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巳已己
(致力于做一只心理咨詢的學院派科普小白)
簡書心理社群的玩卡不卡活動又開始了。
這是今天的玩卡不卡題。
這是我看到和想說的。
玩卡不卡:我看到了兩個人在玩蹺蹺板。
讓我想到了高中時候,晚上和室友一起跑步去公園玩這個,輕松自在,無憂無慮的感覺。
很想再去玩一次,但沒有時間。
檢討自己,是否因為工作繁忙而疏遠了朋友關系,很久沒有放松自己了。
室友是姐姐,我們已經很久沒去過高中時候玩的那個公園了。
這個很久,指離開高中的10年。這十年并沒有很多生活中的狗血事件。她經歷過分分合合后和男友結婚兩年,一直沒有寶寶。我畢業后輾轉三四年工作趨于穩定。她很多次打電話給我,說她和男友吵架了,因為懷不上。懷不上,但家人又迫切希望她有孩子。我說,姐,你出去玩玩吧,放松下心情說不定就好了。結果她從國外回來飛機落地后就與老公又爭吵了,還是為了孩子的事。
而我,我一直以為我很能干,能做很多事情。事實上沒錯。但是,就是這份能干,領導以能者多勞的理由我已經不知道昏天暗地地加了多少班。
她的壓力是孩子,我的壓力是工作,我們半斤八兩,都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
什么是壓力呢?
從心理學角度看,壓力是心理壓力源和心理壓力反應共同構成的一種認知和行為體驗過程。
壓力源主要分為三種,生物性壓力源、精神性壓力源和社會性壓力源。
顧名思義,生物性壓力源是指和身體相關的如性剝奪,睡眠剝奪等;精神性壓力源則與個體的不良經驗,道德沖突或者個體性格相關;社會性壓力源是指家庭沖突,工作適應,人際關系等。
單一的壓力源是較少的,心理咨詢時,咨詢師會將其整體進行考慮。
我確定我有壓力,你有壓力嗎?
別急著說你沒有,你好好想下自己的生活。這兩天恰逢高考,我想起我高三時候有天電話亭給媽媽打電話身體不舒服直接暈了,媽媽帶我去做檢查,身體并沒有大問題,醫生得知我高三時,說我心理壓力大。
我就笑著說,我沒什么壓力呀!
我可能那會并沒有清楚地認識自己,我擔心朋友的忽遠忽近,我擔心成績的上上下下……這些,就是壓力。那年有個報紙上有抑郁癥試題,我測了下,中度。
所以還是有壓力的。壓力的存在只是你自己不愿意去正視罷了,那些微乎其微,玄妙莫測的心理構建成了一個自己,從而確定自己的行為準則,是放任生活,還是正視面對。而如今的成年的自己面對的不再是高三了的壓力源了。
斯坦福大學精神病和行為科學系副主任大衛·施皮格爾說:“回避并不是最佳策略,越是回避,事情就會變得越糟糕。對造成壓力的事件采用積極的方法應對,就能增強對它的掌控能力。”
就如同今天我玩玩卡不卡時突然意識到,不能讓工作占據我的全部一樣,適當的聯系朋友,適當的體育運動可能會讓我更輕松一些。
給姐姐打電話,她說她已經在準備打針做試管嬰兒了,就這幾天。我收拾了下我的辦公桌,已最有效率的工作讓自己在晚八點半前下了班。換上運動鞋,去操場跑了幾公里。
剛去跑時覺得特別艱難,天特別黑。等跑完步發現好像月光都明亮幾分。
適當運動是解決壓力的一種方式,除了它,還有什么方法呢?
讓自己安靜下來,進行放松訓練,練習冥想,深呼吸,以此緩解身體的壓力,放松身心。
換一種角度去思考問題,辯證地看待事物的發生發展,再以實際行動來解決問題。
壓力過大時轉移焦點,緩和情緒后再思考問題。
如果自己調節不了自己的壓力了,就去找找別人或者心理咨詢師來幫幫你吧!
別讓鴨梨(壓力)成為自己健康的隱藏殺手。
選擇一種好的方式去面對它,不逃避不放棄。
如果壓力是上圖的那種的話,我會選擇吃了它。~\(≧≦)/~哈哈。
愿我們的壓力能云消霧散。
巳已己,似是花開,似是故人來。
更多玩卡不卡精彩內容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