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對當今中國億萬奮斗在通往幸福路上的年輕人來說,最怕的,是身邊有人比自己更漂亮、更有錢,還更聰明,更努力。
前兩天,媒體報道溫州一對99年出生的雙胞胎姐妹,分別被牛津、劍橋、達特茅斯等多家名校錄取。看她們的照片,以及關于家境的描述,相信大家的自尊和自信在小姐妹的面前再次被無情碾壓。
考上世界級名校的姐妹倆雖然天生麗質,但還不是天賦異稟,從小并未表現出學霸的苗頭,反倒是調皮搗蛋,成績墊底。好在父母沒有過分苛責,而是精心為她們挑選教育理念相符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任她們自由成長。
漂亮可愛的學渣姐妹花在家人和社會的呵護下考上名校,畫風很美很溫馨。
我們當然相信世界名校招生的水準,也絲毫不懷疑小姐妹的能力和成績。但這樣的故事勵志嗎?一點也不!
她們小的時候不愛上幼兒園,就被媽媽帶著環游世界。到了初中,姐妹倆就讀學費8萬一年的私校國際班。八年級(高中)時,姐妹倆進入美國著名的私立寄宿學校白山高中。這所私校只有132名在校生,師生比例為1:5,一年學費加寄宿費近6萬美元,不少社會精英都是該校校友。
在這所貴族高中,姐妹倆的成績開始一飛沖天,最終得以進入名校。
- 02 -
其實公眾為之深深震驚的,并非單純是這對雙胞胎的成才經歷。
這對被媒體描述成“成功靠自己”的女生,以及她們父母的“放生式教育”、“不強迫孩子上補習班”、“保護孩子自尊心”等特色的家庭素質教育的背后,都離不開一個重要的細節:她們家真的很有錢!
這則報道在國內多家媒體和論壇上被大家熱議。
姐妹倆出身顯貴,這已然是不爭的事實。大多數人也理所當然地把她們的成功歸結為父母給予的物質基礎和國際視野,絲毫不覺得她們“能力之外的資本為零”。
眾人艷羨的同時,也紛紛以自己身邊的富二代們為例,一遍遍講述著他們智商平平、無心向上,但卻在家庭的支持下入讀名校,躋身上流的童話故事。
當然,我們早已習慣,不公平,才是這個世界的常態。
一開始,誰都以為豪門子弟會走更高端的路線,比如國際學校,海外高校,不屑于跟我們這些市井小民之子競爭。后來我們才發現,原來連被視作國民教育保障和寒門子弟最后一線希望的公立教育,也充滿了不公平。
去年,以一句“現在的狀元都是家境好,自己又厲害”而擊中人心的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父母都是外交官。他坦言,自己生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家里條件不錯,這讓自己的學習走了很多捷徑。相比之下,農村的孩子想出人頭地只會越來越難。
此言非虛,階層差別,還有地域和經濟上的差別也把同齡孩子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
農村孩子連普通話都講不利索,城里小學生已經在外教的幫助下練就一口標準美音,甚至還能搞點二外;
小地方的孩子只能去省城看博物館,一年一次,而一線城市的學生可以輕輕松松地出入國家級科學場館;
更不要說音樂、美術等文體特長和才藝,三線城市以下的很多學校,可能連個美術老師都沒有。真是應了那句笑話:“你的音樂是體育老師教的吧”。原因無他,一是師資力量貧乏,二是學校為了高考而縮編副課。
- 03 -
階級固化是近年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隔三差五地就會被大家換個姿勢說一說。
毫無疑問,優渥的經濟條件在很多像小姐妹這樣的富二代成長中意義重大。但一味強調教育壟斷、階層固化也沒有太大意義。
與其嫉妒別人“出生在羅馬”,普通人更需要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上升通道,而真正具有核心價值的教育,并不一定是靠燒錢比賽才能完成。
首先,我們必須糾正一種態度:
貧富懸殊、階層差距固然會讓很多優秀青年擋在門檻之外,但這并不是我們放棄努力的借口。難道所有的貧窮和困窘、半世的不如意,都是因為原生家庭不給力嗎?
同時,富二代們能上名校,固然有家世的因素,但自己就毫無過人之處嗎?畢竟,比小姐妹家更有錢的人也不少,個個家里都能出名校生?
輿論都在關注“有錢就能為所欲為”,“成績墊底也能上名校”,少有人發問一個從初中數學17分到被牛津錄取的妹子,她經歷過什么樣的量變和質變,而這些不僅僅是燒錢就能解決的問題。
對于占大多數的普通家庭來說,沒有雄厚的財力支持孩子上頂級學校或請名師指點,也沒有高深的人脈助力孩子成功,那么還有什么可做的呢?
- 04 -
我們一提到教育,腦海里就浮現出拼命學習基礎知識,努力拓展才藝特長。尤其是后者,舞蹈、樂器、英語、棒球,哪一個不是用錢堆出來的?
然而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原生家庭的財富確實能或多或少地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就,但一個人能不能成長,更多的是取決于自身的品質。
毅力、勇敢、自制、好奇心,這些品質才是成才各個因素中的核心。而且培養這些品質,無關財產,無論貧富,每個孩子都可以經過訓練而養成。
大多數人注定一生要搏擊時代的浪潮,更沒有什么學歷、技能和履歷是一輩子的屏障,唯有堅毅的品格才會讓我們成為激流中的一直向前的健兒。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能不能快速領悟字母表和10以內加減法,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在多次算錯、背錯之后還愿意繼續嘗試,直至找到正確答案。
毅力和自律會伴隨人的一生。
前年,當年的中國首富王健林的一份作息表在網上曝光。無數人閱過之后,紛紛感慨,這就是普通人和首富的區別。
很忙吧?其實,他每天的日常幾乎都是這樣的,在別人看來這是不平凡的一天,對他而言則非常普通。
健身這件小事,王健林已經堅持很多年了,風雨無阻,即使出國也不落空。一天之內一定要留1個小時健身,見過堅持的,有見過這么堅持的嗎?
還記得科比的名言么:“我知道洛杉磯凌晨4點鐘的樣子”。
優秀的人都是這么自律。
那些成大功的人,并非都是智商超群,我們和他們的很多差距,其實是一天天逐漸拉大的。
當我們躺在床上聽著音樂,玩著手機,他們把零散的碎片時間整合起來,每天學習一點新知,每天都有進步。一年到頭,他們比我們多看了好幾十本書。
所以我們無論是自律,還是培養下一代,都應該注意毅力和自律。當孩子看見我們癱軟在沙發上玩手機的時候,他的內心有多少學習的鍛煉的意愿呢?
孩子的起跑線,不是名師班,不是學區房,而是優秀的品質。
- 05 -
除此之外,讀書,是最沒有門檻的上升通道。
新東方總裁俞敏洪從大學時代起就是個書蟲,號稱大學期間讀過八百本書。在創業之后,工作再忙,也要堅持一年讀五十本書。他覺得自己能從一個農村小孩成長為商業和教育的巨頭,就是不斷靠書中的思想來引導自己。
不同于看網文這種碎片式的閱讀,書籍能帶給人成體系的思維、價值觀和智慧。如果一個人不讀書,即使生在一線城市,社會對于他來說,也是漫漫長夜。
我們的國家和社會能夠運轉自如,靠的是商業、法治、科技和人文。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我們如何看懂社會運行的原理機制?如何能在快速發展變化的今天思考自己未來的一席之地?
同時,讀書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我們想探討深奧的知識,就必須先從基礎入門的書讀起。
很多名人都讀過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從中習得國家興亡之道。可如果不讀《上下五千年》這類基礎讀物,怎能知道明史中那些重要人物的經歷?
比讀幾本書更重要的是培養閱讀的習慣,這是對自身智慧的考驗和磨煉。
不喜歡閱讀的人,一定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接受系統化的知識,只愿意聽一些簡單不用過腦子的新聞和八卦。
當我們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能夠擁有全球最頂級的教育資源,輕輕松松就可以邁入上流社會時,也不必過于自卑。
階級的跨越和財富的積累從來不是一代人的事。
我們只需把自己做到最好,正如《富蘭克林自傳》里有這樣一句話:我未曾見過一個早起、勤奮、謹慎、誠實的人抱怨命運不好;良好的品格、優良的習慣、堅強的意志,是不會被假設所謂的命運擊敗的。
我們也許現在還不夠富裕,但仍然可以擁有完整的人格、堅毅的心態、持續學習的能力,并依靠這些特質在生活的磨難與挑戰中保持彈性和戰斗力。這些,才是教育應該傳授給人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