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善與惡、好與壞
在這一章尼采對自己所理解的“善惡”“好壞”的起源梳理和評價。
1、對英國心理學家的評價
尼采認為英國心理學家對道德的探索史是失敗的。因為這些心理學家們熱衷于探索內心世界中partie honteuse的部分,而這一部分正是人理智與自尊并不希望被發現的部分。尼采認為真正的探索者應該具有勇敢、大度、驕傲的品格,他們懂得抑制自己的感情和痛楚,并且愿意為了真理犧牲自己一切心愿。
2、“善”的概念
尼采認為現在研究道德的歷史學家缺乏一種歷史精神,他們在試圖確定“善”的起源時暴露了自己對道德譜系的拙劣研究。他們認為“好”最初來自于行為對服務對象的有用性,同時由于無私的行為在習慣上總是被稱為“好”,因而它們就被認為是“好”的。
3、“善”的起源
尼采認為這些歷史學家們的謬誤首先起源自錯誤認為判定這一概念的人是受益于善行的人。事實上,那些“行好事的人”自己才是這一概念的起源。事實上,那些出身高貴的、有權勢的、上層和高尚的人認為并斷定,自己的行為是“好”的,因而屬于第一階級,對自己相對的是低下、卑劣的流氓。這些第一階層的人從保持等級差距的激情中為自己獲取了創造價值并彰顯價值的權利。
4、高貴的激情和保持等級差別的激情以及其背后的等級對立,才是“好”與“壞”對立的起源。“好”從一開始與“無私”沒有必然聯系,只有在貴族階級走向衰亡之后,自私與無私的對立才被強加于認知。
5、現行的“偏見”
尼采認為現在占據主導地位的道德是一種偏見,將“道德”與“無私”“公正”視為同等價值的概念。
6、尼采評價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的觀念
尼采指出,赫伯特認為“好”=“有用”、“實用”,人類在好壞的判斷中完成了對人類實用經驗的總結。“好”就是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實用的東西。尼采認為這種解釋思路是錯誤的,雖然在心理學上可以站得住腳。
7、詞源學意義上的“好”
“高貴”“高尚”都是社會等級意義上的根本概念,由此轉化出了“心靈高貴”和“高尚”等意義的“好”。這種演化與“卑賤”、“粗俗”、“低等”等轉為“壞”的歷程是并行的。德語中的“壞”最初指的是"樸素的男子",直到三十年戰爭時期才轉化為當今的意思。阻礙這一洞見被發現的就是現代世界的民主性偏見。
8、“好”的語言
“好”這個詞所透露出來的主要差別正是上等人據以認為自己是高貴者的依據,雖然他們大多數時候以權力上的優勢稱呼自己(如“富人”“占有者”),但他們也按照典型的特性稱呼自己為“真誠的人”。這個詞的詞根意思表示為:這個人存在著、有真實性、是真的。隨著這個概念的轉變,詞義變為了貴族的流行詞和標志。德意志的“好”的含義則是“像神一樣的人”或“來自神圣種族的人”。
9、祭司的價值方式、騎士的價值方式
祭司的價值方式脫離于騎士的方式,并且像對立面發展。騎士-貴族的價值判斷以強壯有力的體魄為前提,并富有健康、強壯和樂觀自由的行為。祭司們則是最邪惡的敵人,因為他們虛弱無能,滋生了仇恨,并且因為富有才智而更加歹毒。猶太人則是祭司化的民族,善于通過徹底改變敵人和專制者的價值觀來完成復仇。
10、猶太人改變的價值方程式
原本的貴族方程式:善=高貴的=強有力的=幸福的=受神寵愛的
現在的方程式:困苦者=善人 窮人、懦弱者、下等人=虔誠的人=篤信上帝的人=享受歡樂者
猶太人打敗了“主人”,卑賤者的道德取得了勝利。
11、高尚的道德
高尚的道德來自于一種勝利般的自我肯定,而奴隸道德則來對自于“外在”“他者”的否認。奴隸的道德起源于對立的外部世界,而高貴的價值恰恰相反,成長是自發的,它尋求對立面僅僅是為了以更加感激和贊頌的方式來對自己加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