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為一個人,拼了命地去努力過?”
“我們不會,但他們還是少年。”
“......”
這兩句話精準地擊中了無數成年人的內心,輕而易舉地把我們拉回到那些有笑有淚、閃著光的青春回憶里。
《少年的你》是一部后勁很大的電影。今年能讓我走進影院的片子不多,但這部,我會考慮二刷。我不是專業的影評人,甚至也算不上電影愛好者。相比起電影,我更愛看話劇、迷你短劇等形式的藝術作品。但這部作品的成功,除了因為有流量的加持外,有幾點必然因素。
一、真實;有很多人在說《少年的你》不是一部普通的青春疼痛文學作品,沒有矯揉造作的痛苦和粉飾太平的美好,深以為然。
人物的真實: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里自帶男主光環的“北野”背景危險詭譎,母親是妓女、父親是強奸犯。雖然住的很破,但還有有錢的親戚接濟。從現實感和共鳴感上就無法和“劉北山”這個角色比擬。
小北烏青著眼眶躺在床上和陳念說自己身世、和媽媽之間的情感糾葛的那一刻,讓人忍不住泛酸。那是他和陳念完全彼此敞開、接納的一刻,自那以后,兩個孤單的少年相依為命。陳念,我看過你的狼狽,所以我也揭開傷口給你看。從此你不必怕我,拘謹于我。你是第一個問我疼不疼的人,哪怕睡在同一張床上,你也懂我必定不會傷害你。
小北的故事在這里變得清清楚楚,為什么一個少年獨自居住,他的父母去了哪里?他為什么沒有上學?最妙的是,這樣的故事不是憑空而來,現實的陰溝里這樣的人生不是個例。年少輕狂不懂責任的父親,沒有經濟能力只想攀附男人的年輕母親,被當成拖油瓶無人看管的“事實孤兒”.......在這一場潑天鬧劇里,你問誰誰都能給你倒出一堆苦水來。但我們忽略了,最最無辜的恰恰是連如何表達自己的痛苦都沒有學會的孩子。我們總抱著僥幸心理自我安慰,孩子什么都不懂??上У氖撬袩o處宣泄的情緒,所有暗中發芽的痛楚,就這樣裹挾著當年的孩子走進命運的齒輪里,一年一年將他浸染成當年他最討厭的大人。
感謝導演和監制,能讓小北有這樣一個符合現實的家庭背景。有了這個,小北才能是這樣一個倔強、不服輸、為念犧牲一切還甘之如飴的少年。
陳念的人物也具有這樣的真實感。當胡蝶被欺凌的時候,她和其他人一樣選擇了沉默。當她變成被魏萊等人霸凌的對象,她也只是一味的忍耐......我一度以為她是性格怯懦,換位思考一下,魏萊家境優越、成績優異,一個要什么有什么的大小姐和什么都沒有的陳念來pk,陳念被逼急了完全有可能反撲。但我后來看到在排球場上陳念怒吼的那一句“有完沒完”,我才知道原來陳念不是怕,她是在忍;陳念不是懦弱,她是倔強;我才醒悟,陳念比起魏萊不是什么都沒有,她還有無比光明的未來,只要一熬過高考就能重生。
影片除了兩個主演,也刻畫了許多個現實家庭的縮影,魏萊和羅婷。為什么她們會成為施暴者?為什么她們對于欺凌這件事如此理所當然,沒有絲毫同理心和內疚感?一切的原罪都來自于他們的父母,精明市儈的魏萊媽媽,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的羅婷爸爸。是他們沒有讓少年看到這個世界應有的樣子,是他們沒有教過少年該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大人。
情節的真實:就像李銀河老師說的,為什么每個人的故事是這樣發展,而不是那樣,其實都是有根有據的。我最喜歡的轉折是陳念在第一次到小北家不歡而散后,兩人就像在彼此的生命里消失了般,毫無交集。只有在被魏萊追殺、經歷了劫后余生,陳念才最終主動選擇了小北。因為她意識到沒有其他力量能保護自己了。
人生沒有那么多命中注定,轉角就能遇到愛的劇情只存在于偶像劇和白日夢里。真正的人生是由每個人的選擇來決定的,陳念在初遇小北被人毆打時選擇了報警,所以兩人才會產生交集;陳念在沒人可以保護自己的前提下,和小北一起住才是最好的選擇。在未來和純潔面前,陳念甚至已經做好了失去純潔的準備。影片的情節環環相扣,吸引著人不停地往下探索,這兩個少年最后的結局會是怎樣。女尸的那一段,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有邏輯又有懸念、真正的好作品一部。
場景的真實:爬滿青苔的石梯,簡陋破舊的樓房,少年簡陋的屋子......所有的一切都充滿了小城真實的特點,讓人倍感親切。有人說劇組在重慶沒日沒夜地拍了好一段時間,現場唯一平坦的就是導演放監視器的那塊地方。劉北山被摁在地上被小混混狂揍的那條泥濘小街,陳念鉆過的那個長滿鐵銹臟的不行的垃圾桶......這些地兒你都沒去過,但你都覺得似曾相識,有種莫名的親切感。親切到讓觀眾有種錯覺,小北和陳念發生的故事幾乎就是發生在我們的周圍。所以觀影的那些抽泣才會如此真實,如今的讀后感才會如此真摯。因為千璽和冬雨演的,就是我們身邊的故事啊。感謝整個劇組,讓我們看到了如此真實的故事。
二、共鳴:魏萊的媽媽是這樣評價胡小蝶的死:“這是不是那個女孩子的家教有問題,心理素質太差了?!笔前?,在我們每個人的少年時光里,有多少人曾遇到過不同程度的霸凌,又有多少人以無意之名扮演過霸凌別人的角色。
我小時候因為皮膚黝黑一直被同學起綽號,我因為這個生氣動怒、傷心流淚,最后化作了讓自己變得強大的動力;我也曾經站在流言和大眾的這一邊,對于身邊的“異類”避而遠之,甚至嗤之以鼻。
誰是加害者,誰又是受害者,在沒有“胡小蝶”式的自殺事件把事情鬧大之前,我們就這樣學會遮掩住自己的傷口,糊涂過完這一生。人生是一道無解的方程式,我從哪兒來,又往何處去?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我該如何證明我曾活過,等我死后又能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么?這些問題,可能窮盡一生我也無法回答。
但最起碼作為成年人,看完這部片子該學會告訴少年。在這個最燦爛的年紀里除了好成績,還有其他更多更重要的東西。
我不想,該學會性和避孕的少年因為沒有人教導,而變成失足少男少女;該學會同情和責任的少年因為沒有人教導,而變成落網青年、殺人惡魔;該學會自制和努力的少年因為沒有人教導,沾染了壞習慣而無法到達他本該到達的高度,虛度一生。
當身邊的少年向你伸出觸角,發出疑問的訊號時,勇敢地幫助他們揭掉少年,世界的這層面紗。告訴他們,社會是什么樣子,性是什么樣子,夢想是什么樣子,愛情是什么樣子......
三、社會責任感:
越來越多新世紀的人喜歡說,感覺自己生活在一個孤島,感覺和世界失去了連接?;ヂ摼W豐富了每個人娛樂生活的同時,減少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連接。但事實上,我認為人們的連接只是從線下變成了線上。我們說出的每一句話、發表的每個評論、生活中的每一個行為都會影響身邊的每個人,我們生活在群居社會中,每個人發揮出來的威力最后會變成多米諾骨牌一樣影響到最后的結局。
今年有一部大火的劇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片中有個替殺人犯辯護的王赦律師。他可以說是站在整個世界的對立面,呼吁延緩甚至赦免殺人犯的死刑。不是為了袒護這個殺人犯,只是因為他希望能夠找到這個少年為什么犯罪的動機。到底是什么讓三好學生突然之間成為了無差別殺人犯,一朝之間毀了數個家庭?
針對已經發生的錯誤,懲罰犯錯的人是很簡單的,但修復錯誤就沒有那么簡單了。至于防范于未然,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渡倌甑哪恪返某踔?,我認為有這樣的異曲同工之妙。感謝有這樣一部片子,從更高的格局提醒人們來思考校園霸凌的事情。引人深思,無論其他爭議如何,希望我們能銘記初心。我們保護少年,世界就能有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