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書共包含四個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主題是推理的構成。本篇文章是第一部分的筆記整理。
第一章:什么是邏輯思維?我們為什么要關心它?
本章講述了關于邏輯思維的what,why,how和論證與非論證的區別。
what:
邏輯分兩類:形式邏輯和非形式邏輯,我們常說的邏輯思維是指非形式邏輯。
兩者的區別有:1)形式邏輯也叫符號邏輯,論證的關系是公式間的關系,與陳述無關;2)非形式邏輯是不需要符號標識的,表示的是信念(陳述)之間的推理關系。(形式邏輯是類似于數學公式那類的么?)
邏輯有三個維度:
1)描述推理的模式
2)評估決定推理好壞的特征
3)制定能最大限度地解釋好推理所具有的特征的規則
邏輯思維-非形式邏輯運用邏輯的3個維度來處理我們所做的推理(簡單來說就是:識別模式,辨別好壞,制定解釋規則?)
why:
為什么要學習邏輯思維呢?為了避免虛假信息,即求真。接受某斷言為真;拒絕某斷言為假。我認為邏輯思維是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辨別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強的人,對客觀事物的判斷是更接近與客觀事物本身的。(見信念的優點:“真”不是度的問題,所以“更接近于客觀事物本身”貌似有違“真”的定義。)
how:
論證的構件:用陳述的語言來表達信念。什么是信念?信念和負信念是人們在接受自身所想為真或拒絕假事物時的兩種心理態度(認知態度)。信念是接受一個命題的認知態度。命題是表征事件狀態的信息內容。
-陳述是論證的構件
-陳述是信念的語言學表達,信念有真值,陳述也有真值
-只有表達信念的句子才能做出陳述
論證的基本特點:每個論證必須至少有兩個陳述構成;一個提出斷言,另一個支持斷言。提出斷言的是結論,支持斷言的陳述是前提(一個或多個前提)。論題就是結論,論據就是前提。
如果想要運用邏輯思維,要懂得如何從不嚴謹的自然語言中去識別背后隱藏的論證,對其進行評價(論證是好是壞,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將自然語言,進行論證分析,將語言背后的論證重組,并辨別其有效性,才能確定論證背后的信念的真偽。
論證分析的具體要求:
-如何識別論證
-如何確定論證各個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
-如何評估論證
論證重構是分析論證的第一步,評估論證是第二步。分析論證:識別,理清邏輯關系兩步就是在做重構論證。
通過掌握前提和結論的常見關鍵詞來進行論證的識別。
-掌握論據指使詞列表-前提
-掌握論題指使詞列表-結論
論證與非論證的區別
非論證主要有三種形式,即:解釋,條件句,虛構話題。
-論證與解釋:理由不同。論證中,理由(論據)是用來支持一個思考著認為需要支持的斷言(論題);在解釋中,理由是用來解釋一個思考著認為不需要支持的斷言所描述的事件或事態。
論證中,邏輯關系存在于某個斷言和用來接受“該斷言為真”提供理由的語句之間;解釋中,邏輯關系存在于思考者已經接受為真的某個斷言和用來解釋該斷言為什么或如何為真的語句之間。
論證中,接不接受該斷言;解釋中,已經接受斷言,接受斷言如何為真。
-論證與條件句
(一個論證要完成兩個功能:1做出一個斷言;2為該斷言提供某種假定的支持。如果一個“如果...那么”的條件句無法完成這兩個功能,就不是論證。)
辨別條件句的底線是:一組語句是否構成論證取決于語句之間在邏輯上如何關聯。(理性接受度-邏輯關聯性、證據支持。)
-論證與虛構話題
論證中如果論據都為真,則結論必為真。虛構作品中非真非假,直值難辨,直值是有歧義的,所以虛構作品中的段落都不是論證。
第二章 用邏輯思考,用心說話。
如何做到這一點呢?要讓自己的思維具有可接受性。具體做法就是讓論證具有理性接受度;另一個要做的就是讓信念和語言之間的對應更明確,即,定義要明確。
可接受的思維;邏輯思考者應該做出的推理模型。一個理性的人應該做出這樣的推理才是可以讓人接受的,才是容易說服他人的。用于說服他人時,理性接受度的任何欠缺都會使論證遭到反對。( 三個維度中的第三個規則?即: 制定能最大限度地解釋好推理所具有的特征的規則。)
為了自然語言更準確地表達思維信念,要讓自然語言去除掉其中的”間接使用“和“比喻義”,最好采用定義來確定信念和語言之間的關系。
理性接受度
理性接受度與:邏輯關聯性和證據支持有關。
邏輯關聯性即指當至少有一個句子受其他句子支持時,即為邏輯關聯。-關于推斷關系的強度。
證據支持:考慮總體證據,支持的;反對的;不受證據支持的。-關于思考者可獲得的相關信息。
進行邏輯推理時,1)最大化邏輯關聯性;2)選擇受證據支持的信念->重要的是它的真值。(真值,它與事實是否相符合。)
信念有真值,真值和證據是不同的概念。
```
真值關注事物的狀態,一個信念為真當且僅當事物確實如信念所表述。
證據則涉及思考者可獲得的關于事物狀態的信息。
真值和證據兩者之中,只有證據與理性接受度有關。
地球沒有自轉。--這個假信念(在中世界)是有證據支持的。
存在原則。--這個真信念(20世紀之前)是沒有足夠的證據能夠證明。
```
理性接受度之外
思維與語言的關系:
從思維到語言:信念或語句都有一個命題作為其內容;都是非真即假的。
** ?概念沒有真值。
命題,當事物確如其描述,為真;當事物并非確如其述,為假。
從語言的目的來看,只有表達信息類的語句有真值。
從句型來看, 陳述句表達信息。
去掉語言中的間接使用和比喻義,將間接使用轉為直接使用,將非字面義的轉為字面義。
為了去掉信念和語言之間的模糊,通過定義來確定信念與語言之間的對應。通過定義來消除邏輯關系間的模糊。
三種定義:
-報道定義:a=df.b, ab是同義詞。a是被定義項,b是定義項。a<b,定義太寬. a>b,定義太窄。反例檢驗法:反例滿足一遍,不滿足另一邊。
-實指定義:定義項提供了被定義項的范例。例:北京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關于什么是國際化大都市,提供了“北京”這樣一個范例。
-語境定義:P除非Q <==>或者P或者Q
最普遍的還是第一種定義方式。
第三章 信念的優點
信念是接受一個命題的認知態度。命題為真,接受;命題為假,拒絕;不確定真假,推遲判斷。
信念的優點和缺點
-準確性(程度的問題),對應的缺點是“不準確性”。真具有最高程度的準確性。假具有最高程度的不準確性。
-真(不是度的問題),對應的缺點是“假”
-合理性(程度-支持有多充分),對應的缺點是“不合理性”。一個信念當且僅當它具有充分的支持。
此處的合理性只關注以下兩種信念。
概念信念,這個信念一句所涉概念的意義了解內容,真值不言而喻;
經驗信念,要么受證據支持,要么是根據證據可推出。
-一致性(不是度的問題),針對一組信念。要么一個信念自身有矛盾,要么幾個信念之間有矛盾。對應的缺點是“不一致性”。換句話說就是論證內部有矛盾。
以下兩個優點比較難理解
-保守性(熟悉性),對應的缺點是“相對性”。非教條主義的保守性。保守性需要可修正性來調節。保守性會使我們只接受那些我們已經相信或熟悉的信念,不管有沒有證據支持,這是不合適的,甚至是教條的。
1來要選擇熟悉的,符合生活常識的-人被砍成兩半還能活-這個基于觀察的證據是不符合我們的經驗信念的。
2還不能太過保守,不然就陷入了教條主義。
-可修正性,對應的缺點是“教條性”。非極端相對主義的可修正性。太高的可修正性會導致極端相對主義。可修正性只有在信念對某一群人來說為真的情況下才有意義,而不是對所有人。在西方自古以來的一種觀點是,矛盾會是使得邏輯思考者間的對話無法進行。
(老外講話如果支持,就只講支持的理由,或許他也清楚不支持的理由,但他會選擇舍棄;中國人講支持,會把支持和不支持的理由都說了,最后做兩者之間的權衡。老外通過正反的交鋒來確定結果;我們靠單方的權衡來確定結果。好吧,我覺得這里就可以胡扯到,老外的兩黨和我們的一黨。。。)
什么樣的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是 :有意識思考;用論據支持自己的論題;知道自己的斷言沒有那些缺點。
總結
第一部分包含1,2,3章,這3章之間有什么關系?第1章講什么是邏輯思維,第2章講邏輯思維和語言之間的關系,第3章講信念的優缺點。所以第一部分的內容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要想成為一個理性的人就要用邏輯思維來武裝自己。用邏輯來思考,去掉思維和語言模糊,確認自己的信念不具有那些缺點,即可成為一個理性思考的人。(跟前面描述理性的人有矛盾的地方,嗯,概括的有些牽強。)
注:括號中是對自己的反問或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