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功,王陽明告訴你要做好四件事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之后,不少人慕名前來求學。陽明先生寫下一篇《教條示龍場諸生》,提出了四件他認為對諸生有所幫助事情,用以規(guī)勸追隨他的弟子門生。這四件事,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這四點規(guī)勸,遠接孔孟,近承朱熹,其實從內(nèi)容上是儒家一脈相承的傳統(tǒng)教訓。無論是學習王陽明思想還是想此生有所作為,都應(yīng)該做好王陽明規(guī)勸我們的這四件事,這樣你才算入了陽明的門,上了儒家的道。

立志:有志者,事竟成

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朱熹也說,“為學須先立志。志既立,則學問可次第著力。立志不定,終不濟事。”

立志就是《大學》上講的“知止”。所謂“知止而后有定”,立志就是知道你人生的終極目的是什么,用以終為始的思維開始你的奮斗歷程。王陽明自己,從少年之時便立下志向,要像朱子那樣成為圣人。 來貴州龍場前,王陽明已經(jīng)年近不惑,刻苦求學了將近三十年。對于立志這件事,近三十年來王陽明自己深有體會,一個人如果沒有確立自己的志向,就好像船沒有了舵、馬沒有了韁繩,于是只能隨波飄蕩、四處奔逸,人生不知所終。

王陽明在此文中批評當時的學子,說他們懶惰荒廢學業(yè)已久,整日里虛度光陰,最終只會是一事無成。而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沒有立定志向。王陽明五百年前的批評,在今天聽來不依然如此刺耳嗎?君不見,如今的學堂之中有多少學生,正如陽明先生所批評的那樣。

除在此處規(guī)勸學子們要立志之外,陽明后來也開導他的弟子說:

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

在陽明這里,立志是學習的動力,學習是實現(xiàn)志向的過程。然而,人的志向有高有低,有善也有惡。陽明這里講的立志,其實是在導人向善,要大家立一個真切為善之志,為君子之志。

也就是說,在確立自己的志向之時,你要清楚自己所立的志向是君子之志還是小人之志。王陽明說,“立志成為圣人,就會成為圣人;立志成為賢人,就會成為賢人。”因此,無論你做什么,立志是首要的事情。

另外,陽明講“立志貴專一”。今日立一志,明日立一志,不會有任何成就。正所謂,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王陽明打了一個比喻,立志就像種樹,立下志向后,猶如在心中種下了一顆根苗,只管去澆灌它,總有一天這顆根苗會長成參天大樹,而不要去想什么時候才能開花結(jié)果,多想無益。只要你堅定不移地朝著自己的志向奮斗,就一定會見到自己澆灌出來的豐富果實。

勤學:不貴聰慧,而貴勤謙

提到勤學,王陽明先告誡我們,勤學往往是跟立志連在一起的。有些人看起來并不勤奮,這是因為他立下的那個志向還不夠堅定。只有先堅定了自己的志向,你才有勤學的可能。

王陽明說他收弟子,不在乎這個人的天資是否聰慧,他最看重的品質(zhì)是謙虛好學和勤奮踏實。接著,王陽明講了一個正反兩面的例子,用以啟發(fā)弟子們自己來選擇是否應(yīng)該勤學。王陽明說,世間有兩種人,一種是肚子里明明沒貨,卻裝出一副很有學問的樣子。此人總會刻意隱藏自己的短處,妒忌別人的長處,也經(jīng)常自以為是,喜歡用大話來蒙騙他人。這種人就算他天資聰慧,會有人不討厭他嗎?他就算每次都能欺騙得了別人,會有人不取笑他嗎?

而另一種人,總是表現(xiàn)出很謙卑的樣子,總說自己沒有什么才能,所以能堅定自己的志向,勤學好問。而且此人經(jīng)常稱贊別人身上的優(yōu)點,檢討自己的過失,也明白自己的短處,努力學習他人的長處。這種人就算他天資愚鈍,會有人不羨慕他嗎?他就算表現(xiàn)出無能的樣子,我們就會認為他真的無能,而不尊敬他嗎?

王陽明五百年前的開示,至今依然振聾發(fā)聵。這兩種人,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而且貌似第一種人還更多。所以,你要想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就需要像第二種人那樣,謙虛低調(diào),踏踏實實,堅定自己的志向,勤奮學習。

改過: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圣人其實也會有犯錯的時候,但他之所能成為圣人,就是因為能及時地改正錯誤。所以,王陽明說:

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關(guān)于改過的方法,王陽明在文中提到了兩點:首先,要能知道自己的過錯。其次,要有改過的勇氣。

王陽明說,“不幸有過,皆其不知而誤蹈”。所以,明白自己的過錯很重要。

那么,要知道哪些過錯呢?

有三類過錯,是王陽明特別要勸戒他的弟子的。其一,是否缺失了廉恥忠信的行為?其二,是否輕視了孝順友愛的意義?其三,是否陷入了狡詐刻薄的習氣?

關(guān)于改過的勇氣,王陽明說,主要是要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礙,不要因為自己犯錯而過于自責,甚至于自卑。他還鼓勵大家說,哪怕從前是流氓強盜,只要能重新做人,改掉自己身上的習氣,依然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君子。如果認為就算改過也于事無補,從而破罐子破摔,這樣的人是無可救藥的。

自省改過其實是儒家傳統(tǒng)的修身之道。除了王陽明說的這些,陸九淵也說了同樣有啟發(fā)意義的三句話,叫做“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意思就是,別人告訴我犯了錯應(yīng)該高興,知道了自己的過失應(yīng)當毫不隱諱,改正自己的過錯應(yīng)當毫不畏懼。我們就是在這樣喜聞過、不諱過、勇于改過的過程中,一步步臻于完美,止于至善。

責善: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

成大事者,比一般人更重視朋友,更懂得經(jīng)營好人脈的價值。而想交到真正的朋友,需要秉持一個朋友之道,孟子將此道稱為“責善”。

其實,儒家一直以來就很重視交友之道,而王陽明更是將孟子講的“責善”發(fā)揮得十分精妙。

王陽明指出,責善的要點在于“忠告而善道之”。所謂的善道,就是要掌握正確地說話方式。即便是規(guī)勸朋友向善,也要考慮他的感受,說話要婉轉(zhuǎn),提出的改進意見一定是對方聽了之后可以去做的。一定要讓對方“有所感而無所怒”。

我們在規(guī)勸朋友的時候,不可以公開指責他,使其無地自容。你若當眾揭人之短,而且出言不遜,其目的不是在于幫他改過,而是為了顯示自己。這不是責善,而是為惡。

但反過來說,人若這樣對待我,我應(yīng)感到高興才對,有人指出我的缺點,那是幫助我。

很可貴的一點是,王陽明在后面提到,弟子們?nèi)粢_始責善,可以從他這里開始。王陽明告誡弟子,“諫師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隱耳”。王陽明的意思很明白,他告訴弟子們,不要以為老師就沒有錯誤,只要在提出老師的錯誤的時候,把握好分寸即可。能做到直言不諱但又不至于言語冒犯,能采取委婉的方式,又不會因為避諱而不說,這就是最好的責善之道。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