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產品常見分類,大體三種:社交、社區、社群。
社交
狹義的社交產品,更可看作為一個工具類產品,重在關系鏈,合理匹配用戶,這類產品時間具有即時性特征(如微信看到了消息,對接受方有一個即時回復的隱性要求),強關系。有綜合性和垂直性兩類,綜合性如微信,垂直性如花田交友等。
而如果在做這類產品上,可能你的平臺目標用戶很明確,可能你的匹配率很高,但是有微信在前,關系鏈極容易被轉移動到微信上。
比如用戶在婚戀平臺上認識一個妹紙,平臺非常智能地為其匹配了志趣相投的人,而沒聊幾句,兩個人互留了微信,就可以離開平臺了。除非在兩個人離開平臺前就可以賺到用戶的銀子,否則長期下去,產品自然會死掉或者一直不溫不火。
可以考慮針對于同樣的人,設計出不同于微信的社交方式,如設置一個真心話大冒險或是其他等游戲(如下面美聊APP中的對對碰游戲),這是微信所沒有的,也不會做的。只不過有趣的社交工具較難想出很好的創意留住用戶,所以出現挑戰微信的社交產品確實太困難(廢話【微笑】)。
社區
更可看作一個內容型產品,重在信息與內容,產品有其自己的文化與規則,成熟之后,其更像一個小王國一樣,優秀的社區產品,基本可以實現自運營,平臺方只需要為其制定法律(規則)與風俗文化(社區文化)即可。
社區會沉淀下來內容,而這種內容并不像關系鏈一樣被轉移到巨頭產品上,它的風險只在于被替代,所以社區產品更成為社交領域創業被看好的地方。這類產品時間上具有延時性特征(如微信、知乎上有人回復了你的評論,對接受方來說,不需要馬上做出回復,并沒有其他隱性要求)、弱關系特征。
而同為社區產品,也有較多不同,這部分以后有機會再寫出來。
社群
兼具社交和社區的一些特征,而不同于兩者。它具有社交產品的即時性、社區產品的強調內容性及擁有一定的文化和規則,但一般不會有太強的內容沉淀,更主要在于持續的時間和制定的規則內,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內容(這部分了解不多,就不具體寫了)。
所以市場的上社交類產品,常見的基本在做四類事:
1.做一個基礎工具,供用戶交流溝通。如微信。
2.做一個匹配平臺,為用戶尋找某一類人。如花田交友,為用戶尋找另一半。如陌陌,為用戶尋找X友。
3.做一個內容社區,讓用戶像刷新聞刷文章一樣,在社區中泡著。如知乎。
4.做一個社群,聚集起一部分有相同特征的用戶,為其提供價值的同時,賺取利潤。如各種培訓教育社群。
當然,這里所說的四類事是一種最基礎單元,可能不只做這一方面,比如微信早已不只是一個溝通工具了。
社交與其他類型產品的結合
以上所說,均基于社交產品本身,而社交產品更常與其他類型產品進行搭配或社交產品內被嵌入其他類型產品,不同的搭配也可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l社交+游戲:如曾經的偷菜、搶車位、打飛機等游戲,可以提高用戶的活躍度,并間接變現。
l社交+內容:兩大時間無底洞型產品,更為常見,如我們每天在微信內閱讀公眾號,脈脈中的新聞咨詢。目測絕大部分產品,似乎想提高些用戶粘度,都要么去做內容,要么去做社區,或者全都做。
l社交工具+社區:如沒人聊天的時候,用戶去刷刷timeline上的消息八卦,會大大提高產品粘度。
l社交+工具:用社交的高頻去帶動工具的低頻,同時滿足用戶多種需求,且多數可以通過此渠道變現,如微信為第三方服務開的入口。
l社交+電商:社交產品已成為一種常見的營銷戰場,因為這里有用戶大量的時間投入,具有社交自身自然的傳播能力,所以電商在站內做社區刺激用戶消費,抑或是在站外社交產品上投放廣告,也是常見的手段了。
社交產品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以上只是簡要地做一個思路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