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剛看完《七月與安生》,被人推薦了很久,但是一直沒有看。看完內心有點難受,整個故事是非常吸引人的,一直在跟著作者的思路走,扣人心弦。
電影里,安生的身世比較悲慘,就像七月和七月媽媽說的,確實是,安生的命不好,從來都不是個幸運的女孩。看電影的時候會同情安生、心疼安生,愛上的男生卻是自己最好閨蜜的男朋友;舍棄一切相隨相伴的男友當著自己的面劈腿;好不容易以為自己找到了依靠、男人卻遭遇車禍離世;就算最后自己和閨蜜終于重歸于好,卻也伴著七月難產死去的噩耗...
電影里,最難受的莫過于七月說著安生“賤”,因為安生靠著拼酒量混吃混喝...可是那是安生的倔強和自尊心啊,就像后來被安生一把拉扯大的小瞳瞳,用自己的零錢請家明喝咖啡,那簡直是安生的縮影。
安生代替七月書寫了她們的故事,也給出了理想的結局...七月和安生的人生糾葛在一起,從相識的那一年起就注定了。理想的結局里,安生變成了安分的七月,七月變成了流浪的安生。就像安生開始安于老陳的照顧,想要結婚穩定下來,而七月毅然離開不愛自己的男人,過上安生的流浪生活,走安生走過的路,看安生看過的風景,體驗安生曾經經歷過的生活...其實悔婚以后,七月就去重復了一遍當年安生的生活,但是安生偏偏把最后的離別當做是七月過上自由自在生活的開始,設想七月終于過上了自己喜歡的生活,也活成了18歲后那個顛沛流離、又活得有趣、灑脫自在的安生...
這個電影里展示了不同人不同的生活選擇,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放手追逐。中午的時候看大冰的《阿彌陀佛,么么噠》,開篇就有大冰寫的“真正牛逼的人生,應該是: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夠浪跡天涯”,就像大冰說的,“你喜歡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有能力去喜歡,是否有盡力去觸碰,是否有定力去堅守,是否有魄力去取舍,是否有權利去選擇”。我很喜歡這兩句話,我覺得說的很真實,很貼切...
看到《阿彌陀佛,么么噠》里,第一篇故事,男生患病,為了讓父母盡快從悲痛中走出來,只好選擇在自己去世以后去“折騰”自己的父母幫助自己完成自己的遺愿,其實自己最大的遺愿就是讓父母從悲痛中走出來,更好地活下去...看完文章,看明白這“煞費苦心”,我眼淚就掉下來,確實,善良是一種天性,但是善意卻是一種選擇。男生在自己活著的時候,每一秒都很堅強,都很用力,即使是最后一刻,還想著自己怎樣讓父母走出痛苦...我不得不佩服這個堅強的男孩...
第二個故事是大冰的懺悔,因為自己的反應深深傷害了自己的兄弟。看到大冰寫那時浮夸的自己,還有自己的耿直錯愕,到最終自己對于同性戀的寬容。我想生活是講究選擇的,同性戀也不過是選擇了自己的同性,其實對于這個話題,我覺得還是比較普遍的,自己不會很驚訝。成長的過程中,同學有這樣的,大學的時候,跟同性戀前后排坐著聽課...我從來不覺得同性戀有什么怪異,大家只不過是選擇不同的,只要當事人覺得幸福就好嘛。
有時候深深地覺得大冰生活的真自在,可以做鼓手也可以開旅館,可以喝酒唱歌,也可以旅行流浪,過著很多人想要但是不敢追逐的生活,也像是一個收集故事的旅行家,寫下一個個平凡人背后的精彩故事,幫大家實踐著自己的“夢”...
每個人對于生活都有想向往,也有選擇權。喜歡大冰說的“既可以朝九晚五,也可以浪跡天涯”。先不說自己對于生活的選擇,先說說自己對于未來的憧憬吧。我倒是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有一個較長的時間自己可以背上相機和書包,去嘗試那種流浪和走走停停的感覺,去感受不同的風土人情,去傾聽各種各樣的動人故事...
我也曾幻想過畢業去大城市漂泊,但是最終還是選擇了自己的小奮斗。我也曾設想過未來的生活,不要有很多的加班,不必為了多賺錢很辛苦很辛苦,生活自給自足有結余。不一定要有多大的房子,但至少是個溫暖有愛的小家,有人有愛的地方才是家。不一定要有炫目的裝修和昂貴的用品,但是一定是自己精挑細選所喜歡的,要有簡單的書架,還有我可以盤腿而坐的地板或者地毯,可以以各種姿勢躺著看書的秋千椅...
電影里安生想要活到27歲,而結果七月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27歲那一年...
珍惜自己當下的生活,珍惜生命里的每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