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過幾十年的老木屋早在我上初中之際就被完全棄之不住,權當了存儲家當?shù)碾s物室,無人打理,再經(jīng)過這十幾年的風吹日曬,搖搖欲墜。
好在老爹靠著混了四十多年的臉面,四處舉債買了一間普通住宅,那些久經(jīng)時光洗禮的老物件早已失去本來顏色和功能,依舊留在了原地。
我一回去,看著空空如也的新屋,心想我中學時代保存的那些東西終于找到了能遮風擋雨之所,便回到老木屋,想把曾經(jīng)的回憶都好好安置。
說是一棟住過的老木屋,其實只有一間屋子可以置物,曾經(jīng)的廚房、廳堂和另一間房連個完整的表面結構都不復存在,原本是“田”字,后來少了外面的一橫一豎。
即便是完整的那一間房,原本的木地板壞了一半,用更長更寬凹凸不平的木板代替置于其上,就這樣打了很多個補丁,只是當人踩上去,老木板會發(fā)出清脆的響聲,而人也會陷下去幾厘米,得趕緊換個地方來承受重量。
傾斜的書桌上堆滿了高中畢業(yè)后留下的東西,也堆滿了灰塵,那些屬于我的物品曾被我從學校搬到奶奶的房間,再搬去叔叔家的倉庫,輾轉數(shù)回,最后來了這兒。
老早就盼著哪一天能將它們放在干凈整潔的環(huán)境之中,現(xiàn)在終于是時候了,我穿越了十幾公里的山路特意新居趕到這里,就是為了將它們帶走。
本來我打算將當初留下的所有東西都帶走,畢竟都是回憶,都是少年自己的舍不得丟棄之物,不過我還是決定再看一看是不是都有那么必須。
以前沒有專門的置物盒,我又偏愛盒子之類比袋子更有質(zhì)感的東西,于是如今的我看到了曾經(jīng)浪里淘沙剩下的四個盒子,一個買了皮帶的灰色的長方形盒子,開關是一塊小磁鐵,盒子上還貼了好幾個明星的貼紙,有兩張已經(jīng)掉落,盒子上留下了黃色的印跡;
一個是綠色的面膜盒,面膜的牌子我從沒聽說過,盒子質(zhì)地和皮帶盒類似,不知道多少年前的我從哪里揀來的,反正那時候我連面膜為何物都不知道;一個是裝過月餅的正方形鐵盒,盒子表面是黃色的月餅和紅色的花朵圖案,還以艷紅為背景色,煞是醒目,不過醒目的是剝落的鐵銹;
還有一個是mp3的包裝盒——多古老的名詞。
翻開這幾個裝納了所有小物件的盒子,里面亂成一團,媽呀,我都留下了些啥東西!
仔細看看,有幾張政治復習資料,一個不知道是誰送給我的鑰匙扣,一面高中時常用的小鏡子,幾張買書時候送的明信片,幾張寫了祝福語的賀卡,幾根橡皮,一塊小學時候收到的生了銹的心形超小懷表,一顆好看的回形針,兩只指節(jié)大小的瓷豬(本來有四只),幾個不知道從哪里拆下 來的蝴蝶結,幾張隨身攜帶的寫滿了密密麻麻的英文單詞的小紙條,幾小袋當初流行的大頭貼,無數(shù)張已經(jīng)沒有粘性的明顯貼紙,甚至有些是我從報紙上接下來的,還有幾張已經(jīng)發(fā)黃的信紙……
有些東西顯然激不起我要把它帶走的興趣,隨著挑了幾樣完好的和覺得能留下的,其他的都隨盒子扔到了垃圾堆里。
除了自己收集的小物件,更多的是書籍,主要有課本、課外書和筆記本。盡管我從一開始就將它們分別用塑料袋裝好了,如今塑料袋也沒有出現(xiàn)破損,但由于沒有特意密封,里面的書籍不僅占滿了灰塵,顏色也變得或黑或黃,和我曾看到的祖父的藏書類似。
課本就甭帶了,我挑了幾本置于中間位置的課外書和有內(nèi)容的筆記本,這就夠了。
桌子里還堆有其他物品,比如沒用完的膠水,有透明膠、雙面膠和膠水,比如梳子,水杯,飯盒,兩大袋水筆筆芯和筆袋(那時的癖好)以及曾收到過的禮物等,我把那幾樣禮物擦了擦,剩下的就繼續(xù)留在這兒吧。
再清理一下其他雜物,最后把準備帶走的東西裝到一起,A4的紙袋裝了不到半袋。
看著留在原地和打算丟棄的那些東西,我想到自從中學畢業(yè)之后,為了想辦法存放這些東西,簡直快愁死我了,總覺得這件事就像座山一樣壓著我,怎么也想不到,最后想要的竟然只有那么一點點。
曾經(jīng)覺得珍貴的很多東西,以后卻不想再提,于是我還留意了一下哪些東西是我要的,哪些又是不要的:
1.照片和,賀卡和明信片,要。前者記錄著曾經(jīng)的自己,每一次重復看多少次都覺得不過癮,心里還有小悸動:呀,多可愛!臉多小!頭發(fā)卷起來超少女!送給我賀卡的某些同學已不再有聯(lián)系,甚至見面時主動打個招呼都有點兒勉強,不過那些稚嫩的文字說著曾經(jīng)的某一段,我們相知相惜過。
2.復習資料,不要。我都不知道自己還私藏這樣的小紙條,是讀書讀入迷了嗎?別說復習資料了,連課本,抄斷了好多只手的課堂筆記和總結,還有一大摞一大摞的試卷甚至花了那么多時間學的知識,如今都沒有保留下來。
3.收到的禮物,要。上學的時候,每逢誰過生日,關系較好的幾位總會提前準備禮物,年紀大了,對于朋友之間的禮物交換倒看淡了,所以經(jīng)常收到別人送的東西,卻少了那么一點儀式感。有些禮物可以即拆即用,有些一時用不著,有些就是為了讓對方長久保存。記得一開始禮物大概有一小紙箱,如今只看了幾樣,一個世博會的海寶,兩只嶄新的小兔子布偶,一個裝飾相框,一個裝裱了E姑娘親手摘的三葉草的玻璃框——葉子已發(fā)霉。
4.收藏的不完整且不新的小玩意兒,不要。說起盒子里面的小玩意真是五花八門,已斷橡皮筋的廉價亮鉆,信紙或漂亮的紙張,幾塊錢買的石頭點綴……有些是當初舍不得用,有些是舍不得扔,就這樣留了下來,可是放在多年后再看,曾經(jīng)什么都愛的我變成了實用主義者,那些珍惜過的東西基本上沒法兒利用到,或者我根本不可能使用,只好丟掉。
5.日記本和同學錄,要。這些由我本人或者曾熟悉我的人記錄的關于我的中學生活,再珍貴不過。反之,那些關于明星們的東西都丟掉了,人活著活著,總會發(fā)現(xiàn),對我們個人而言,比起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光芒四射的人而言,比起眾所周知的那些大事件,其實普通如我更重要,其實私人曾發(fā)生過的小事情更重要。
另外,我本人每年都會更換一個能隨身攜帶的小本子,隨時能掏出來打發(fā)時間或添字,里面有英文單詞,個人計劃,隨筆涂鴉,心情語錄,歌詞或者數(shù)學草稿,想寫什么就寫點什么,內(nèi)容隨意分布。
6.所有用過的生活用品,不要。當時從學校把東西搬回家時,總覺得過濾之后的每一樣都大有價值,只是我沒考慮到家里小孩上學,大人出外謀生,家中常年空無一人。而我們轉移到一個新的地方,自然是重新置辦生活用品,時隔多年再看回去看,原來的生活用品懶得重新清洗,不如再買新的。
要或者不要的類型肯定沒有總結完整,倒是很好地驗證了這幾年風靡全球的斷舍離。
如果說那是將我們?nèi)粘I羁臻g打理得更好,讓我默默有優(yōu)品質(zhì)物質(zhì)和精神世界的一種極簡生活方式,那么我這次想表達的偏向時間的概念,早點兒理清曾留下來的東西,需要或丟棄,清理自己心靈上的關于過往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