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我是不適合寫書評的,作為一名會計學專業的學生,書中太多難啃的概念,大部分章節都一知半解不知所云。以至于,讀過兩遍,腦海中依然沒能形成一個系統而全面的框架,但就目前來看,那些支離破碎的片段,對我有很大教益。
《構建之法》是一本很精彩的書,可以說,是迄今為止看到的最有啟發的管理類書籍。這本書詳細的介紹了軟件構建過程中的需求、設計、用戶體驗和產品發布,但我都不懂,我所學到的,是一種團隊協作與任務解決的思想。
在我的專業(這似乎是中國大學生的常態),團隊合作簡直是家常便飯了,無論是案例研究還是知識競賽,無論是課堂展示還是社會實踐,都需要組建團隊,完成任務。囿于管理水平和相關知識的不完備性,好多團隊較難實現1+1>2的效果,甚至會面臨著1+0+0+……+0=1這種情況。
我認為推動任務流程有兩種人,一種是技術推動,另外一種是管理推動。前者較強依賴于 chief programmer 的專業能力,這個人就像一頭不知疲倦的領頭羊,無需太多管理方面的知識,大伙跟著跑就可以。后者并不需要太強的技術能力,是通過合理的組織與控制,來使得任務流程框架化、結構化、清晰化和量化,也就是群策群力。以前我覺得前者很酷,后來我累了,有更簡單的方法干嘛不用呢。
軟件構建是一種非常精細化的過程,對于標準的要求可謂苛刻無比。任何一個環節的延滯都會導致整個項目的停工,任何一個字符的錯誤都會導致bug的誕生。個人理解,在所有任務中,碼代碼是犯錯概率最大而且數量最多的,同時也是處理bug最多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理解軟件團隊是如何工作的,小強們是如何死掉的,自然能夠讓我們在處理日常任務時更加得心應手。
不同于企業,軟件團隊往往人數較少,而這一特點也和我們大多數生活場景相符。傳統管理學理論大多以成熟企業作為研究對象,而成熟的企業又大多有著幾百甚至上千人。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可能并不需要懂得如何管理上千人,如何統御一個大的部門,我們僅僅是需要了解,在一個部門或者項目組里,如何更高效的達成目標,就足夠了。
因此我認為,相比于傳統意義上 expanded 的理論,當我們日常生活只需要與幾個人達成協調的時候,本書中提及的軟件團隊合作方法似乎更具有操作性。但這一結論需要進一步細化和研究,對于我這樣的小白來說,可能需要了解更多該領域的知識。
這本書最大的特色就是生動,不同于教科書般的枯燥,也沒有偏哲學的語言,就是具體、實用且代入感強。阿超、果凍、小飛和小李,豬、雞和鸚鵡,蘿卜和白菜,他們或者代表了一個公司中的幾類人,或者代表了一個團隊中的幾個角色,任何曾經有過團隊合作經歷的人都可以在其中尋找到自己的影子,大部分遇到過的團隊困境都可以在這本書中尋找答案。
構建之法,又不止于代碼。一切管理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沒有通篇枯燥的技術講解,這本書聚焦于軟件團隊中對人的本質的挖掘。講了團隊的發展階段,講了如何考核績效,講了如何推進任務,講了流程的控制。剝離書中涉及技術的部分,關注對自己有獨特價值的章節,能讓我們從感受另一個世界(程序員的世界)是如何協調合作的。
就像不同的角度會畫出不同的雞蛋一樣,我想,不同的人會在書中尋找到不一樣的價值。也許程序員們發現了技能提升和職業進階的寶典,也許教師們找到了培養未來花朵的良方,但對于一個局外人,我所收獲的,是對團隊協作與流程控制更深的體會。
與其說,我對這本書感慨頗深,更不如說,這本書恰到好處的寫作,喚起了一段時間內我內心的思考與疑問,促使我關注如何從管理的層次讓團隊任務更簡單。
所謂管理并不是leader的專利,所有的團隊協作都有管理的影子,了解一種更新穎的管理思維,能夠幫助我們以一種更清晰的視角去解決問題。當然,理論先行,實踐跟上,下一步,就是在生活中去慢慢嘗試,讓自己的團隊流程更加流暢,畢竟理論只有應用才能讓生活更美好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