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說說回家
2016年新添人丁小火炬,過新年自然要回老公老家過。我們是臘月二十七回的,就這也是我爭取回的最晚時間啦,要知道我的婆婆是后婆婆啊,凡事不要想當(dāng)然也不要太天真。不管情愿不情愿,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老公有他親爹啊。每次回家,不管我多利索,老公還是嫌我慢,抱怨一頓,“回我們家你就不痛快。”老天,我得收拾小孩用的東西,大人換洗的衣物。好吧,總之是要回公公家過年,就這么個事。
2.說說飯菜
后婆婆串親戚是二十八下午回來的。二十七中午公公燉的豬肉勾雞,二十八中午燉的魚。我們幾個公公兒子媳婦孫子倒也愉快,雖然小火炬只有四個月,可是他似乎也能感受到和諧愉悅的氛圍,天天咿咿呀呀的。
二十八下午后婆婆回來啦,一般只要婆婆在,人家還是很主動的按時按點做飯,量也做得正好。后婆婆不會炒菜,二十八,二十九都是面,稀粥熱點肉什么的。大年三十當(dāng)天中午正餐也是大餐,每家人間都如此。婆婆燉了一大盆肉,豬肉雞肉混合(直徑是四十厘米的鋼中盆)外加一條魚,仿佛這是燉的整個正月吃的。晚上婆婆問我,吃什么。我說什么都行,她說那就稀粥,我就接喝著說那再熱點肉和菜什么的,她用升調(diào)問我“晚上還熱肉了?”這句話是問號加嘆號!我說那接完神還開飯嗎?這才是正宗年夜飯啊。婆婆說哪還有了,語氣有點強調(diào)。我……
年三十就這么結(jié)束了,年飯也只是我的個夢而已。大年初一早上吃餃子,大多數(shù)家庭都如此吧。我們也一樣,初一早上是餃子。我收拾好了坐在飯桌(其實沒有飯桌,公公家從來是炕上鋪個油布,大家盤腿而坐,我不習(xí)慣則在地上搬個板凳坐)。第一個餃子,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我終于忍不住放下筷子,碗里還剩餃子皮,我說不想吃了,你們吃吧。公公,婆婆,老公驚問,怎么不吃了?不好吃?我連說“行了,行了,是我早上不想吃”。讓我如何描述呢?餃子夾生沒煮熟也就算了,皮兒超級厚,比我們平時吃的面片還厚,餡兒是什么我都忘記了,關(guān)鍵是塊大,一塊一塊的,這是餡嗎?就這樣,告別了初一的餃子,盡管我還在哺乳期。
還有黃豆芽生的,難道不用煮嗎?我不吃涼菜,可是據(jù)我以前觀察,媽媽每年過年都要把豆芽煮熟才吃啊。既然我不吃,也就不說了。
初一直到初五再沒有燉過肉,當(dāng)然有時候也熱一些,三十燉下那么一大盆。幾天連著就是面,稀粥,粉湯喝過一次還是公公親自做的,中間有一天掛面還沒煮熟,面條也沒吃。公公說初六燉大雁肉。算是給了我一點希望,不要說我饞,畢竟這是過大年,而且因為生娃娃我?guī)缀跛膫€月沒咋吃過肉啊。
3.說說干活
媽媽安頓我,回去了是后婆婆,不比在家里親娘親爹的,手勤快點,能做的你就幫做點,洗鍋涮碗。所以我回去,專門備著膠皮手套,準(zhǔn)備洗碗。盡管我還帶孩子,可是一天三頓鍋,必定我洗。后婆婆有一次開玩笑,這是分下工啦,我做飯,你洗碗,我……有一天,就是掛面夾生的那天。婆婆耍牌從中午十一點走到下午快六點回來(中午飯是公公做的)。匆匆忙忙煮了掛面,夾生(我就不強調(diào)了),我吃了半碗,公公和老公嘮叨“你媳婦兒奶娃娃就吃這么點?”等我去里屋給娃換了個尿布出來,婆婆正撅著屁股爬上炕躺下了,廚房樓臺上落著一落碗,公公老公都在炕上盤腿坐著。好吧,我洗,這點活算什么呢。
初三小姑子來拜年,今年可是第一年新人拜年。我和老公計劃著,我出去買了蒜苔和芹菜。回來趁婆婆不在,公公悄悄地對我說,帶著笑好像讓我覺得是信任我抬舉我,“你炒菜吧,她(后婆婆)做那不行!”我一驚,隨即回答,可是我也炒不了啊。老公開口啦,“那你切菜吧,我炒”。可是就在我切菜炒菜時候,老公又開始嘟囔,說我沒有一齊把蒜苔放鍋里開水燥,我真是生氣了,“你行你來”老公看我的臉,自己意興闌珊地去炒了。
蒜苔炒肉,芹菜蝦仁,外加一鍋燉羊肉。小姑女婿來了,一起吃飯喝酒聊天倒也愉快。不忘提一句,鍋自然是我洗。他們初三晚上住下,初四一早老公和小姑他們到村子三大爺家拜年,我一個人在里屋看娃娃,聽見婆婆和公公在廚房抱怨,好像是她干活太多了,公公提高嗓門“那你甚也不要干,坐在那”。
有時候婆婆出去打牌不在,公公老公我們一起聊天,總是會說起婆婆,說她飯也做不了。我說人家給做就不錯了,畢竟伺候我們這么多人。這時候公公就理直氣壯地說,娶媳婦就是伺候人了哇。我語塞,嗓子眼像卡了一口飯。這是在教育我嗎?想我從小上學(xué),到大學(xué)畢業(yè),也是正經(jīng)大學(xué)本科學(xué)歷的人,從小可是不干家務(wù)的,認(rèn)清楚點好不?!
4.說說小火炬
剛回來的兩三天有點拉稀,可能因為路上涼,我身子涼,吃母乳免不了。可是小火炬很高興很開心,只要醒著就咿咿呀呀,大笑發(fā)了聲地笑。因為愛“說話”,姥姥還給起了個“多嘴包子”。
可是好景不長。自從第三天開始小火炬不再那么高興了,我也不知道為什么,難道嬰兒也會感受人情冷暖嗎?就算是他爺爺抱著他,他也是乖乖地,這里看看那里看看,不再出聲地笑也不多話了,頂多就是煩瞌睡(小孩都容易煩瞌睡)時候,閉著眼“哎呀呀”兩聲。吃飯時候我會把他從里屋抱出來放在炕上,要不他一個人也不老實在里屋待著。有一頓飯,婆婆和公公拌了幾句嘴,就是那頓飯小火炬一直盯著他奶奶看(人一吃飯,他就盯著看,而且很奇怪,每次吃飯他只盯著他奶奶看),可是他奶奶一頓飯一眼都沒看他,開始他很高興腿腿蹬來蹬去,小嘴一直咧開笑,后來他似乎終于有點失望地不再蹬腿乖乖地躺了一會兒,收起笑來,注視了他奶奶一會兒(他奶奶依舊沒有看他)。這時候他爺爺放下碗筷,說了句“爺爺掐(就是抱的意思),爺爺看我的小火炬”。
吃過飯,他奶奶似乎覺得剛才的冷漠自己也于心不忍,就坐在他爺爺和小火炬身邊,抓起小火炬的小手“昂,昂”了兩聲。他爺爺故意說“我們小火炬這么喜人,外人看見還愛了,不要說載了(意思是說給他奶奶聽,他奶奶更應(yīng)該比外人還親啊)”。他奶奶提高聲音說“誰的誰親,人間還看見人間的可喜人了”。看看這話說的,言外之意就太重了吧。真是應(yīng)了一句老話,豬肉貼不在羊身上。
看看我這個年過的,你說糟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