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孩子學尤克里里不久,孩子媽見我練琴,拿著琴到另一個房間,扯開嗓門喊“開始練琴了,把學的小毛驢練一遍!”接著傳來大聲的呵斥“你竟然敢打我!”我笑著過去看這對劍拔弩張的母女。心里想,好吧,該我出場了。不慌不忙笑著說“打得好!這次是你媽媽做的不對,不應該勉強孩子做不喜歡的事。”媽媽冷靜下來,把琴拿到手里做彈琴狀,面帶微笑,準備換個思路勸說,“瞧,我都彈的比你好了,是不是?原先你是第二名,爸爸是第一名,現在我可超過你了啊!”我又搖了搖頭,道“不對啊,沒必要比賽的,孩子你喜歡彈就彈,不喜歡就放下。我們彈琴不是為了跟人家比賽的。”頓了頓, 我假裝面漏難色的說,“只是你的小琴剛到咱們家,總是需要人來陪的。這樣吧,讓爸爸陪你的小琴玩一會兒。”說著,我把尤克里里拿到手里,沖著它說“小琴,欣欣不喜歡你,我和你一起玩吧。我們是好朋友。”轉身要走,小欣好像被觸動了,急忙伸手說,“我要跟小琴玩!”搶到手里,用手撥起了琴弦。“小琴,我不是不喜歡你,是剛才媽媽語氣不好,惹我生氣了。你不要怪我呀……”
? ? ?我拉她媽媽到一邊,語重心長,“你知道她音樂老師是怎么跟我說的,他說不要讓孩子練太多。你再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我是從來不會命令孩子學琴的,我只是讓樂器自己說話,用琴聲呼喚她。琴與她就是個小伙伴。喜歡就在一起,不喜歡,慢慢來,急不來的。”
自我評點:
? ? ?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為此我買了兩把琴,與孩子一起學,就是為了用我的行動來感染孩子。學音樂本是件有趣的事情,如果被逼的沒了興趣,反而適得其反。對于孩子來說,保持學習的熱情是最重要的,最需要保護的。而家長多只看結果,往往忽略了這點,揠苗助長,殺雞取卵,釀成了多少悲劇。我就聽說有個孩子鋼琴彈得特別好,也考過了最高的級。但是自考上級以后就再也不彈了,因為他受夠了被逼的苦,對鋼琴充滿了痛恨。這難道不是悲劇嗎?
? ? ? ?媽媽看到我練琴,才想起教孩子練琴。這是典型的父母教育行為,想起來就催,沒有計劃性,方式簡單粗暴,完全沒有用心。孩子打人固然不對,但若不是媽媽說話語氣態度出了問題,孩子的反應也不會這么強烈。孩子的錯誤是面鏡子,照出的是我們家長的錯啊!“打得好!”三個字,代表了我對這種命令式教育的厭惡,這種方式完全是扼殺孩子興趣的直接原因,的確該打!關于媽媽的“比賽說”,也代表了現代家長的普遍價值觀。他們總認為學什么東西一定要有用,比如學音樂就得考級,學才藝就要拿出來展示,跟人家比賽。甚至因為大家都學,所以也要學,美其名曰: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我也不認可。你用你功利的目的讓孩子接受你的價值觀,他們若能喜歡才怪!你有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學一樣東西是可以沒有理由,完全出自熱愛的啊!成年人由于社會環境限制,往往身不由己,選擇自己不喜歡的道路。難道童年的時候這點自由你也要剝奪嗎?你就不怕招恨一輩子嗎?
? ? ? 最后我是用與小琴交朋友的伎倆讓孩子彈琴的。其實這是我編的,只是提出一種孩子不練琴的解決辦法,供家長們參考。其實質還是對社會低頭了,因為我的目的依然是要她按我的方式走。更理想的做法是,孩子喜歡琴,琴就放在她面前,她喜歡怎樣就怎樣,給她自由,讓他自在的成長。我們只是空氣,他們需要我卻看不到我們最好!
? ? ? 最后,向真正用心關懷理解孩子的家長們致意!孩子們會感激你們一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