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調到現(xiàn)在的單位,負責行政人事工作,手下有幾個兵,其中有兩個文員,姑且叫她們A和B,她們工作多年,比我小將近十歲,工齡卻跟我差不了幾年。
看著這些弱兵,我有種掉進了火坑的感覺。當初為了解決夫妻兩地分居,幾乎沒談任何條件,就稀里糊涂地入職了。
原來在政府部門的時候,身處核心部門,得到領導的關注較多;進入企業(yè)后,行政人事被邊緣化,開始坐起了冷板凳。
冷板凳就冷板凳吧,該做的工作還得認真做,否則扣你一頂影響業(yè)務部門生產的帽子沒商量。
想認真干事呢,卻沒有合適的干事人手。A吧,雖然文化水平不高,還是懂得一些套路,如果用點心,發(fā)展的潛力還是蠻大的,奈何人家不用心,工作細節(jié)頻頻出錯,雖然都是小問題,但看得出工作基礎不扎實、責任意識薄弱。找她談心,聊起職業(yè)發(fā)展問題,她說她從未想過以后會怎樣。
B以前是前臺,文化水平跟A差不多,勝在熟悉公司工作流程,工作態(tài)度較好。安排的工作,B都能認真地去完成,但是工作細節(jié)也有問題,起草的通知句子都讀不通。有一次,我問起回家后的時間安排,她說無非洗洗涮涮、帶帶孩子就到了睡覺時間了。
天才都是1%的天分加99%的汗水。完全靠白天的7-8小時就能高水平完成工作的人不是沒有,但基本是鳳毛麟角。大部分人都是中庸之才,想要干好,就得潛心鉆研多付出。A和B不考慮將來,得過且過,我提醒過多次,二人的工作態(tài)度有所轉變,但在工作成效上并沒有明顯的進步,也許她們要的只是一份打發(fā)時間的工作。沒有成就導向的人是不可能有工作激情的,你永遠叫不醒一個沉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