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刷久了,有時候又膩得很,覺得刷來刷去就那點東西;有時候卻又分外離不開,百無聊賴地一次次點著“更多”,點著首頁的數字提示,讓無窮盡的新信息填充自己的空虛的精神。
其實仔細想想,所謂的信息流,無非兩種東西:
一個叫事實,一個叫觀點。
事實,就是些知道或不知道的知識,比如某營銷號發的“網友評出的最好喝飲料前十名”,又比如“上班族防治頸椎病指南”,又比如“朝鮮戰爭蛋炒飯秘史”,。
觀點,就是些看過或沒看過的評論,比如某大V發的長微博“如何評價《釜山行》”,又比如阿里幾個工程師因為刷單搶月餅被辭退引發時間線上一眾IT人的爭論,又比如誰誰誰每日一拍:今天的晚餐,xxx家的蝦子也就那樣(附照片一張)。
事實和觀點,無分優劣,各有好壞。
好的事實,比如感興趣的飲料推介帖,通常也會點一下收藏,甚至在評論區@給某某人看,壞的事實呢,那就是完全不感興趣的“口紅色系一籮筐”,直接刷過了。
好的觀點,比如細致又深刻的影評分析,讓剛剛看完電影的我忍不住點開,細細品味,雞凍點贊;垃圾的觀點,那就是流水賬一般浮于表面的廢話,深恨自己浪費了幾十kb的流量。
但微博刷久了,還是不免產生好惡——這也是這兩種事物的性質決定的——事實讓我記得細心篩選,觀點則引發長期的審美疲勞。
這個道理,說穿了就是,再深刻的觀點,對于我,也是屁話啊。
我也有腦子,也會思考,對于一種飲料、一部電影,一件熱點,也有自己的想法、態度和基本評價,憑什么還要花大把時間拜讀網上別人的觀點呢?
當然,我有選擇不讀的權力,微博是閱讀免費的,也并沒有要準備推出個“有償閱讀”的功能,我也可以取關所有整天無所事事在微博上瞎BB的人。就好像我的朋友圈,也屏蔽了至少一半人,其中50%是因為刷廣告,還有一半則特愛發一些既不有趣又分外陳腐沒新意的“觀點”。
但是,以“瞎BB”起家的微博大V卻依然會有大量的受眾,數不清的粉絲。你看看微博的陸琪,你再看看現在微信上的咪蒙。陸琪的理論翻來覆去地講,咪蒙比他強一點,知道包上幾個牽強的故事。甚至包括我關注了很久的小道消息,槽邊往事,每天發個波瀾不驚不痛不癢的時事觀點,久了也看得我分外反胃,但并不影響每天閱讀量破w。
于是我得出了以下兩個道理:
1.大部分人類還是品味偏低,分辨力不足,尤其是獨立思考能力極其薄弱。他們享受完十數年教育,卻依然如同一頭頭巨嬰:看完一部電影,需要別人給個評價;喝完幾種飲料,需要別人列個推薦清單;聽到一個熱點,需要馬上聆聽某某人的高見。如果所聽到的觀點,剛好和自己的相契合,那么不免喜愛有加,激動萬分,high至高潮,馬上給作者點贊、關注、打賞一百萬(但是窮,就算了)。
3.單單一個觀點,既不重要也不值錢。重要且值錢的,是日復一日積累起來的人氣、影響力。無名小卒,日更千字,無人問津;萬粉大V,每天幾條廢話,也有千百人轉發。名人不是因為觀點而出名,而是出了名,才有那么些觀點。就像朋友圈里的“馬云語錄”,你覺得是馬云說了那些話而被人記住他是馬云,還是因為他是馬云才被人記住他說了那些話?
沒人會聽一條狗的亂吠,除非它是條名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