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你所謂的重視教育,方法對了嗎?
女兒的鋼琴課,沒想過她有多大的成績,只是希望她在練習鋼琴過程中能增強耐力和毅力,以及遇到困境時的堅持不懈的品質。這家鋼琴培訓學校在學習鋼琴初期并不是一對一教學,而是三五個同學一起由一個老師來教授基礎課程,樂理知識相對較多,每人一臺鋼琴。費用當然相對優惠,孩子們在學習中也有個伴兒,不至于太枯燥,也有利于孩子們之間關于鋼琴練習的交流和互動。
幾節課下來,還是很有效果,女兒每次回來,都會將所學的樂理知識在小黑板上復盤,教授給弟弟,有時我也像學生一樣聽她的課,女兒應該是很喜歡這種授課方式,也喜歡彈鋼琴,收獲也蠻大。
她那個班一共有六個孩子,但每節課都天天堅持來的,就有兩個,其中就有我女兒。而有些孩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還有些家長會遲到。可能由于花錢少就松懈吧。
今天我送女兒去學琴,一共來了三個同學。其中有一個是四、五歲的小男孩,穿著很隨意,還流著鼻涕,一直哭。他媽媽強行將他拉進教室,安慰了幾句,咣當一聲把門關上就出來了,留在男孩在里面哭。鋼琴老師過去安慰幾句,也顯得很無奈。我和老師講:“他一直哭,怎么能上課呢?會不會影響其他同學啊?”年輕的鋼琴老師也苦笑了一下。我退出教室,這也是跟班學習的弊端,魚和熊掌不能兼得。
男孩的媽媽穿著一樣有點不太講究,拖鞋加有點污點的裙子,身邊還坐著一個十幾歲的大男孩。我試著與媽媽溝通:“興趣班,興趣班,就是基于孩子的興趣才來上的培訓班,孩子不愿學,你硬是將他塞進來學習,那樣會適得其反的。音樂這個東西本來就是應該帶給人愉悅的,您強行讓他有了不愉快的體驗,后續他上課的心態會有所抵觸。”男孩媽媽一臉的陰沉,自有她的道理:“沒有哪個小孩子對什么一下子就感興趣的,就如去幼兒園,剛開始他也不想去啊,時間久了不一樣還是適應了?我把他放在這里,就和幼兒園一樣,適應了就好”。
我還想說點什么,但看到她一臉的不屑,就閉上了嘴巴。是啊,我憑什么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呢?每個家長的意圖不同,她的意圖就是要兒子適應學鋼琴的過程,然后自然而然就順從;而我的意圖就是想讓女兒在練習鋼琴過程中能夠鍛煉毅力、堅定品格,同時收獲音樂帶給她的愉悅,當然她也能收獲彈鋼琴的技能。
男孩媽媽去了洗手間。我問他大兒子:“上初幾了?”“初一”。“初一了,應該學了很多唐詩了吧?”他隨口背了《詠鵝》,然后說其他的全部忘記了,我笑笑。
媽媽回來了,她見我欲言又止的樣子,有點不耐煩,瞟了我一眼,走開了,并喊自己的大兒子也走開。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每個家長都意識到知識的力量,教育的重要,也已經重視教育很多年了。但重視教育是不是就等于關注學習成績,然后再報名幾個培訓班那么簡單?
重視教育,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重視教育?家長該如何重視教育,什么樣的方式方法才算得上是符合孩子特質的因材施教?這些問題,應該是我們每一位家長必須要思考并努力學習和尋找的。
有些人說:中國的未來在于中國的母親!我也有同樣的偏見,母親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耳濡目染,是對孩子一生的有形教育!
曾今記得一個985高校的醫科類研究生向我吐槽他的媽媽,他感覺小時候是媽媽折斷了他理想的翅膀,長大后,媽媽又想讓他展翅高飛,他說:怎么可能?!
基于現在很多家長盲目重視教育,狠抓孩子的作業以及學習成績,并用報名各種培訓班來轉嫁家長在教育方法困惑和焦慮的問題,并沒有從實際出發,從家庭系統考慮從而明確教育的方式方法。我個人認為: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換句話說,如果你的孩子是在一個家庭殘缺沒有關愛的環境里,他的情商就沒辦法充分滋養,智商也會被或多或少的受到抑制。
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中,家庭教育無疑是最重要的教育,是終身教育,父母的言行無時不刻在發揮著他應有的作用,或正面或負面。已為人父、人母的我們也要時刻保持學習的心態,同孩子們一起成長,只有父母陪孩子一起成長,摸索出符合自己的孩子教育方案,將我們祖國的花朵培育成棟梁,才不枉父母這個偉大而又光榮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