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第一節里面,我們學習了一個大尺度簡一律,非連續性法則。
但是,悖謬的是,市場的整體是第二曲線式增長,個體總是陷入非連續性窘境。非連續性窘境這個鴻溝,幾乎是人類思維的阿喀琉斯之踵。在連續性的時候怎么都靈,但是一旦遇到非連續性的時候,頭腦立刻就失靈了。
作為一個個體,如何能突破非連續性窘境呢?我們個體能否持續的取得10倍速式的增長呢?
我們上一節學的非連續性法則,它的基石理論是遞弱代償原理。遞弱代償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結論,不是外部世界非連續性變化,而是我們的主觀對外部世界認知的邏輯模型,非連續性的變化。
這樣我們就找出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向,如果想建功立業,先要認識我們自己。
大家都知道,蘇格拉底最著名的話就是,人要認識你自己,其實講的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意思。
我們開始從本體論轉到了認識論,必須要把人類思維的結構了解清楚了以后,我們才有可能突破世界上的、經驗上的、事業上的非連續性。
接下來三個章節我們會做三個層次來批判人類思維,感性、理性和邏輯。
首先,我們從感性著手。
人類是驕傲的,我們以為自己區別于動物的第一特征就是我們的理性思考,但是這個章節里面,我們給出一個令人驚訝的結論,其實動物性的感性,才是主導人類思維的基礎力量。
而且恰恰是眼見為實的感性認識,把我們禁錮在有限的經驗邊界里,這使得我們無法跳出第一曲線。我們之所以無法躍遷出第一曲線認識論上的非連續性,其中第一股力量來自于感性,來自于眼見為實。我們必須把這個網給斬破,必須把這個繩子給切斷我們才能跳出來。
所以,接下來請允許我們一起來批判感性思維。感性思維里面,離我們最近的一個詞兒叫眼見為實,所以我們對這個題目寫了一個小標題叫破眼見為實,分四個思維模型。
系統一和系統二,眼見為實,解決方案有兩個,思維模型以及刻意練習。
第1講:系統1和2
首先,我們進入到第一講,講第一個思維模型,系統一和系統二。
有一本書很有意思。心理學家斯坦諾寫的《超越智商》。這里面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么聰明人也會做蠢事?你看這個問題本身隱含著一個前提的假設,就是聰明人不該做蠢事,就是只要你聰明你就應該能把事情做好一點。
這樣一個案例,我覺得很有趣,先跟你分享一下。
牛頓,我認為是有史以來,第二智慧的人,僅次于亞里士多德。他幫我們建立了,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理性的秩序。牛頓晚年的時候,做了英國造幣局的局長,但是晚年遇到了股票的一個風波,號稱叫南海泡沫。
南海公司的股票從一年的1月份120英鎊一股,一路狂漲,牛爵士看到這是一個商機,牛爵士也進去了。然后他也預料到這事兒不可能持久,所以中間就趕緊出來了,一進一出,在第一階段賺了7000英鎊。
如果這個故事到這個地方結束,我們會說牛爵士真了不起,不但科學上了不起,在理財上也非常了不起。但是,牛爵士退場的時候發現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這個股票怎么還漲,還繼續漲。然后牛爵士在想,是不是有什么是我沒看到的呢?大家都進來炒這個股票,說明這個股票是很值錢的,我早出來了,說明我虧了。
然后牛爵士轉身又毅然而然的進到了股市里面去,不但把原來的7000英鎊全部買進,把自己過去身價積攢下來的錢也買進去了。兩個月的時間,到了當年9月份的時候,這個股票一下子從1000英鎊跌到了190英。牛爵士不但把他賺來的7000英鎊賠掉了,甚至總計另外賠掉了2萬英鎊。相當于我們今天的4000萬人民幣,相當于牛爵士10年的財富積累。
所以事后牛頓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可以準確計算天體運行的規律,卻無法預測人們的瘋狂。智慧聰明如牛爵士者,在面對群體性效益的時候,也壓抑不住進了去,吃了這樣大的虧,何況你我?
我們對這個現象往深里挖一層,為什么會發生這樣一件事情。在我們的智商下面,有沒有另外一個東西起更重要的決定性意義呢?斯坦諾維奇的答案非常得直接,他說人類大腦有無法克服的結構性缺陷。
就連我們的腦子天生是有缺陷的,這一答案實在是令人有一點不太舒服。其實按照他的說法,說得非常的正確,過去的幾十年,認知心理學和腦神經客源的研究,都得一個結論出來,我們生活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的大腦仍然停留在舊石器時代。
我們沒有動物跑得快,我們也沒有動物有力氣,所以我們不得不把自己的腦子變大。換句話說,我們之所以我們變聰敏,是因為我們的生存度下降,不得不的一個行為。
人類大腦進化,大概有一個三周期理論。
A周期,300萬年以前,從直立人到智人,感性是這個時候成立的。
B周期, 7萬年以前智人發生一場認知革命,我們開始有了理性。
C周期,有爭議,有一個說法把它定為西方的古希臘的哲學與近代的科學革命所帶來的哲科思維,2000年以前發生的事情。
ABC三個周期,從感性到理性,到邏輯或者說到哲科這樣的三個階段。感性所需要的大腦里面的區域叫邊緣系統,我們的理性,所需要的大腦的部位叫前額葉,前額葉發展出來,遠遠遠遠晚于邊緣系統發展出來。所以感性成熟的早,而理性成熟的晚,是大腦結構天然形成的。
斯坦諾維奇提出人類大腦雙系統理論,系統一和系統二。當然這里的系統一和系統二,并不是說腦子里面真的存在兩個部位,它指的是大腦的兩種功能,系統一接近于我們說的感性、直覺。系統二接近我們說的理性這樣的思維。
系統一有什么好處?它可以自動的啟用,我們人類之所以活下來,其實有一個永遠不停的,在里面替我們做決定這樣一個系統一的思維方式,他的速度很快。
理性的好處,可以很深刻的思考這個世界,但是他需要你開啟開關才能啟動,而且運算的速度慢,這是直接系統一和系統二的區別。兩個之間還有一個更重大的區別,系統一計算的負荷低,系統二你所需要耗費的能量高,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別。
所以,我們的人類是怎么思考的呢?人類用系統一,用直覺直接給出答案。我們希望系統二,用理性來壓制系統一。但是系統二有一個特點,它特別的懶,通常直接接受系統一的答案,而且認為這是自己理性得出的答案,按照它來做決策、做判斷、做行為。
認知心理學做了很多簡單的測試,比如說這是一個很Popular的測試。球和球拍的價格,球和球拍的總價是1.1元,已知球拍比球貴1美元,請問球拍價是多少錢?1美元、1毛錢還是其它?直覺里面你會得出哪個答案呢?0.1。我們有很多的同學都得出0.1的答案,是的你得0.1的答案跟常青藤大學里50%以上的答案是一樣的。
如果我們腦子算一下,1.05元是球拍的價格,5分錢才是球的價格,它兩個加起來是1.1元。減去相差是1塊錢,是5分錢而不是1毛錢。但是,你看了幾個數據在上面,你的眼睛替你做出計算,你說1.1元,1塊錢不就是1毛錢了嗎?你一減你得出了1毛錢出來。
真的不怪各位,不是怪我們的智商,常青藤大學的人智商都很高,一半以上的學生答案也是錯的,非常的奇怪。這就是我們用直覺得出答案,然后你的系統二很懶,你就接受了它的答案。
我們做一個類比,系統一就像是猛張飛,一看它就有了意見。系統二像是懶諸葛,它很聰明,But它很懶。通常是猛張飛替你做的決定,你聰明的諸葛亮在睡覺。
這是我們人類大腦結構性缺陷。我們的人類為什么進化稱這個樣子呢?我們為什么要默認啟動系統一呢?原因很簡單,因為系統一有一個大優點,它所耗費的計算資源少,為什么耗費計算資源少這么重要?
過去30幾年認知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有一個重大的研究課題,這個課題的名稱很有意思,就叫認知吝嗇鬼。就是人類大腦對你認知資源的分配極為吝嗇,干嘛對認知資源的分配這么吝嗇呢?
答案是這樣子的,人類的大腦占我們整個人的體重大概是2-3%,But人類大腦耗費我們整個人體資源,你什么都不想的時候,你睡覺的時候,消耗了大概20%,你稍微一動腦這個比例就上升了10%-15%。
人類大腦對體力消耗的鹽非常非常得嚴重,如果你想活下來,你一定要降低你的能量消耗,所以你一定要讓你的大腦消耗降低下來。人類大腦所遵循的第一原則居然是能不用腦就不用腦。
你有沒有覺得奇怪?能不用腦就不用腦。在遠古時代獲取食物,獲取熱量非常非常困難。你好不容易追了三天三夜,追的食物你吃進去了,然后你一用腦消耗掉了,你不就死掉了嗎?所以,從舊石器時代演化到今天,我們得下來用腦的第一原則,居然是能不用腦就不用腦,為了省我們的資源。
洪蘭說,我們生活當中有60%的行為是習慣化、自動化的行為。就是你不用想,就自動化去的行為,就是為了節省認知資源。通常我們人類,認為理性是當家作主的角色,But系統一感性才是替我們作主的那個“人”,我們人類以為自己是理性的,其實我們在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的基本狀態是非理性。
就像有一本小說書名叫《最熟悉的陌生人》。你身體里面有一個陌生人,他在很多的事情上都會替你作主,但是你幾乎從未察覺到他的存在,這就是系統一。
系統一是怎么發展出來的呢?是從300、400萬年時間進化史里面發展出來的。而各位想想看,300、400萬年的時間里面,我們生存的環境,大多數的情況是不變的,只有最近的2000、3000年的時間環境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你在用300萬年以前的大腦,那些大腦由于不變的環境,已經生成了一些習慣化、自動化的一些行為,你用到今天完全變化的環境里面去,這不就是刻舟求劍嗎?這不就是張冠李戴嗎?這不就是我們今天人類犯錯的第一大原因,不就是這件事兒嗎?
所以說你連這個道理都不清楚的話,你是根本不可能跳出非連續性窘境的。今天我用腦也很累,怎么辦?建議很簡單,你洗衣熨燙這98%的時間,98%的日常決策,你照樣用系統一,不要動不動就調動系統二。
但是人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二三十次決策,一定要提醒自己,把系統二喚醒,用系統二來指導、壓制系統一。
一定要有這樣一個弦,由于你不知道有系統一、系統二存在,所以你在做重大決策的時候,有一句話叫跟著感覺走,就不是把決策權都讓給了系統一了嗎?重大決策的時候,不要跟著感覺走。很多人說沒有,我的直覺最靈,其實你那是為自己不能深度思考而尋找借口而已。
總體而言,系統一有非常多的認知偏差,這么多的認知偏差我不一一來講了。有兩本書推薦一下,一本名著是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還有就是斯坦諾維奇的《超越智商》他有一本書叫《這才是心理學》也都是蠻好看的。
但是,我們也可以系統二和系統一之間的對照,比如做產品的時候,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把你自己的系統二調到極致,怎么調到極致呢?就是讓用戶用你產品的時候,只用系統一就可以了,就像張小龍說小白思維、傻瓜思維就是這個道理。
用戶用你產品的時候,他就像小白一樣。這件事情做得最好的當然是喬布斯,3歲的孩子就會玩兒iPad,系統二得到什么程度,才能讓3歲的孩子就能玩兒你的iPad呢?用戶不需要思考,這是產品的高手。把你的系統二調到極致,讓用戶絲毫不要耗腦力,這是產品上的最高兩個境界。
還有你說服別人的時候,一定要用系統一,比如說你去做廣告,你融資的時候一定要有情緒、情感,用舉例子、具像的事情去打動他。But你防止被別人忽悠的時候,時刻調用系統二。
接下來在第二講的內容里面,我們給各位舉一個系統一的例子,讓大家體察到系統一的壞處。只有把這個例子講透了以后,我們才有可能從系統一里面跳出來,這就是叫眼見為實這個思維模式。
第2講:眼見為實
人最信任的就是自己的感官,因為人其實有且僅有用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抵達客觀世界,獲得你的認知。所以你是相信自己的感官的,相信自己感官里面最著名的短語就叫眼見為實。什么事情你眼睛看到了,你就能確定它是真實的了。接下來我就會向你批駁一下這句話荒謬之處。
這是經常舉的一個例子,看一下,兩條線段,我說的是線段不是箭頭,這兩個線段哪一個長?
第二個長,我同時度量一下。你看一下,它倆是一樣的,你現在知道他倆是一樣的。
我把紅線去掉,你再看哪一條長?還是第二條長,有沒有注意到?你明明知道它倆是一樣長,但是你還是覺得第二條長。
這就是人們相信系統一,相信眼睛。即使系統二知道兩條線一樣長,也無法控制眼睛給你帶來的直覺感受,就是你的理性知道,它是一樣的,但是你的眼睛告訴你就是不一樣。
眼見為實的力量居然這么大,甚至超過了你的理性,這就是眼見為實。為什么?因為人類感性里面,是用爬行腦,爬行腦喜歡視覺化的信息。
兩個文案也是這樣的測試。第一個是用一段文字,馬拉維的糧食短缺影響了300萬兒童,在米婭大爆發玉米產量下降了42%,300萬的贊比亞兒童面臨著饑荒,愛奧尼亞有超過1100萬人,急需食物援助,請伸出你慷慨的雙手來救助一下非洲這些兒童吧,這是第一個文案。
第二個一張圖,有一個瘦的都不行的小女孩還是小男孩,需要牛奶,7歲家庭非常的貧困,上頓沒下頓的,他的生活將因為您的捐贈而變得更好,這只是一個個體,根本沒有統一數字,僅僅是一個個例,一張圖片。
第二個的捐贈額是第一個捐贈額的兩倍,圖片勝于一切。親身經歷,生動的圖片,或者鮮活的個案,比統計數字比文章要有力量得多。概率這件事情是近幾百年的事情,我們的大腦根本就沒訓練過,所以天生我們對概率這件事情,是對我們的影響力不足的。
所以,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叫某某人統計學。就是你說什么什么數字的時候,旁邊立刻有舉一個反例,你說的是不對,我認識的某某人就不這樣,它活得很好的。立刻對你而言,那個統計概率就被你打破了。你看這就是眼見為實戰勝了一個基礎概率。
如果你相信理性的話,這個是不可能發生的。比如說最常見的事情是,勸你說你千萬別抽煙,你抽煙有害健康,哪有這回事兒?我們隔壁老王從18歲抽煙,每天都抽三包煙,活到80了,健康得很。隔壁的老李,說要戒煙,結果戒煙之后一個月嗝屁了。這就是眼見為實,眼見為實對我們影響力遠超你的想象。
眼見為實會引發一種稟賦效應,什么叫稟賦效應呢?就是對你已經擁有的東西,你的估值很高。
這一個例子,這個杯子和巧克力價格一樣,第一組人每個人把杯子發給你,告訴你說,你可以用杯子換巧克力。 結果這100個人,都先有杯子了,你都玩弄半天了,只有11個人去換了巧克力。
反過來看一下,這100個人先給你發了巧克力,說這是瑞士巧克力,特別特別好的巧克力,代表了愛情。然后,告訴他你可以去換杯子,兩個的價格差不多,價差不多,結果只有10個人去換了杯子。你先擁有了什么,你就被那個東西所載有。
第三組對照組,就是你自由選,你想選啥就選啥,兩個都給你。結果差不多,56選杯子,44選巧克力,差不太多。這個例子本身強有力的證明了一個道理,什么道理呢?擁有就是被擁有。
你以為你有擁有了Something,其實你被Something所擁有。《人類簡史》里面,人類以為自己征服了小麥,其實人類被小麥所征服。你可以把小麥換成你生活當中擁有的任何的東西都可以。你以為你有了孩子,其實你被孩子所擁有。你以為你擁有這個公司,其實你被這個公司所擁有。這個句式太強太強。換句話,所知等于所知障。這句話非常重要,擁有等于被擁有,所知等于所知障。
一切的源泉來源于眼見為實,來源于系統一。所以,我們從最淺的層面來解釋,為什么非連續性是人類思維的阿喀琉斯之踵呢?你看,非連續性的時候,也就是第一二曲線轉換的時刻,你回憶一下是不是這個道理?第一曲線看得見,第二曲線看不見。所以,你擁有著第一曲線,也被第一曲線所擁有。
你有了一個蓬勃發展的主營業務,反過來講,你也被蓬勃發展的主營業務把你局限在已有的邊界之內,而你根本沒有意識到就是眼見為實的稟賦效應。這一件事情,別的都不算,它足以把你束縛在第一曲線,既有利益之內。
我們舉以前舉過的例子,換一種解釋方式。UNIVAC做了科研機,然后在新興的商用機市場剛出來的時候,他根本就不在乎商用機市場,他居然說到2000年的時候,計算機的銷量將達到1000臺,商用機根本沒有市場。
對于UNIVAC而言,第一條曲線科研機是看得見的,第二條曲線商用機是需要腦子才看得見的。所以,里面有了這樣一幾話,那句話非常有力量。說10年以后,UNIVAC依然擁有全世界最好的計算機,But IBM擁有了全世界。被陷固在眼見為實的第一曲線之內。
我們再講我們另外舉的例子。小型機到PC機,DEC是小型機的王者,他往PC機里進了四次,退回來四次。然后DEC的CEO說了一句話,我覺得沒有任何一個理由每個家庭都需要一臺電腦,電腦是商業上用的,你家庭用電腦干什么呢?
結果五年以后,蘋果創業的前五年時間生產的個人電腦。超過小型機、大型機30年生產的電腦數量之合。就是因為第一條曲線看得見,第二條曲線看不見。牢牢的接受這個解釋,把你限固在現有邊界之內的解釋,就是你的眼睛騙了你。
人類通過感官接觸外部世界,我們能夠獲取具像經驗,人類會用過去的經驗來指導未來,這非常的有效率。所以對大家而言,你們特別熟悉一個詞兒就叫經驗。
什么是經驗,就是是看到的世界,叫你的經驗。就是你的感官感到的世界,里面最重要的是眼睛,眼睛看到的世界就是你的經驗。這是對經驗相對準確的描述。
你用過去的經驗來指導你未來的言行。但是BUG是,經驗都是有時空邊界的,一個人你的時間、空間太有限了,你能活多久?你的步伐能走到哪里去?這個經驗的邊界太小太小了。但是絕大多數人牢牢的相信經驗,如果經驗是處在連續性的環境里面,過去的經驗對未來有效,對吧?
But,如果是非連續性的呢?這就是那個大BUG,這就是里面的大Bug。
我們的眼睛把我們禁錮在經驗邊界里,你的經驗邊界是被眼見為實的邊界所禁錮了。不是外在客觀的眼界,是我們眼睛所驚艷到主觀的邊界禁錮在那個里面去了。
我舉一個小例子。2013年,那個時候聯想手機有一個詞叫定制機,他給運營商做定制機,在一夜之間從百分之零點幾,躍遷到整個市場的百分之十幾。
2013年聯想在中國手機市場占有率第一名。
2012年的時候,運營商渠道占50%,開放渠道占50%,之后非常希望把開放渠道變大一點,對運營商的依賴小一點。但是事實怎么樣呢?2013年運營商渠道增加到70%,2015年運營商渠道繼續增加到85%,直到它崩盤。
特別容易吃到的菜最后把它也禁錮在那個里面去了,你擁有Something,就被Something所擁有這樣一個稟賦效應。
然后就出來了聯想后來的結果。一夜之間最后什么都沒有了,一旦定制機沒有了,最后什么都沒有了。你認為聯想是死于世界的變化,還是死于自己的認知呢?我們對比一下,你可能更有感慨。華為早期也是做定制機的,甚至他早期的時候,定制機的份額比聯想還高。
2011年華為在運營商渠道里面占了80%。但是華為認為,運營商的手機是不可持久的,所以他有一年少簽了接近2000萬個訂單,來轉向開放市場、轉向電商。
各位看華為的轉型,到了2014年的時候,反過來開放渠道到了85%。這就是一個突破了眼見為實的公司和一個禁錮在既有利益的公司的兩大區別所在。
我們小結一下,眼見為實的感性認知,把我們禁錮在有限的經驗邊界里,使得我們無法跳出既有的第一曲線。我們該怎么辦呢?我們會在接下來的小章節里面,提供兩個解決方案,如何跳出眼見為實這樣一個經驗禁閉。
第3講 思維模型
接下來我們講第三講,第三個思維模型,這個思維模型就是思維模型。如果系統一的感性直覺,把我們禁錮在眼見為實的經驗邊界里,我們該怎么辦呢?答案很簡單,喚醒系統二,只要系統二醒了,你系統一里面犯的錯誤率大大下降。換句話說一定要用理性來突破感性的邊界。
2500年以前的古希臘人的思維已經是這種思維層次了,柏拉圖有一個線段隱喻,他說眼睛看得見的僅僅是意見,思想看得見的才是真理。眼睛看得見的意見叫Ide,而思想看得見的真理叫Idea,他們明確的把眼見為實的東西和思想看到的東西區隔開來。
這件事情跟古中國的思想恰恰是兩條套路。中國人自古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們喜歡具像思維,我們的文字也是象形的文字,我們相信實踐出真知。
柏拉圖也做了另外的一個隱喻是著名的叫洞穴囚徒的隱喻。洞穴里面坐了一些人,這些人坐椅子上,下面有一個鏈子把他給栓起來了。他看到墻上有一些椅子、桌子和貓,實際上椅子、桌子和貓是后面的幾個圖像,然后在外面的火,把外面的東西照在了這個墻上而已,這個預言表達的意思就是,人類,你以為你看到的是事實,你其實只看到了假象。
這個觀點跟我剛才講的觀點驚人的一致,你以為是眼睛看到了世界,不,恰恰相反,是眼睛把你禁錮在了愚昧當中。如果你想看到真實的世界,你需要跳到洞穴以外,太陽照耀以下的東西才是真實的世界。他把太陽定義為真理,可是那個世界不是眼睛看到的,是思想看到的。所以他們有一句諺語,只有瞎子才能看得到這個世界,講的就是說,當你把眼見為實這件事情突破以后,你才能真正理解這個世界。
接下來有一個人,對這件事兒的理解跟柏拉圖的理解一模一樣,就是我的老師王東岳。王東岳有這樣一句話,凡是感官和直覺得到的經驗,都不構成知識,不經過思想整頓的經驗全是假象。
王東岳說過一句話我特別的認可,我們今天不是生活在眼睛關照的世界,而是生活在思想關照的世界。今天的人如果不會用思想,就像在猴子的時代不會用眼睛。
不單是現實上的東西,我把它聚焦到科學上。大家相信科學,科學是客觀真理,我來舉兩個科學里面最先進的東西。我們談起宇宙,宇宙學里所有的人都相信奇點大爆炸,奇點大爆炸一定有一個預設說有一個奇點。奇點是眼睛看得到的嗎?有誰看到過奇點嗎?
物理學的進步,就是一點一點往里分。你把基本粒子拆得越小,你整個物理學往前走一大步,到今天為止,人類基本粒子拆分的最小單元叫夸克。夸克是眼睛看得見的嗎?
霍金講的一段話,特別地重要。我們過去有一個詞叫Reality,在哲學里、科學界特別重要的一個詞兒就是說實在。我們以為這個實在是真實的物理存在,但是當我們遵循到宇宙最小的粒子夸克的時候,根本不是一個可觀測到的物理實在,而所有的科學家又同時相信夸克這個玩意兒的存在。
Model dependent reality.怎么解釋呢?所謂的Reality,其實是依賴某種模型。換句話說夸克就是模型,即便你看不到、摸不著它,它就是存在在哪兒。所謂客觀實在,僅僅是我們頭腦當中的思維模型而已。這句話不是哲學家講的,而是最嚴謹的科學家霍金講的。
王東岳有一句類似的話,那句話是,我們關于世界的一切知識都是主觀思維模型,而不是客觀世界的本真。這句話有沒有對你對知識的詞兒有沒有打破了一下?為什么需要模型化呢?我干嘛就不把這個世界,我直接看到所有的細節和信息呢?
如果對于世間萬物沒有一種簡化方式,我們的世界將處于一種無盡擴展、無法定義的糾結狀態。這樣的世界里面,我們甚至沒有辦法辨別自己和我們生存的條件,也沒有辦法采取任何的行為。所以,為了活下來,我們必須把所有外部世界的認知簡化成一種模型或者是模式,我們今天把這個模型稱為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如何定義?大體而言,思維模型是人的認知系統里面用概念組織起來的知識,可以用來解釋客觀世界的現象和規律,預測事物的發展結果,幫助人們做決策、依據。
它的表現形態通常是一種結構化的、程序化的知識,可以用簡潔的圖形、符號,結構化的語言,組成一種可視化的模型,是人們界定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框架。
思維模型可以是來自于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也可以是你生產過經驗當中的抽象和總結。
所有的這些說法我覺得過于重了,我們用一個最簡單的解釋就好了。所謂思維模型,就是對你活著的現實世界的簡化和抽象。幫你解釋過去,幫你預測未來就可以了。這個世界的信息量特別大,你的腦容量沒有辦法直接處理信息量,你把信息量簡化抽象為一個模型,你大體上對這個世界有一個把握,能夠幫你活下來。
活下來有兩個步驟:
第一,解釋過去。
第二,預測未來。
所以,這個模型能夠幫助你解釋過去能夠幫助你預測未來,認識到這個層級,大致已經可以了。我們說用理性思維來打破具像的經驗世界。
人類的理性思維有兩個關鍵的特征:
1、抽象化。
2、模型化。
我們所謂的知識,就是用我們主觀的思維模型,來表征外部的客觀事實,這兩個東西誰決定誰?思維模型決定客觀事實?還是客觀事實決定思維模型?我們是活在我們的思維模型幫我們塑造的客觀世界里。我在未來的章節里面會更詳細的幫你解釋什么叫客觀、什么叫真實。
王東岳說,邏輯比事實更真實。是邏輯上的觀念引領我們摧毀感官上的事實,而不是相反。我相信你猛然聽到這句話,你還是不舒服,邏輯怎么可能比事實更真實呢?
再一次回到《科學革命的結構》這本書,你看他在說什么?所有重大科學革命,都是由范式轉換引發的。事實由范式決定,而不是相反。范式就是我們對于科學的一個思維模型,你也可以這么解釋,你的思維模型決定了這個世界,你猛然聽起來是非常不舒服的,我舉個例子向你證明這句話是對的。
1、從地心說到日心說。
從托勒密的地心說到日心說,哥白尼根本沒有任何證據看到地球繞著太陽轉。他是看到了托勒密地心說里面的邏輯破綻,說他不對,原有的模型里面有邏輯破綻,不美,所以他提出一個新的邏輯模型叫日心說。那是遠遠超出你想象的。
你可能原來認為是哥白尼看到了新的證據證明地球繞著太陽轉,所以提出日心說。NO. 地心說在哥白尼那個時代僅僅是一個邏輯。直到后來,伽利略用望遠鏡才間接證明了這一件事情,而這個邏輯在先,后面改變個事實在后,這是第一個例子。我再舉一個例子。
2、亞里士多德的力學里面,默認物體運動的默認狀態是靜止,這符不符合我們的生活常識?你是不是看到的任何東西動動動最后就停下來?但是牛頓力學里面,最最重要的基石之一是慣性。慣性默認物體的狀態是勻速直線運動。
有誰在你的日常生活里面有看到過,有一個東西總是保持勻速直線運動,誰看到過?沒有,這是什么呢?邏輯。恰恰這個邏輯引導了牛頓力學革命。邏輯比事實更真實。
3、我們再舉例子,牛頓說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存在,什么叫絕對的存在呢?比如說這個房子,你在這兒不在這兒房子都在這兒。時間,不管你怎么著時間都是勻速流淌的,跟你沒關系。
而愛因斯坦說不對,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的存在,如果你的運動速度越快,你的時間越慢,如果你的質量越大,連你周圍的空間都會彎曲,這跟牛頓的時空觀完全不一樣。
可是,在科學界里面,大家都同意愛因斯坦的觀點。而愛因斯坦根本沒有看到實踐和空間是扭曲的,他從邏輯上推出時間空間是扭曲的,然后他就相信時間空間就是扭曲的。你眼睛看到的東西是假的,再一次證明,邏輯比事實更真實。
我再整理一下,對一個現代的人類來講,能否打破眼見為實的經驗邊界,是一個人理性程度的,最重要的標志。一個人的聰明和智慧表達在,你從理論上邏輯上推導出一個東西出來,即便眼睛看不到,你都相信那個東西是對的
理性擺在前面,感性擺在后面。盡管我們這么說,現實世界里面,理性和感性兩種思維的使用比例是怎么樣呢?99%的人在使用感性,甚至我這個比例都偏小了,也許99.99%的時刻里面,人們是在使用感性,你只有一點點點點的時刻,才會利用理性。我們過高估計了理性對我們的影響。
簫伯納講過這句話,大多數人,每年最多思考兩三次而已。請你理解他所說的思考,指的是我剛才講的那種,用理性、用思想來戰勝感性經驗的,那個層級的思考,而絕大多數人是條件反射時的感性上的一個思考而已。
我們再理解王鑫的那句話:大多數人為了逃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我希望我今天講這堂課的時候,一定讓你Touch到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那個世界,但是現實生活當中人們很少用理性,我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人人都是認知吝嗇鬼,這個理性思維消耗的認知能量太高了。理性思維消耗能量高,為什么要認知升級呢?
回到遞弱代償原理,我們為什么要認知升級,我給各位一個根本性的答案。是由于我們生存的環境越來越惡劣,你為了活下來,所以不能不認知升級。就跟300萬年以前,直立人跟動物的競爭,不能不把腦容量變大以活下來,今天狀況是一模一樣的情況。
人類迄今為止,最大尺度上有三次重大的認知升級。
第一次是從動物到直立人再到智人那段感性的具像模擬。然后7萬年以前,我們所謂的現在的智人突然發生了一種認知革命,我們可以講虛構的故事,這叫理性,這是第二次重大升級。從具像的模擬,升級為抽象的思維模型。第三次升級發生在了兩千年以前,在古希臘,我們用邏輯,就是理性背后的思維方式進行探討。并不僅僅是思維的內容,而是思維的思維進行探討,我們稱為哲科思維。
剛才這三個對應著什么呢?就是本章節,我分三個節來批判人類思維。本節我會批判感性思維,就是人類大腦存在的結構性缺陷,這一層我批完了之后,我會批判理性思維,人類的思維內容里面也存在著結構性缺陷。批完理性思維之后,我最后一個環節會批判邏輯思維,就是思維的思維形式本身也存在著結構性缺陷。
感性的邊界很小,我們用理性來破感性的邊界,但是理性又會把我們陷在那兒,你怎么辦?你繼續升級,從哲科、從邏輯里面繼續升級。你的思維每升級一次,你生活的那個升級越變大10-100倍之多,所以你主觀的升級會擴大你生存的邊界。
這里面最高層次的思維方式,我們叫哲科思維。它探討的是思維的思維。它調動你的智慧儲備余量。比如說人類的心臟這個運作是有余量的,你每天跑跑跑,比如說你跑到多大一個尺度,其實你另外一個余量是不用的,因為你活得更好一點。
人類的思維也是有一個余量,哲科思維就是逼到你必須把余量都調動出來的這種思維方式。就像一個國家有石油的戰略儲備,你輕易不能用。所以,你知道你要調動石油戰略儲備的時候,都是發生重大的戰亂或者什么的時刻。
同樣整個人類的族群,有一些戰略性儲備的智慧的容量,是輕易不要調用的。我們人類現在調用了那部分東西,所以過去幾百年兩三千年的時間,我們取得了這么重大的發展。
總的講到這里我收一下,我們第一二思維模型講到了眼見為實系統一、系統二。本講在為系統一、系統二破除提供一個思維工具,這個思維工具就是思維模型。
它是能打破眼見為實經驗邊界的那個重要的思維工具,它的英文對應的你也可以叫Thinking model、Thinking framework、有人叫Mindset、有人叫Mindware。Mindware就是心智軟件等等,就是對外部世界的簡化和抽象。
我已經強有力證明了,我們人類被眼見為實禁錮在經驗邊界里,怎么辦呢?一定要調動思維模型,來打破經驗邊界。這就是我們在這個章節里面給各位提供的一個方法論。
我再強調一下,思維模型不是知識,不是信息,思維模型是處理知識和信息的一個思維工具。混沌大學把處理知識背后的那個操作系統,思維模型拿出來對我們教育教那個重點,我希望你能Touch到,你來混沌大學要學什么,為什么它很重要的原因所在。
所以,我們有這樣一句教學理念:成年人學習的標的目的,應該是追求更好的思維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識。在一個落后的思維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是低水平的重復而已。
在這些前提之下,我重新定義,什么叫認知升級。所謂認知升級是用抽象層次越來越高的思維模型,來整頓越來越復雜的經驗事實。你周圍的世界會越來越復雜,你原來的認知整頓不了,這個時候你必須要用你的思維模型來整頓,思維模型的升級表現在它的抽象性越來越高。
所以我們有這樣的一個建議,這個建議非常懇切。每一個創新者都應該具備一種能力,每隔一段時間把自己的工作抽象化升級一次。抽象跟你多聽書恰恰相反,是把你的東西變少,而不是變多。
為什么這么做?由于熵增定律,客觀世界的信息量,爆炸性的增加,如果你想識別每一個信息,你需要的能量根本難以承受。你用越來越多的知道來承攬越來越多的信息量,這個是做不到的。莊子怎么說的來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就這個道理。
我舉一個身邊的小例子。停滯的京東方法論。
京東的創新之路你似乎可以畫出這樣的第二曲線。原有的電商,你知道后面的物流和基礎設施看起來像是第二曲線。那影響到跳躍第二曲線下面的思維模式,就是成本、效率和用戶體驗。
物流對于京東來講,成為一個獨立的第二曲線了嗎?自建高效的基礎設施,然后極致的用戶體驗,帶來用戶收入的增長。用戶體驗和基礎設施,構成了京東電商的增長飛輪。
物流恰恰是京東改善電商成本、效率、用戶體驗的一個工具而已。對于他的物流而言,他的內部使量占90%,可能還以上。它不是一個獨立的實在。這不是兩條曲線,而是同一條曲線。物流等基礎設施是提升京東電商用戶體驗的方式。
這是他過去,這個思維方式、這個方法論給他帶來的,但是恰恰這個方法論就把他的物流禁錮在僅僅是內部的一個工具之上。過去物流的優勢,反而限制了京東的想象力。
京東物流的核心是減少物流的流動,搬的次數越少越好,這是它的優點。你要看,這個優點適合什么?適合標品,適合標準類的產品,3C、電器等等。適合一二線城市,為什么適合一二線城市啊?它每天的配送量大。所以你那個大規模的攤餅式的它效率不就提高起來了嗎?
但是,由于他的物流恰恰是為他的電商服務的,其實這個物流限制他做另外事情的能力。 原有的方法論這樣的東西,你沒有繼續把它升級為理論,結果這個方法論的邊界就太窄了。所以,每隔一段時間,都應該把自己的模型升級一下,抽象化一下。
這幾個章節我講清楚了思維模型的重要,接下來的問題是,應該尋找什么樣的思維模型呢?我們應該如何訓練我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呢?
第4講 刻意練習
接下來我講第四個思維模型,刻意練習。
我們回憶一下,感性的系統一,把我們禁錮在眼見為實的經驗邊界里,理性系統二的工具是思維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打破感官禁閉。But,我們提到過系統二有一個問題,它很懶。它不能自動自發地啟動這個理性的思考,怎么辦呢?所以接下來我們建議的一個方法,叫做刻意練習。
什么叫刻意練習呢?就是把思維模型固化到你大腦里,讓思維模型成為可以自動調用的思維工具。通過練習,把理性練成你的直覺。那個方法就叫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這個方法論,來自于這個一本書《如何從新手到大師》。過去30年,心理學家系統地研究了各行各業從新手到專家,甚至到世界級大師的訓練方法,得出了這樣的一個理論。
在這之前,我們聽說過1萬小時理論。說你要想成為任何一個行業的專家,你需要對這個行業里付出不亞于1萬小時的努力。但這1萬小時理論有一個瑕疵,就是大部分你練的是動作。可是如果你一旦把動作變成自動化、習慣化,你練再多年,也不會有什么進步。
那練什么呢?不是練習動作,而是練習動作背后的那個套路。練習背后的那個思維方式,而這個思維是永遠可以改變的。《萬萬沒想到》里面有這樣一段話說,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絕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隨意的動作,他們大多具有某種結構,這種結構就是套路。
什么叫套路?比如說圍棋里的定式叫套路。下圍棋的人,如果你不背定式,你是不可能成為一流高手。這就是編程的算法,這就是律師的案例,這就是數學家的公式,科學家的定律等等,這都屬于套路。
你在練什么,就是把這些套路內化到你的大腦里,這就叫刻意練習。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研究表明,國際象棋大師,它來記定式和打棋譜所花的時間,而不是跟其他對手下棋所花的時間,是對一個棋手水平高低唯一重要的指示符。
換句話說,應該花大量的時間,來練棋背后的那個套路,而不是盲目去以賽代練,跟人家去多下棋那個動作。這是王東岳講的一句話,如果你想在日常工作里邊有所成績,絕對不能到日常工作經驗里面來打磨。而是一定要整頓你的思想,你才能有所成績。那個想法是一樣一樣的。
我們人類是怎么掌握一個技能的呢?就是當你做一件事需要調動A神經元,需要調動F神經元,然后需要調動M神經元,你經常調動這3個神經元,最后它們三個連到一塊兒了。形象性地比喻,這個技能就長到你的腦子里去了。某一個行業的高手,他就擁有長期訓練之后,腦神經都發生改變了,這叫高手。
思維模型刻意練習最偉大的進行者就是芒格,芒格是巴菲特的搭檔。有一次在這個宴會里邊啊,芒格跟一個女士坐在一桌,那個女士問芒格,你能不能用一個詞來說,你為什么這么成功啊?芒格最后拈出來那個詞,叫理性。
理性,讓他成為全世界最好的投資人。那理性里邊呢他提出這樣一個觀念:人們過去的思維方式太狹隘了,如果你只是在你的行業的商業里邊去思考,你的視野會非常狹隘。
大家想想看,大學里邊我們有分科,你要么學化學,你就不會去學習計算機,學計算機你不會學習哲學。而且另外一個問題,你大學畢業之后,你通常不會花那些腦力,去學習那些東西了。
你在現實生活當中遇到了一個問題,難道這個問題像個球一樣,恰好滾到你大學里學到的那個知識里邊去嗎?它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學的知識是人為的分類。
所以,如果你只會一個行業,只會某一個學科的話,你的思維會非常的narrow(狹窄)。所以他給出特別重要的建議,人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多元思維模型。
他說如果你只有一個思維模型呢,你會犯一個毛病,那個毛病就叫錘子綜合癥。你有一個錘子,你看到什么都是釘子。所以當你有多個思維模型的時候,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維度,來檢查這個東西到底是什么了。所以他堅定地認為多元思維模型的第一法則,就是要擁有多元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來自于哪里呢?大多數人把思維模型來自于日常工作經驗的總結,總結成方法論,整理成工具。芒格說這太淺了,最有用的思維模型,恰恰來自于那些你以為沒有用的重要學科。
我覺得這句話呢,會把大家嚇著的。我去學習物理學,學習這個化學,那么多精深的東西,我哪里去學得到呢?其實你不需要學習各個學科最先進的那一套東西,事實上大學一二年級里面講的那些通識,那些思維模型已經是那個理論里邊最重要的95%了。所以,不要害怕,其實所需要的那個程度,大概就是大學一二年級的這些大道理了。
第二,你說我需要學多少呢?第一句話很嚇人,他說你大概需要掌握100個思維模型。但真正重要的呢,不會超過10個。你只要掌握不超過10個思維模型,你已經會比你周圍的人,對這個世界的了解深一大步了。
他甚至提出,他所學習的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要學習數學。比如說數學里的復利模型。第二,物理學,臨界質量模型。生物學,現代綜合進化論,就是自私的基因里邊那些觀點。化學里邊的自催化模型,有點像正反饋,自組織這種。工程學里邊的冗余備份模型。心理學里邊的人類誤判心理學。
芒格本人對心理學了解最深,甚至自創了一門學科,就叫人類誤判心理學。如果你看《窮查理寶典》,他列出大概26條這個人類誤判心理學出來哈,他說他的一生就是用這26條人類誤判心理學來進行投資的。
其實我特別建議各位閱讀《查理·芒格的智慧》。這本書并不是很艱深,你一定可以看得懂。它每一個章節提出一個學科,及這個學科的一個思維模型。第一個章節就講的是多元思維模型的重要性,然后第二章講的是物理學,物理學提出均衡論,然后再把均衡論在經濟學里,在投資里面的應用也解釋給你聽。第三章是生物學,講出進化論。第四章社會學,拈出自組織這個詞,特別棒。第五章心理學,提出損失延誤。第六章哲學,他講的是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這一章我跟他的觀點不完全一樣哈。第七章文學里面他提到批判性思維。第八章的數學,他特別連出概理論。他整個這一章里面,他提出一個復雜性科學的自適應系統,他說進入就是一個復雜性的自適應系統。
張首晟有一個思想實驗,說2012年來到了你需要上船,你需要把人類的知識呢,在一個信封的背后寫出來。他就寫了這幾條。他說,哲學里的原子論,數學里的歐式幾何,生物學里的自然選擇,經濟學里邊的看不見的手,政治學里的人生而平等。你覺得很奇怪,對吧?他是一個物理學家,怎么沒有提物理學啊。實際他在物理學里邊,多加了幾條,有三條。第一條,E=MC2,相對論。第二條,熵增定律。第三條,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這就是張守成提出來的大概7、8條,他認為這是人類的普世智慧元知識。
芒格接下來的建議,你必須把它們種到你的腦子里邊去,在那之前沒有人提過說要把物理學的思維,要種到我的腦子里邊去,然后用畢生的時間去培養它們,幫你變成隨時能夠使用的本領。這就是把系統二訓練成系統一。
所以,其實就是用重要學科的多元思維模型,來武裝我們的系統二。 換句話說,把人類2000年以來,那些元知識武裝成我們的系統二,如果這樣的話,想想看你該是一個多么開闊的人啊。
巴菲特對芒格有一個評價,芒格能夠比任何活著的人更快、更準確地分析任何種類的交易。他能夠在60秒之內,找到一個商業模式令人信服的弱點。他已經90多歲了,現在還頭腦清晰。
他就像一名國際象棋特級大師,通過邏輯本能和直覺,決定最具前景的投資棋步,已經把邏輯內置到你的本能里面去。這個狀態呢,我們很難達到。但是我希望給你提到一個境界,曾經有人把自己的思維達到過這樣的一個狀態,這是多美的那樣一個狀態啊。所以我們就秉承著這樣八個字的訓練,找到你的多元思維模型,然后通過刻意練習,把它練到你的腦子里邊去。
回到混沌大學本身,混沌大學是關于創新思維的訓練。我們并不是那個通常的、通識性的多元思維模型,混沌是關于創新的思維模型。
一年的學習,你將學習哪一些多元思維模型呢?多元思維模型有四個層次,你訓練也按照這四個層次逐層地往下去。
第一個層次,把你日常的工作經驗,整理為方法論,整理為工具箱,這件事情有什么好處呢?你一旦把你的工作經驗整理了放到工具箱以后,你的下屬就可以自動調用它了,它就不需要思考了,你看這不就是把系統二變成系統一了嗎?
無論是商學院所教的管理理論,還是混沌大學所致力于挖掘的創新理論,這些事情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畢竟幾十年、上百年的這些教授,在商業里邊通過歸納演繹,抽象出來的這些理論和模型,比你的這個經驗要寬一些,要深一些。這些東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這是第二個層次。
But,這個層次呢,還是有點淺。商業的理論對于我們而言,還是最近幾百年,上百年的事情。商業理論下邊有一些更基礎的學識啊,就是來自于我們說的重要學科的重要道理了。物理學、生物學等等,這個心理學,社會學,這里邊這些道理了。
到這個層次的時候,就是芒格所追尋的,也是混沌大學所要求,如果你想在混沌大學畢業,我希望你達到的那個思維的抽象層次。
那這個層次有什么要求?要求就是你必須閱讀,必須閱讀。我有一個底線型的要求,當你提任何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這個詞的時候,一定要閱讀了跟這個詞有關的經典的書。如果你根本不知道這個詞本來的來歷,它的經典所在的地方,你就不配用這個詞。
到這個層次的人,一定不要浮夸,不要炫技。當你說分形的時候,你真的懂什么叫分形。當你說熵增的時候,你真的懂什么叫熱力學第二定律,請你一定要這樣。所以在這個層次的時候,一定要閱讀,才可能達到。
第四個層次呢,是最高級的層次,就是要找到你的第一性原理,而且要用我在非連續性里面那個方式,用公理化的方式,來推導你的第一性原理。當你說,我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什么的時候,你得推出來才叫你的第一性原理,如果你連演繹法是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可能推出第一性原理來呢,而我們絕大多數人是用歸納法的方式,它跟第一性原理差很遠很境界里,所以輕易不要提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會是我們第三門課的重點,我用一門課的時間來講第一性原理。你能夠做到把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畫成你的多元思維模型,我已經為你點贊了,已經很了不起了。
在這個理論之下呢,混沌大學創新學科的課程架構呢是這樣,這也是我們基于非連續性這個模型,得來的一件事情。
如果你需要獲得事業、人生各個方面的發展的話呢,第二曲線是我們建議的第一個模型。第二個模型,我們指出第二曲線理論這個邊界,那個Bug就是中間存在著非連續性。我無論如何也跨越不過去,跨越不過去的原因,是由于我們思維的非連續性,而不是世界的非連續性。接下來第三個模型就是解決方案,我如何跨越非連續性呢,叫第一性原理,用第一性原理,跨越非連續性,實現第二曲線式的增長。
這三個思維模型,是混沌大學核心三個思維模型。所以如果你在混沌大學想畢業,或者你想稱自己是混大的話,你一定要學會這三個思維模型。
那接下來的動作呢,我們拆解,什么樣的第一性原理能夠幫到你。我們分了兩類:
第一類是創新管理,創新管理里邊,我們提了6個學科,產品創新,營銷創新,運營創新,模式創新,組織創新和戰略創新。這些詞,你聽著跟傳統商學院的詞是一樣的,但我們所聚焦的幾個詞,全都是幫你跨越到中間非連續性鴻溝的那6個詞,有6門選修課是關于這6個學科的。
另外更根基的來自于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的,取了三個:物理學、生物學和美學。其實除了這三個之外,如果學有所成,你有余力的話,我還建議你學一下復雜性科學,學習一下哲學,認知心理學這幾個學科。
這張圖,就是你一張未來在混沌大學學習的一張課程表。所以混沌那個黑話呢,一定要牢牢記住哈:用第一性原理,跨越非連續性,實現第二曲線式的增長。前三門基礎課,我們全都是講這三句黑話的。
總結
整理一下我們給各位講的內容,批判感性思維,破眼見為實。第一個思維模型和第二個思維模型,我們講到了系統一,感性思維眼見為實的問題所在。第三個思維模型和第四個思維模型,我提供了Solution。今天我們破了一下,也立了一下。
我們整個這四個星期的課程里邊會講四個部分,已經講過的第一部分是本體論,里邊的立了一個非連續性這個世界觀。第二節,我們講了感性里邊破了眼見為實。接下來第三節課,我們在理性里邊破從眾效應。第四節課在邏輯層面破邏輯謬誤,這大概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內容。
我也留一個思考題給你,這思考題實際上全年學習的兩個交付點之一。兩個交付點,第一個交付點,就是找到你個人的多元思維模型。第二個交付點呢,別忘了,就是找到企業創新驅動的增長戰略。那么你可以現在開始想起來了,整理一下你自己的那個思維模型是什么。或者你也可以列一下,我希望學習哪些思維模型,將來能把它列為我的多元思維模型。一年時間,我只要求這兩個作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