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讀沈書枝是因為2014年9月初ONE推送的一篇文章《梅雨時期的愛情》,那是一篇寫梅雨時節(jié)一段愛情開始的文章,為其中大段大段恰到好處襯托人物情感的景物描寫所吸引,也為愛情初始之時那些極盡溫柔的任性且小心的試探所動容,更為只因在梅雨時節(jié)喜歡一個人就連帶著喜歡整個夏天的雨水還有雨過天陰的天的感同身受,一時間愛不釋手欲罷不能。
后來,細(xì)細(xì)翻看了沈書枝的微博,發(fā)現(xiàn)她已在2013年出版了《八九十枝花》一書,并且豆瓣日記一直都有更新文章,《梅雨時期的愛情》最初也是發(fā)表在豆瓣上。
沈書枝,是一個愛生活會生活的女子。長久以來,一直有關(guān)注她的微博和豆瓣,閑來無事時就會打開來看一看。看書、寫字、做吃食,精心拍下景色、植物、食物、書本的照片做配圖,偶爾還有植物的科普和吃食的教程。也許日子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愜意,但生活得卻是平平凡凡、真真切切,空氣中都彌漫著好看的水氣。
2
雖然關(guān)注了沈書枝那么久,因為各種原因,《八九十枝花》這本書在去年讀研之后的11月份才買來。因為當(dāng)時一起買下的還有其他的書,也因為對這本書本身有過很多的了解,更因為對這本書心知肚明的喜歡,所以一直想找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契機去精心把讀,比如寂靜清幽的早晨,灑滿金色斜陽的午后,亦或是萬籟俱寂的深夜,再配上我或平靜如水或稍泛漣漪的心情。這樣一來,其他的書都看完了,又買了另外的書,讀完,又買,如此反復(fù)幾次,而這本書還是遲遲沒有看。
因為研究學(xué)習(xí)的需要,今年寒假開學(xué)初我搬進了書音樓的實驗室,并且不分白天黑夜的駐扎在那里。雖然每天都忙的焦頭爛額,但事實上好像也沒有做出滿意的事情來。因為心里著實想著《八九十枝花》,索性就把它帶到了實驗室,降低條件,有時間就讀上一兩篇。因為要看的文獻(xiàn)和學(xué)習(xí)的東西實在是太多,更多的是因為自己心浮氣躁沉不下去,漸漸地,這本書讀了還沒有一半就被淹沒在一摞摞的文獻(xiàn)和書本之中了。
再次把它從文獻(xiàn)堆里扒拉出來,是在12月刷完六級并準(zhǔn)備好接下來小組討論的材料和PPT之后的一個早晨。也許是經(jīng)過一年多的忍受和磨礪,雖然不喜歡研究生的生活,但也能夠在忙忙碌碌、磕磕絆絆、委委屈屈的生活中自得其樂了。一些事情該做的時候趕著時間去做就是了,沒必要凡事都要尋找一個契機。就好像,沒有那個合適的時機,就要一直推脫下去嗎?顯然,那不不應(yīng)該是我的風(fēng)格。只花了一天的時間,我就讀完了心心念念了幾年的這本書。
3
若是一個文藝的人,看到《八九十枝花》的書皮就會很喜歡,米白色的底子,中間貫穿一枝紅色系的梅花,右上角是同色系的書名和作者名,右下角是出版社的標(biāo)志和名字,除此之外再沒有一點多余花哨的東西,拿到手里就有一種清新雅致的感覺。
現(xiàn)今的大多書都有橫向的腰封,但是這本很特別,它有一條豎著的長條,似書簽又似腰封,不知道它的學(xué)名應(yīng)該叫什么,索性就叫它封簽吧,其中間的一段梅花跟書皮很搭。封簽也不像其他書刻意夸張的腰封,只是很簡單的幾個推薦人(我一個都不認(rèn)識),和兩句推薦語。
草木,花朵,食物,父親,還有初次愛上的那個人。
一次安靜詩意的江南之旅,一段帶著體溫的懷鄉(xiāng)記憶。
這兩句話高度且詩意的概括了這本書的內(nèi)容和中心思想,不禁覺得,我寫下的這些瑣碎的文字顯得很是蒼白。雖然有些嫌,但好賴卻都是自己的真心感想。
4
全書分為兩輯,一輯為“南方的雨”,令一輯為“遠(yuǎn)近的人”。前者所收文章大多關(guān)于作者沈書枝所生長的皖南農(nóng)村的植物、民俗與吃食,時序從春至冬,后者記錄了作者從小遇見的一些難忘的人和故事。沈書枝自己說,這可以算是一本關(guān)于鄉(xiāng)村和過去的書。
我從小也生長在農(nóng)村,雖地處豫北,不如江南景色那般的迷人,但因為同為鄉(xiāng)村,生活上的諸多細(xì)節(jié)還是有諸多共通之處的。所以,每每讀起沈書枝的這些文字,就會想起自己小學(xué)時期常年生活在農(nóng)村的情景,也對她的文字有了很多的感觸。每每感情觸發(fā),也會提筆在旁邊寫下自己的記憶。
譬如,她寫家鄉(xiāng)的墳頭通常會種上一棵垂柳,而我會寫下,我家鄉(xiāng)的墳頭多是種下一顆普通的柳樹,柳樹往往伴隨著離別的思緒,而平時的生活中卻不以為意。春天,軟新的柳枝可以通過慢擰抽出白條留下完好的柳枝皮,我們把這些皮剪段修整,做成長短不一粗細(xì)不一的柳笛,聲音清脆爽利。楊樹的枝條也可以做笛,但不如柳枝的好做,其聲音太過渾厚也不如柳枝的好聽。
譬如,她寫艾蒿,寫她的媽媽愛吃艾蒿做的粑粑。這也會讓我想起春天我家鄉(xiāng)沙窩里的白蒿,看她的描述應(yīng)該和她所說的艾蒿是同一種野菜,只是叫法不同罷了。相比之下,我的媽媽最愛吃蒸白蒿,春天還刮著冷風(fēng)的日子,我下午放學(xué)或者周末會和同學(xué)或者媽媽蕩到沙窩深處,在叫不上名字的干草和雜草間,摸索極少的白蒿。如此等等。
5
可能是因為我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情節(jié)和她書中的記錄很是相似,所以,讀起來也就更為喜歡。
她有一個脾氣很差的有志青年老爸,做過多種活計,不甘于平庸,卻又屢次以失敗而告終。我也有一個這樣的老爸,雖然也做過很多活計也不賺錢也不成功,但我常常引以為傲。還有,我老爸脾氣也很暴躁也喜歡打小時候不聽話的我,但從不打臉,也不罵人,從前喜歡喝點小酒抽幾支煙,但如今已經(jīng)戒了好多年。
她寫因為母豬死掉缺乏營養(yǎng)而死在家里的兩頭小豬,賣去的腳腫的水牛,爸爸打死的一只狗,為這些朋友亦或是生命的離去而不能自持。我也會想起爸爸養(yǎng)豬時,因為母豬沒有奶水,十五六頭小豬也接二連三的死去過半,長大后的七八頭大豬在幾天的時間里查不出病因也死傷過半。那都是我們像養(yǎng)小孩般拿著奶瓶喂大的豬伙伴,哥哥甚至還找來空白的磁帶錄下小豬們小時候的呼嚕聲。還有,從沒斷奶就被爸爸買來我家的一只小狼狗,和我們一起生活了五年因為中毒而死去,奶奶傷心的吃不下飯,媽媽掉了眼淚,我放假回家媽媽告訴我這個消時我看著那還未拆去的狗窩,哭了好幾天。
她寫露露失足跌入水塘而溺亡,寫的很沉重,但感情控制的很好,快要掉眼淚時,忽然又可收上。可是每每想起我童年逝去的伙伴,感情總是很容易就會崩潰。
相像的事情還有好多好多,西瓜地、紅薯梗、端午錦、父親、伙伴、瘋子、初次喜歡過的那個人……仿佛每一棵植物每一個人每一個字眼里都有著我自己的影子。想到喜歡而無望的人,心里也會溫柔而落寞,也同樣認(rèn)為,這樣好的光景,卻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相信,每一個在鄉(xiāng)村生長的人,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
6
書中除了追憶的那些似水年華,還是喜歡她沉靜、細(xì)膩又壯觀的靜物描寫,以及那脫俗的辭藻。不刻意追求華麗,而是重新排列組合最普通的文字,用最直白的家鄉(xiāng)語,就可以展現(xiàn)出語言和文字的另一種魔力。
可是,這種真實存在過的鄉(xiāng)村,在如今看來或多或少有些太完美,而顯得不太真實。就如序作者高軍所言:
其實書枝書中寫的鄉(xiāng)村已經(jīng)沒有了,這樣說可能有點武斷,換一個說法,書枝寫的鄉(xiāng)村社會正在消失,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的確如此。就比如,我兒時家鄉(xiāng)那綿延無盡其樂無窮的大沙窩,如今都被賣掉被大卡車?yán)撸迥觊g就轉(zhuǎn)而變成整齊劃一的方方農(nóng)田,已經(jīng)難尋沙子的痕跡。就比如,曾經(jīng)一到春天到處都是洋槐花馥郁的香氣,卻如今跑遍整個村子都找不出幾棵洋槐樹。如今,鄉(xiāng)村留給我們的只剩下那些漸漸模糊的記憶。
只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們且行且珍惜。
7
沈書枝自己介紹書名的來歷:
我從來讀書很少,范圍也很狹窄,廢名是我為數(shù)不多的讀得較多的作家之一。他的《五祖寺》我很喜歡看,其中一段,一直很歡喜:
“我記得小時讀‘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樓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起初只是唱著和著罷了,有一天忽然覺著這里頭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個字,乃拾得一個很大的喜悅,不過那個喜悅甚是繁華,雖然只是喜歡那幾個數(shù)目字,實在是仿佛喜歡一天的星,一春的花。”
這本書里所寫的,大多也是我做小孩子時繁華的喜悅,好比一天的星,一春的花,因之書名就叫《八九十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