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要做的這些事,你都知道嗎?

春節將至,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從臘月二十三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辭舊迎新,習俗頗多。

臘月二十三

祭祀灶神,也稱為“送灶”或“辭灶”,除夕夜再把“灶神”接回來。舉行過祭灶后,人們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臘月二十四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干干凈凈迎接新年。

臘月二十五

“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吃豆腐渣的風俗,傳說灶神上天后,玉皇將親自下界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

臘月二十六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開始籌備過年的肉食。

臘月二十七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人們洗澡洗衣,洗去一年的忙碌和晦氣,迎接新的一年。同時也忙著殺年雞,過一個豐盛的好年。

臘月二十八

到了臘月二十八,除了打糕蒸饃,人們也開始張貼年畫、春聯、窗花,一切都煥然一新。

臘月二十九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這一天一家老小會聚在一塊上墳請祖,為家人祈福;今天也是“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還焚香于戶外三天,稱為“天香”。

臘月三十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守歲,到處都洋溢著歡樂的喜慶氣氛。

正月初一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人們開始串門走親戚。

正月初二

各家用魚和羊肉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祈望到來的這一年要發大財。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岳父家 、岳母拜年。

正月初三

這一天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

正月初四

羊日是漢族民間迎神的日子。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羅,清掃室內,綁火神。

正月初五

破五,送窮,迎財神,人們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燃香放爆竹接財神,并且還要吃路頭酒,商家也開始開市貿易。

正月初六

馬日,送窮,寓意在于送走窮鬼,希望辭舊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正月初七

這一天是人日,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人們當天會撈魚生,以示步步高升。

正月初八

傳說初八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有些地方,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有些地方會祭石頭生辰。

正月十一

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據說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

正月十二

從即日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某些地區至今也有正月十二烤柏火的風俗,寓意“敗禍”。

正月十三

中國風俗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鄉下尚有出嫁女請娘之俗,煨百蟲、放燒火、爆白花之舉。

正月十四

這一天要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等。人們開始搭建燈棚,懸燈結彩,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準備了各式花燈,成為“燈市”。

正月十五

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人們有觀燈習俗,家家戶戶會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元宵”圓形,有團圓美滿之意。

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吃著自己做出的飯菜,一家人老少齊聚,這恐怕是中國人最大的幸福。雖然現在“年味”越來越淡了,但是春節永遠是中國人解不開的情結。

(注:圖片素材來自網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