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參與勇氣讀書會打卡第42天
閱讀書目:《歲月如歌》
閱讀章節:第二節“幼小心靈的震動”第5頁到7頁和第三節“求學的艱辛和快樂”第8頁到12頁
讀書筆記分享
1、幼小心靈的震動
“七七”盧溝橋事變后,日本侵略者鐵蹄長驅直入,家鄉危在旦夕,我就讀的薛家巷小學即將解散。一天下午,音樂老師教我們唱《蘇武牧羊》,“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血,饑吞氈,牧羊北海邊……”盡管曲調溫柔敦厚,節拍緩慢,但老師教得那么激動,邊解釋邊打著節拍唱,邊唱邊一句句解釋,眼中含著淚水,我們這些七八歲的孩子被深深感染了,心中第一次闖進了“祖國、氣節、亡國奴”這些大字眼,似乎一下子長大了許多。從此,這首歌不斷在我胸中激蕩,構成了生命一部分,年輕老師眼含淚水教唱的形象經常在腦中縈繞。這一課,我永遠忘不了。
因為日本人的飛機不斷轟炸,我們一家人被迫逃難到一水之隔的新洲。在逃難生活中,我的下巴磕在破磚上,至今還留有疤痕;母親染上傷寒癥,母親病重,連話都說不動,每天早上還要對我說:你是姐姐,要懂事,要聽話,幫父親干活;母親的病終于有了轉機之后,我們悄然返回鎮江,家里除了桌凳已經蕩然無存,墻壁也被刀劈得亂七八糟;后來,父親又想方設法聯系到居住在上海的一家親戚,和母親我們姐弟赴滬,租借親戚家的一間房子居住,插班讀小學。
2、求學的艱辛與歡樂
好不容易熬到初中畢業,父親也一病不起,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移返家鄉,不久辭世。父親臨終前把我們姐弟叫到床邊,吃力地說了一句話--“學點本領,做個好人,孝順媽媽”,就揮手叫我們走開,怕我們傳染上肺病。
我在鎮江中學求學的生活是艱苦的,但也是充滿歡樂的。
浙江中學校訓“一切為民族”五個大字總凸顯在眼前。
“求學為什么?
從愚昧走向文明,就要立志為解救苦難的民族與水深火熱之中……”
老師激昂的話語揭示了求學的目的,樹立起做人的標桿,詮釋了校訓的內涵,為此,我們風華正茂的學生孜孜矻矻,努力進取,把物質生活的貧乏艱難踩在腳下,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實與歡樂。“一切為民族”這五個大字擲地鏗鏘,鐫刻我心中,成為我鑄造師魂的基因。
感悟
國家被侵略,遭災難,普通老百姓家同樣遭殃,受罪,童年快樂美好的生活被炮火打得煙消云散。社會現實的教育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于漪老師在苦難的求學生活中,從來沒有感覺到吃穿住行等方面的苦,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和真理,為了國家和名族而把青春歲月過成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詩歌,對于我們今天的青年人來說,無疑是一次精神的洗禮。
我們現在學習條件優越,有豐富的圖書,有優秀的互加小伙伴同行……有保障我們讀書的物質條件,我們更要在精神世界里追求充實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