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涼為你寫長評——贈圖特亞斯坦

留下詩文,梅涼為你寫長評

你是第二個留下作品鏈接的人,三篇文都細細看過。

我只選了一篇散文散文 丨留白沒有留白,遠去從未遠去,小說暫時不寫評。原因有三:

1我懶

2短篇不是我所長,目光不如讀其他文那么敏銳,萬一胡說八道丟人了可不好。

3你這篇文,讓我想起了一些往事。


我想你要的不是評論,而是單純的讀后感吧,你對文字應該有自己的見解,所以寫作也有自己的風格。照你自己的法子摸索練習下去,只會越來越好的。

寫作者若是已經有了主見,那這文章便沒有好壞之分,所以要評判哪里好,哪里不好,都是多余的,因為評論者說再多,寫作的人都不會聽。

因為文學本沒有對錯,只有贊同或者不贊同。

就算我表面上感謝你給我挑刺,其實我覺得自己寫得還不錯,就算哪里有缺陷,我也沒想過要改,這樣就很好。(我只是自己偶爾有這種想法)

所以我就只當個讀者,說說我個人的看法。

圖片發自簡書App

散文 丨留白沒有留白,遠去從未遠去

這文寫的時候應該是一氣呵成,所以讀起來也是順暢無比,因為感情真摯,不需要任何的修飾了。

不用去思考應該在哪里斷句,不用思考該用什么文辭。只是寫著寫著,感情淤積在心里,該喘口氣的時候便自然就斷句了,等把回憶都寫完的時候,大腦一片空白,再把那些碎片在腦子全部翻過一遍,結尾也自然想好了。

水墨畫,看的不僅是那繪了圖案的墨跡,還有那留白。

讓人分不清楚,這幅畫的可貴,到底是那具象的圖案,還是抽象的留白。

我們從沒仔細觀察過親人為我們做過什么,因為生來就覺得是理所當然,因為有血緣,親人愛我們也是自然的。

因為那些關心的細節已經化成空氣,包裹了身體,浸潤了全身。有一天親人離去的時候,驟然覺得呼吸困難,四肢無力,終于明白,那些細節已經消失了。

奶奶對我的愛,或許就在于她從未具體施與我什么,就像一幅水墨畫一般,在那些留白的地方,才是最深沉而悠遠的所在。

可是就在我們以為,就此失去了保護層時,我們又重新站了起來,身體重新被注入活力,仿佛之前的虛脫是一場夢。

再仔細想想,那個離去的人已經填滿了心懷,再也不會離去了。

親人,從存在變成了回憶,從陪伴在身邊變成了留存在心里。

所以說我對最后一句的理解是:奶奶本就是一個普通的人,她對我做的一切就和別的奶奶對孫子做的一樣,倒沒什么特別。可是我知道奶奶的愛于我而言是特別的。因為人是不同的個體,世上也沒有相同的兩份愛。因為是“我”的親人,所以她就是不同的。她做的一切普通的事,在我心里都是不普通,只是到現在我才明白,為何不普通。

普通到我時刻能感受到那份愛存在,特別到直到今天回想,腦海和心懷仍然是滿滿的。

這件事對我幼小的心靈傷害頗大。我自會走路以來,玩轉所有木工工具,刨子墨線還有各種型號的錘子、螺絲刀、鋸片,以及一些至今都叫不出名字的玩意兒,甚至四五歲的時候就會修鐘表。然而卻被一把名不見經傳的剪刀絆住了手腳。那次之后,我休養了一段時間,后來,爺爺就去世了。

這一段很有意思,口氣不小,倒有這般氣勢:“朕自登基以來,天降祥瑞,五湖風潮盡平,四海波浪淹息,萬民祥和……”用這般帝王口氣去形容一個孩子對各種小工具的操作熟練度,著實好玩兒。“然而卻被一把名不見經傳的剪刀絆住了手腳。”不就是熊孩子耍玩剪刀手被戳了個口子么,說得一本正經,像人生遇到什么大坎兒一般。

不過或許對當時這熊孩子來說,內心是崩潰的。

之所以把這樣的細節記得這樣清楚,是因為才過了這一大坎兒,真正的坎兒就來了。

“后來,爺爺就去世了。”明明前面還花了不少筆墨去描畫自己被剪刀戳傷的悲壯心情,等到真的該悲傷的時候,卻只有一句話。

大概是因為,也不知道用什么語言去形容那句話吧。

“死”離別”“去世”,即使文筆華麗的大家,寫到這些字眼的時候,很難再想到什么修辭,因為一切修辭可能都是廢話。

生老病死,乃人生之大苦,它存在的本身就已經夠讓人難過了。還需要修辭呢?一切的修辭都該戛然而止了。

我第一次見人哭,就是在那個告別儀式上。以前都是自己哭,可是看不到哭是什么模樣的。

那時候還是孩子,只知道有人提到“去世”這兩個字時,親戚們都在哭,那些平時不出現的人,在那一刻都來了。

記憶就那么多,在“我”心中,爺爺是一個“非常威嚴的人,面紅如關公。那時候我很清楚‘去世’是什么,但并不覺得有什么可怕的。”

只是那個時候不明白,爺爺的去世對我來說好像沒什么可怕,可對奶奶而言呢?等到長大,再回想這段往事,再寫下來,相比五歲時的自己,那份難過,已經翻了好幾倍。

兩個老人,走了一個,留了一個。雖然有很多親人陪伴,可是剩下的那許多人,跟走的那一個相比,又怎么能一樣呢。

長大后才明白的道理,有些晚了。可是,人就是這樣的。這輩子的情感,不是在事情發生的當時就會迸發的。

前幾日,姑姑去世,才50歲,癌癥復發,在醫院里住了一年,最后在昏迷中死去。

所有人都看著她的孩子,也就是表哥,他一直在哭。全家人都知道他孝順。

再看姑父,面容有些憔悴,表情還是平靜的,我們都在猜想他什么時候會爆發。

可自始至終都沒有,他還勸表哥要穩住情緒,出殯那天要表哥上臺去講話,感謝摯友親朋呢。

我們都以為,他還是平時的他,吝嗇的小市民,鉆在錢眼里的,開口閉口不離錢。

他還是那個他,家里馬桶壞了都舍不得換新的,洗澡的花灑也要用塑料膜封起來不讓人用。

目光短淺如他,早就有了買新房的財力,打死不買,等到不得不買時,房價翻了好幾倍。

可后來才聽長輩們說,那個吝嗇寡言的姑父,早就買好了雙棺墓,連骨灰盒都買了倆。

姑姑走的時候才50歲,姑父并無病痛,再活20年也是可能的。

這20年,另一個骨灰盒放哪里呢?放家里?想想都恐怖。難不成是怕20年后骨灰盒也漲價了?

可是姑父說了一句,再沒有人接話,再沒人敢調侃。

他說:現在買,才是一對兒。20年后,要是買不到一模一樣的怎么辦?

我雖與姑父一家不算親近,可聽到那句話時,實在有些穩不住。

我自詡不是怕死的人,可是對于死帶來的離別,心怎么都平靜不了。

所以我佩服你,能把這樣的往事寫下來。還能寫下來, 說明早就平靜了,只是再寫一遍,談何容易。

我也寫過故人,只寫過一次,那也是在他車禍過了幾年后了。可是一字一句,都在剜心。歷歷在目,分明又是道別了一次。

為了寫完那一段往事,我停筆許久,情緒崩壞了好多次。等到寫完時,也不知道眼淚止住沒有,四肢癱軟,身上的力氣像是被抽離了一般,不敢從電腦桌邊站起來,只能維持坐著的姿勢,呆傻了許久。

寫完那段文字,連錯別字都不敢再校驗,實在不敢再讀一次了。

那會兒我三天兩頭割破手指,絕大多數日子里都貼著膠布,但是錘子照玩,鋸子照耍,奶奶從來沒有阻止我。

花了那么多筆墨,還在寫自己割破手指的糗事,只是因為那些小小的傷口里,都有奶奶的記憶吧。

沒想到奶奶十分高興,就好像可愛的孫子學會了了不起的新技能,之后每次吃魚,都鼓勵我把魚刺吞下去。這事兒當時沒覺得什么,長大后細思反而后怕。摸摸喉嚨,那條柔嫩的食道居然至今都沒受過傷,實屬萬幸。

明明是在回憶一件傷心事,可還要忍不住吐槽奶奶的“不靠譜”,哪有鼓勵孫子吞魚刺的奶奶呢,明明心里難過,寫到這里還是會忍不住笑意。

你的心情,正好也帶給了讀者。

去她家的路上需要經過一個停車場,所以我這輩子認的第一個字就是簡寫的“停”字(亻丁),其實當時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字。

也不知道寫這一句到底是什么用意,那個“停”字有什么特別么,值得作者特意提起。

可是轉念也能體會了,人的記憶力確實不好,看了文字,轉瞬即忘,若是讀了畫面,興許在腦海還能留一陣,如果身臨其境,可能想忘都忘不了吧。

我們回憶起親友時,不單是回憶起那個人的相貌,也許那個人已經輪廓模糊。可依然記得,和她度過的時光,每次和奶奶出門,都能看到那個特別的“停”字。所以我想起的不只是那個字,而是和奶奶每次看到它時的場景。

奶奶牽著我的手走在路中間,樹影婆娑,鳥語清脆,這是我童年時期對于美景唯一的記憶。不過,十年前那個后門封掉了,辟為洗車場。只好從正門繞進去,大路變成了小徑,樹木也沒有記憶中那么高大了。我再也回不去那被周圍的一切溫柔環抱的感覺了。

“再也回不去”,是的,讀者都明白你說的什么。現在書寫的一切都只是回憶了,那種溫暖的感覺只能留在心里了。

那番美景,在大腦中經過自己的修飾重鑄,再沒有更美的畫面可以取代。

也許那個時候并沒有鳥聲,也許那就是一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但是你明白,讀者也明白。在你心里,那場景就是如此,不容推翻。

多年以后,再難看到那樣的樹影,聽到那樣的鳥鳴聲。不僅是現實的景色改變了,我們自己的心境也變了。

與奶奶一起生活的那幾年間,也是我人生中最優雅的時期。那時候沒有憂慮,沒有妥協,不需討好別人。沒有人沖我發脾氣,我也不需要考慮別人的感受。

童年,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你想說你現在的一些秉性,與奶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縱然過了好多年:

后來我把拼音學得比誰都好,卻依然改不了孤僻的個性,我總是站在旁邊看別人玩,就如同小時候坐在家門口朝外望。

見到奶奶遺體的那一刻,我直接跪下了,平生唯一一次感覺兩條腿不是我的,它們是自己跪下的,在我下達指令之前就跪下了。然后就是哇哇哇地哭。

再經歷了一次死別,終于明白親人去世的痛苦。

這一句,是我在這篇文里看到的,最簡單直白的句子了。

那一瞬間,腦海是空白還是閃過無數畫面,都無關緊要,大腦還沒發布指令,雙腿就跪下了。

這是最直接的感情表達了。弱者對王者的臣服,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古來便是用“跪”來體現的。

這一跪,還有感情的宣泄。畢竟說不出話來了,除了哭,除了眼淚,還有什么動作可以讓那種痛苦消減一點呢。


這篇文,其實看了很多遍,每多看一次,多難過一分。

我就像走進了你拍攝的畫面里,看著五歲的你耍弄著剪刀,手上留了小傷口,讓奶奶給你找來了創口貼,然后你這熊孩子接著玩。

看到爺爺去世時,所有人都在哭,你沒有哭,因為你不明白那是什么感情,你以為奶奶也沒哭,只是現在回想,她也許只是沒在你面前哭吧。

我還看到,奶奶牽著你的手走過那條大路,樹影搖動,有風吹來,陽光也滲漏了進來,道路上留下斑駁光點,偶爾有鳥飛過。再轉眼,

“十年前那個后門封掉了,辟為洗車場。只好從正門繞進去,大路變成了小徑,樹木也沒有記憶中那么高大了。”

再到聽到奶奶的死訊,此前已和她分別了許久,還跟她說過要長命百歲的。

“長命百歲”這四個字,現在該是讓你最難過的字了。

你在奶奶遺體面前,跪下、痛哭,我都看到了,只是在想要不要給你遞紙巾。想想還是算了,還是等你自己哭吧。

我明白那是什么感覺,哭到腦子發熱,從頭皮到腳底,都仿佛起了雞皮疙瘩,不是我不想起身,是仿佛從地面長出了鎖鏈,捆綁了我的手腳。

我的腦子里有人說:你除了這溫熱的眼淚,原本也沒給過他什么。所以你跪下吧,痛哭吧。他興許心疼你,就活過來了呢。

保重。算不上評論,是我受教了。

很久以前,剛開始寫故事的時候,還年紀輕輕,總在籌劃一些轟轟烈烈的大事。可是我寫不出來,因為我從沒經歷過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

再后來看了很多離別,失去過一些人,盡管大部分人都還在世上,可是彼此的距離,并不如那些永遠離開的人親近。

“水墨畫”這個比喻好,大部分人看到的是圖文,卻有人看的是留白,因為那圖文造就的留白,反而讓人印象深刻。

對于寫作者而言,也不是一定要有什么特別的事才能寫,不是非得要成了偉人才能寫。

生活皆是瑣事,生活卻無小事。那些無處不在的細節,正是我們能寫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和桃子小姐的相識,緣于論壇,熟于文字。 我不曾見過她的模樣。只能從她口中大概勾畫,應該是位心寬體胖...
    蒙奇奇大人閱讀 198評論 0 0
  • 諺曰:潮之州,大海在其南;德薄,棄之與蠻夷。 話說隋文帝開皇十年,撤郡設州,嶺南的義安郡因地臨南海,改名之“潮州”...
    一襲青衿閱讀 230評論 0 1
  • 上弦或是滿月 月難分辨 偶爾低垂過的夜幕 惆悵不剪 昨夜,是不醉的起點 被你路過的夢境 風與風箏匆匆一別 而你,是...
    花雨心閱讀 296評論 20 14
  • 看見簡書這兩個字是在很久以前了,在一篇文章上,文章的作者推薦寫作新手可以到簡書上開始一點點的練習寫些生活雜事感觸。...
    周小南閱讀 27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