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贈之以魚,莫如授之以漁
? ? ? ? ? ? ? ? ? ? ? ? ?—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 ?厲志宣
? ? ? ? ?9月12日下午,教研活動時間,王桂蓮校長也準時來到了我們三年級語文教研組,參加并指導了我們的教研活動。我們組今天的教研活動問題是由語文素養極高的姚久順老師提出來的: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他以自己剛剛教過的《爬天都峰》課堂為例,說了課堂上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能準確,答到要點,而是很容易跑偏。從而產生了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個困惑。
?? ? ?姚老師的這個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打開了各位語文老師的話匣子,大家也都紛紛發言,例舉了自己的在課堂上的經歷,也都覺得現在的孩子們看似讀書不少,可是卻為什么不能深入理解文本,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的?經過熱烈的討論,大家覺得不外呼以下幾個原因:
1、孩子們讀的書看似很多,但是在讀書的過程中,只是走馬觀花,不能養成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
2、對于文本的閱讀,有些題材孩子們不感興趣,所以懶得去參與,沒有調動積極性;
3、家庭對于閱讀的重視程度不同,孩子們的閱讀能力也就不同。
針對大家找到的問題,大家又經過熱烈的討論,找出以下幾點有針對性的做法,下一步在實踐中加強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1、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努力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以疑激趣的辦法來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因勢利導,激起他們自學的欲望和興趣,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強調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特別要在“想”字下工夫,學會設疑,釋疑。
2、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 ? ? ?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如果閱讀粗略,養成了不良的閱讀習慣,將成為‘終身之果’。可見,如果良好的閱讀習慣養成了,將會終身受益。所謂良好的閱讀習慣,包括三個意思:一是要養成每天閱讀和習慣,持之以恒,日積月累地吸取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性情;二是閱讀時,引導學生采取認真的閱讀態度和正確的閱讀方法,如認真檢索、勤查字典的習慣;做讀書筆記的習慣;能圈、點、勾、劃,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發表議論、思考問題、背誦摘錄的習慣。只有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專心致志地讀,開動腦筋地讀,才能學有所得。
3、打破傳統閱讀教學模式,強化個性化閱讀
? ? ? ? ?傳統的閱讀教學,就是教師把一大堆從教科書看到的對注解、分析滔滔不絕地灌輸給學生,教師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自學活動,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影響了閱讀能力的提升。而個性化閱讀就不一樣了,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引導學生理解、鑒賞,讓學生對文本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感悟,最大限度地發揮閱讀主動性,從而使學生在富于個性的閱讀活動中發展閱讀能力,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在整堂教學活動中,老們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傳授孩子理解課文之方法,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主觀意識,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
? ? ? 古人說:贈之以魚,莫如授之以漁。閱讀理解是學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質,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相信我們三年級的語文教師在日常學習中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行之有效的閱讀技能和技巧,那那么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會在短時間內得到提高。會在短時間內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