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偶然碰到一個女性同齡人,不知道是我們的年齡相仿的緣故還是因為我們是老鄉,我們之間的交流沒有想象之中陌生人的謹慎和排斥,相反我們還一起吃飯,一起去逛街,在這樣信任危機的互聯網時代,這樣的經歷感覺有點不同尋常。
來到一個著名的景點的時候她說,“并沒有想象中的那種激動喜悅,感覺也就那樣。”思考幾秒的過程中我否定了我同學的論斷——“想象之中的總是美好的!”。我說:“也許是因為互聯網吧!互聯網就是一個世界,唯一的區別就在于互聯網的不可觸摸性,我們之前對這個景點已經很了解了,就只差見它一面了,所以新鮮感不強吧。”
對此都感受到因為網絡,我們這一代和沒有經歷過互聯網的人有巨大不同,也深刻體會到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巨大變化已經遠不只是生活,甚至是人這個物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是進化過程中的贏家,但不是永遠的贏家,因為還有互聯網。
互聯網好比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一個新的環境因素,進行新一輪的優勝劣汰。面對互聯網的篩選,不是適應的人能“活”下來,而是不被奴役的人。
每次在公共場合都會有意識的看下周圍有多少人在低頭玩手機,每次周圍大概不超十人,那十人中的大部分看上去似乎都是條件不夠充足的,或年長者,或文化水平不夠者,當然也有例外。電視劇、綜藝、朋友圈、微博、新聞八卦、淘寶等是主要內容,其實都可歸為娛樂一類。因為孤獨空虛,所以會經常關注別人的狀態;因為想滿足虛榮心,所以會炫耀P到不是本人的“照騙”;因為貪婪,所以會不顧一切搶紅包;因為自控力低,所以會玩手游一發不可收拾……
也正是這些欲望需求的直接表達,所以才有滿足這些人性的不同商業產品、軟件或新的商業模式,商業的繁榮程度幾乎可以表明人們欲望的表達程度,而文明程度則和整個社會能否把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圍有關。把握住了時代焦慮就把握住了時勢。
正是因為互聯網可以無限制地飼養內心的渴望和緩解焦慮,所以這些人一步一步被奴役,忘記自我。互聯網將所有人聯系在一起,又使人隔離開來停留在虛擬的交流層面。在很輕易就能滿足自我需求的情況下,現在的人不需要像祖先那樣抱成團交流協作面對困難,而是全被虛擬交流替代,真正的面對面交流的能力遠沒有虛擬中來的自然舒適。
因為過度沉溺虛擬世界,現實世界遠沒有網絡世界那樣風生水起,生活的重心已經不能再轉回現實了。曾有個高中同學沉溺于網絡游戲,父母開始為此為他轉學,原以為可以沒有人拉幫結派去玩就可以奏效,沒想到一個人也可以玩得很嗨,最后被逼無奈他父親只得每晚來接他回家睡(高中時在校寄宿),一大早送他上學,雖然路途很遠!可是沒過多久,問起同學的不定行蹤,原來沒多久就輟學了。這個例子雖有點極端,卻也不算個例。
還有沉溺網絡帶來的健康隱患不勝枚舉,“用進廢退”,一代又一代缺乏體力鍛煉,若干年之后的人體特征和現在都可能會不一樣,各個器官都嚴重退化,當再次面臨危機時,連抗爭的能力都幾近喪失。
人性的弱點透過網絡已逐漸把現代人與正常人之間的距離越拉越大,像根橡皮筋,最后終究逃不過崩斷的命運。
當我們每一次拿起手機時,或許都應該有被奴役的警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