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玄孫晉明帝,有一次和他的臣子王導聊天,問自己的祖宗是怎樣得取天下的。王導便將司馬懿如何誅殺曹爽,司馬師如何殺死魏朝高貴鄉公之事,逐一述了一番。晉明帝聽罷,羞愧至極,把臉埋在床上說,“照你這么講,晉朝又安得長遠?”
自家子孫尚且羞愧,更耐旁人?所以,司馬家的歷史形象著實不怎么樣。僅那句著名的俗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便可足見。
當然,這其中不乏后人因文學作品而帶入的情感色彩——此天下,劉備可得,曹操可得,孫權亦可得,但你司馬家算老幾?
但不管怎樣,司馬家的歷史風評,大抵已鑄成:三國紛爭,司馬潛伏,兩代腹黑,奪權歸晉。
黑,成了司馬家的主色調。尤其,那位蕩開第一筆的司馬懿。
可是,正如史學家呂思勉發出的疑問:“然則,喪心害理的人怎會成功的呢?”
是啊,他是怎么成功的呢?
且來說道說道。
司 馬 懿
多 謀
根據史書記載,司馬懿作為謀臣建言獻策,于曹操時代最多。在《晉書》的記錄中,有兩次頗有分量。
一次,魏國建立后,司馬懿被遷為軍司馬。向曹操建議:治國之謀,當把食放在首位。雖然如今戰事未停,但應該一邊耕種一邊守備。曹操采納,于是務農積谷,國庫豐足。
另一次,襄樊之戰,關羽勢如破竹,許昌附近多地官員歸附關羽,這讓曹操甚為不安,動念遷都。司馬懿進諫:沒必要,曉諭孫權即可,他必在身后牽制關羽,如此樊城之圍可解。后來,果然,呂蒙白衣人渡江,樊城解圍、關羽兵敗。
不廢農桑,是站在國家層面做出的必要設計。而襄樊之戰中司馬懿的建議,發生在關鍵的時間截點之上,一句話四兩撥千斤,讓整個局勢發生了扭轉。若無一定的戰略眼光,怕也是提不出這樣的建議。
史書說,“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縱使有史官對勝利者的美化,恐怕也做不到無中生有。由此而見,司馬懿之多謀,假不了。
司 馬 懿
詭 道
司馬懿絕不是那種敵友敬愛的磊落之人,他打仗,不求多漂亮,只求打得贏。其多謀詭道,甚至可以說是不擇手段。
昔日,魏國新城郡郡長孟達私通蜀國,意欲起兵叛變。司馬懿得知后,立即給孟達寫了一封信,好一番寬解安慰,表示對他深信不疑。孟達獲信,大為感動,反叛之事舉棋不定。
然而,就在孟達猶豫未決時,司馬懿早已派大軍秘密出動。一日千里,八天便抵達孟達的上庸城下。而原本這段路程起碼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如此神速,讓孟達有些傻眼,寫信給諸葛亮說,“我才起事八日,魏兵已到城下,這是什么速度啊!”
可是司馬懿接下來的動作更加果決、神速。魏兵兵分八路,攻城十六日,孟達無力支撐,開門投降。司馬懿則不容分說,立斬孟達,首級送回京師。
這是對孟達,而同樣的手段,司馬懿屢試不爽。
公元251年,魏國武裝部隊總司令王淩心存二意,打算另起爐灶,擁立楚王曹彪。結果兵變計劃泄露,被司馬懿得知。
司馬懿反應迅速,一面親率大軍乘船艦南下討伐,一面用皇帝名義,下詔赦免王淩一時的錯誤。又以個人身份寫信給王淩,解釋安慰,言辭懇切。
然而,霎時之間,司馬懿的大軍已到百尺。王淩大感意外。王淩的小舟與司馬懿的大船遙遙相對于江面。
司馬懿代表皇帝下詔,命人替王淩解開繩索。王凌以為自己已被赦免,于是放心,命人將小舟靠近大船。可是走近才發現,情勢有異。王淩遠遠向司馬懿喊話,說:你寫幾個字叫我來,我敢不來?為什么還帶軍隊?
司馬懿說:正因為你不是寫幾個字就能叫來的人。
王淩大呼:你欺騙我!
司馬懿答:我寧可欺騙你,不能欺騙國家。
遂派步騎兵六百人,押送王淩前往京師。途中,王淩服毒身死。
包括在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對付曹爽,還不是用的麻痹之術。
總結一下:對孟達,司馬懿說“我信你”,然后殺之。對王淩,司馬懿讓他相信自己已被赦免,然后殺之。對曹爽,司馬懿同樣先安慰,“別怕,我就罷你的官而已”,然后殺之。
詭詐如此,姿勢不甚好看,可是,屢試不爽。
司 馬 懿
得 心
司馬懿善得心。此心,是君心,是民心,也是同僚之心。
先說君心。
在君臣關系中,如何才能得君心?除了業務能力強,無外乎不貪祿、不僭越、表忠心。
在《晉書》中,有明確記載的司馬懿辭讓官俸,就有五次。封侯,他辭;封丞相,他辭;九錫之禮,也辭。當然,有些是他根本辭不掉的。但起碼,姿態在。
還有一次,司馬懿得到一只白鹿,獻給天子,天子大悅,說:“今君獻上白鹿,君之忠誠之心和千年前的周公也差不多了!”
再說民心。
別看司馬懿對對手狠辣,但他卻深知,恩威并施、不忤民意的重要性。
比如,公元240年,魏明帝修繕宮室,勞民傷財,百姓苦不堪言。此時,司馬懿剛平叛遼東歸來,立刻上奏,將所有工程停止,遂“天下欣賴焉。”
而作為權傾朝野的高官,想得同僚之心,并不易。但有一字是為良法——“敬”。
司馬懿功績日盛,而史書載,“帝勛德日盛,而謙恭愈甚。”太常常林是司馬懿的同鄉,官階自然遠低于司馬懿,但司馬懿認為他是長者,每次見了他,總要下拜。而且,常告誡子弟們說:“盛滿者道家之所忌,四時猶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損之又損之,庶可以免乎?”(盛滿是道家所忌的,春夏秋冬尚且往返推移,吾有何德能居此高位。減損再減損,或可以免于禍啊!)
無論諸此種種是不是司馬懿之本心,但不可否認,得此三心,還有何不可為?
史書評價,司馬懿“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在宣帝紀的結尾還意味深長地講述了曹操與司馬懿之間的一個小橋段。曹操聽聞司馬懿胸有大志,且有狼顧相。后又對太子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多年后再看,不得不佩服曹操的火眼金睛。
司馬懿究竟何人,一千個讀者心中自有一千個答案。
但小編只有一感:細讀三國史,識得眾人相。縱然時隔千年,我們似乎仍可感受諸人的喜怒悲歡。可唯獨司馬懿,讀不出冷暖,參不透喜悲。永遠不犯錯,永遠操勝券。而一個永遠不錯的人,該是何其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