭里,永遠的與家人死纏爛打。
內投的東西都是對抗和排斥的。
所以內在基質很重要,因為你所經歷、面對的一切都在于你怎樣內化、轉化。
e.g.總是遇到垃圾人而深受折磨的人。總是遇到垃圾人只是一個假象,它所折射出來的是個體處理不了與垃圾人的關系,只會因為對抗、隔離而深受折磨。這種個體的內投機制是有問題的,所以總是看到垃圾人或著人垃圾的一面,真正人格健全的人,有著良好的安全半徑,垃圾人無法近他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