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伙伴跟我說他接的一個恐艾,兩次陰性后變成不止恐自己,而恐最親密的人了。終止艾滋病的咨詢,轉介心理醫生。
我在想,此人若去找心理醫生,得出的結論必然是有病。然后吃藥,然后反反復復。其實恐懼這種情緒并不總是壞事,很多時候恐懼只是內我的一種情緒需要,用藥去壓這本能需求,結果肯定不理想。
就象我孩子見到掃地車很怕,如果我們只是將他的怕壓著,說,這車就是給我們創造好環境的,寶寶不怕,爸爸抱你保護你。或說你不是天天見這車嗎,有什么好怕的?與對恐艾者說現在已經陰了你還怕什么呢同理?結果,他并未因此而消除恐懼,而可能越來越恐。
恐懼要疏通,而非壓抑與逃避。恐艾不是病,它只是一種內我的聲音,其實,我們真的學會傾聽了嗎?還只是針對癥狀一通胡治亂醫。
我一般會告訴他,你怕很正常,怕你就要說,大聲說我怕這車,我很理解你的怕,如果需要我幫助,我永遠在你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