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的大號的價值,其實都可以用兩個維度去衡量,一種是流量價值,一種就是人格價值了。流量價值就是粉絲多,不把你當人,只是把你當成信息渠道;人格價值就是大家喜歡你這個人,而不僅僅是你提供的信息。
當然,任何一個自媒體多少都具備兩種價值,不過是比例不同。大部分新媒體,基本上就是制造流量價值,像機器人一樣群發信息,如果停更了,三天就會被粉絲們忘卻,至于媒體說了什么,發表了什么觀點不重要,因為它的價值核心就是信息,發布者的意見永遠是次要信息。
如果你只是注重價值觀輸出,塑造人格價值。又會陷入到另一種悖論里,有價值的價值觀永遠是小眾的,大眾雞湯才能帶來流量,這樣作者的人格價值傾向就陷入到了雅與俗的取舍中,這就是仁者見仁的事情了。
單純地依靠信息搬運、自身顏值或者內容產出都是有粉絲成長瓶頸的,接下來的時代里,必然是多維度的人格建設與流量積累。因為動態影像和即時音頻這一類的工具平臺越來越豐富了。未來會發展出成什么模式,不敢妄言。但可以肯定的是,對于一個內容的生產者,人格價值的優勢在逐漸超越流量價值。因為只有具備了人格價值,才可以稱為KOL,不然就是一個流量交互平臺。
我認為,這才是新媒體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