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在的可怕往往是自己的放大、扭曲而來的,不要把自己所感知的當作真實,不要把一時的情緒當作結論。
2.俗話說“任勞容易任怨難”,皆因內心還有所求,期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感激。修行佛法正是要通過利他,分分破除對自我的執著。
3.我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我們與人比較高下、計較得失,都是為了保護“我”,利益“我”,讓“我”快樂,結果產生了嫉妒、驕慢、嗔恨等心態,以及由此產生的種種不理智的行為,把自己的身心都推向了痛苦的深淵。
4.人最大的執著就是:這是我所愛,這是我所惡,這是我的觀念……不執著,就是要放下自己;不執著,是用來要求自己的,而不是要求他人的。
5.不快樂,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退縮、無趣、與人敵對。反過來,快樂是比較喜歡社交,有彈性,有創意,而且更容易調整生活中的挫折感。
6.面對不喜歡的人心生煩惱,是因為內心堅因的偏見、成見第一時間現起,并持續不斷地放大負面情緒,使自己被蒙蔽而失去理智。我們可能因為一件事情就給別人貼標簽,從此這個標簽就取代了他的全部。
7.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凡事都認為自己最正確,做什么事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突出自己(哪怕行為上采取故意遠離的方式),對超過自己的人嫉妒,對與自己差不多的人比較,對遜于自己的人傲慢。
8.法鏡外照,指用佛法來要求別人,美其名曰“ 我是為你好”,一旦對方做不到,自己就起嗔心,這都是學錯了,天天想去改造別人,沒有在自己身上用功。
9.看不到別人的長處,恰恰證明自己功夫不夠。
10.膽小,是因為內心中的幻想、妄想,如俗話說“疑神疑鬼”。妄想重,是因為福慧不足,內心光明微弱。福厚者心安,有智者無畏,要多孝敬、行善以積福,多學習、思考以開慧。常常憶念佛菩薩的光明,遠離容易引發妄想的境界。
11.與別人比較,相當于把自已的生活交到別人手中,怎么會有安全感和快樂而言呢?我們只有樹立起自己的目標,不斷朝著它前進,才能避免盲目地攀比。
12.利益他、幫他,是欲望,還是心愿?欲望是一種表現欲,是說:哎呀,我好像各方面比你好,同情你,幫助你。那么心愿,是自己發自內心的,是無條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