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性而揭露人性之惡,是對善的向往,也是對美好追求的折射。
日本是一個有著自殺情愫的民族,時至今日,自殺率仍然高居不下,除了與他們對于死亡的特殊看法有關外,還與日本的歷史和現狀息息相關。1591年以后,日本社會統治相對穩定,因為殉死而剖腹和刑罰的"詰腹"逐漸成為主流,雖說幕府禁止殉死,但自故以來頑固的生死理念已經根殖進了日本人的思想深處,所以并不能完全阻擋這一歷史趨勢。另一方面,日本作為亞洲的唯一發達國家,社會結構趨于穩固和成熟,隨之帶來的就是階層隔閡難以打破,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和精神負擔,失業的中年人很快會淪為“多余的人”,甚至年輕人也會選擇“志同道合”的人來尋求解脫。
櫻花作為日本的國花,象征著愛情和希望,這種妖嬈的花兒花期卻很短暫,總在最絢爛的時候慢慢飄落,為了美好的永恒,便選擇最高漲的時候結束,而死就是凝固永恒最有效的方式,就像櫻花將最美的姿態定格在即將飄落的枝頭。日本對于自殺這一行為,包含著浪漫的想象。
日本文壇上的杰出人物最終都選擇了自我了結來結束生命,從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再到《羅生門》的作者芥川龍之介,雖然他們的背景、生活、經歷各不相同,但最終走向死亡的方式卻極其相似。1927年,芥川在大有作為的年紀,服安眠藥自殺身亡,芥川的死令全國震驚,文壇認為他的死標志了一個文學時代的結束,他的虛無精神,在階層社會發展時期具有一定程度的進步意義。芥川具有浪漫主義氣質,但對現實的態度是嚴肅的,他在小說中深入現實,探討人生,揭露資本主義罪惡,也曾追求過理想,最后卻是破滅的悲哀,他感到矛盾并深為痛苦,很想在奮力掙扎中重新做人,但已經精疲力盡。
19世紀初,日本文學從觀念、內容和形式上都完成了向現代的轉變,而這種風格更加強調客觀真實,抵觸虛構,所以很多作品缺少該有的藝術魅力,芥川吸收了西方現代小說的特點,將虛構的藝術手法重新引入文學創作之中,他的創作時間相較于其他作家來說很短,人生經歷也并不復雜,但其留下的作品卻是文學歷史上厚重的一筆。《羅生門》雖然字數只有三千余字,卻是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目前市面上的《羅生門》都收錄了幾十篇芥川的知名短篇,其中很多優秀的作品不比《羅生門》遜色,比如《鼻子》和《竹林中》,都是饒有趣味,值得思考的短片佳作。
《羅生門》故事很簡單,講述了一個被辭退仆人來羅生門避雨,偶遇一個以拔死人頭發為生的老嫗,起初仆人對她心生厭惡,但最后走投無路的仆人惡性大發,決心棄苦從惡,剝下老嫗的衣服逃離羅生門。作品雖然情節簡單,人物稀少,卻將一個普通人在利己主義的驅使下墮落的全過程展現在讀者眼前,從廣義來說,人類的惡都是源自一定基礎的利己主義,不論是違反道德還是觸碰他人利益,都會成為利己主義者的絆腳石,通常為了自己的自尊,利己主義者還會將責任歸咎在他人或者外部環境之上,正如《羅生門》里的仆人,起初對老嫗的厭惡,再到自己可能也會餓死的想法,最后棄苦從惡的選擇,顯示了在利己主義面前人們的價值觀是多么的脆弱。小說最后老嫗的絕望,幽暗的環境,仆人無情地離去,黑暗、破敗、無情的羅生門,或許正是芥川龍之介的內心寫照,在無法回避的利己主義下,我們的內心又應該棲息在什么地方呢?如果用現如今的觀點來看利己主義,卻往往會是正面的生存法則,當個人的生存受到威脅時,道德和正義就顯得微不足道,獸性是人類本性之一,而幾千年的社會環境讓人類形成善良,這是區別于獸性的社會性。縱觀小說全文,芥川通過對仆人心理變化的描寫,控訴了當時社會的丑惡現實,雖然他執著于人性的陰暗面,但我們要知道的是,陰暗永遠是光明的投影。
《鼻子》一文中同樣描述了利己主義,并且重點放在了“旁觀者利己主義”,人的心中總有兩種矛盾的感情,一種是對不幸者的同情,另一種便是對擺脫不幸的人的莫名的敵意,而這敵意正是旁觀者的利己主義。內供因為鼻子前后的變化都引來旁人的嘲笑,而本應該誦經傳道、弘揚佛法的他卻陷入深深的矛盾不能自拔,內供對旁人異樣的態度,沒有反抗和批判,只是一味地盲從,進一步助長了旁觀者的利己主義在環境中的盛行。內供看似超凡脫俗,無所顧念,實則內心脆弱不堪,強烈的自尊心迫使他裝出一副不在意的樣子,而自尊和自卑就像兩道無形的枷鎖,讓內供幾近窒息。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內供真正畸形的不是鼻子,而是他的內心,只有內心擺脫旁觀者沒有意義的執拗,才能讓心靈得到解脫。
《竹林中》也是芥川的知名作品之一,采用特殊的敘述手法展開,通過七個人的供詞將一起兇殺案徐徐展開,而每個人的供詞都包含真真假假,都能自圓其說卻又互相矛盾,最后真相也是不得而知,給讀者留下很多遐想的空間。提到《竹林中》就不能不提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這部電影的情節并不是根據小說《羅生門》改編,而是以《竹林中》的主要情節為內容,將故事地點放在了羅生門。不同于小說的是,電影在最后給出了兇殺案的真相,我個人還是更喜歡小說最后撲朔迷離的的安排,因為真相是不可知的,每個人都在編制自己的謊言,根源就在于利己主義,每個人都有軟弱的一面,有軟弱的地方就有欺騙,有欺騙就有利己主義。
芥川龍之介在前期創作中有一些現實題材的作品,但到后期,他的創作完全轉向了現實,由揭露他人的利己主義,進而開始分析人們的內心深處,表達出了對未來的恍惚不安。他曾經給同學的信中寫道:“讀波德萊爾的散文詩,最令人感動的,不是對惡的贊美,而是他對善的憧憬。”
在生死窒息間考驗善惡,于至陰至暗處發掘美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