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暖晴 ? ?圖|來源網絡
01
由于各種原因,核桃需要離家去姥姥家四天。
已經做好了這樣的計劃安排,但是心里卻滿滿的不放心。從核桃出生到現在,我最多因為出差或者短途旅行離開過他一天,四天,對我們和對核桃而言,都是一種考驗。
核桃嬰兒時期有一段我們無暇照看的日子,先生曾提出過把孩子放到老家,被我斷然拒絕。孩子的成長必須由父母陪伴,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堅持,雖經歷波折和困難但也確實做到了。現在孩子已經長大,正值暑假,以他現在的年齡完全可以在姥姥家自由玩耍,但是一想到從未離開過我的孩子要好幾天見不到,心里不由自主的難過。
先生勸我,如果現在連這樣的離別都受不了,怎么能承受孩子長大的離家?再說,幾年以來白天陪伴夜夜看護孩子,自己都知道身體勞累,有這樣的機會趁機休息一下。
心中默然。無非是四天而已,一邊安慰自己,一邊心里發酸。
核桃聽到要去姥姥家很開心,當我問他“媽媽舍不得你怎么辦”,孩子思索了一下回答“三四天我就回來了“,看到我不舍的眼神隨即又說道”那我就不去了唄”,然后對著電話那頭的姥姥說“我不去啦”。
意識到我這種情緒對孩子有影響,連忙收回了剛才的話,告訴他姥姥想他了,而且那里很好玩,姥姥也通過視頻拿出玩具給核桃看,他才又欣然。
02
孩子竟然能夠體察到我的情緒并照顧我的情緒做出決定,感動之余,忽然覺得孩子真的比我想象中獨立懂事。自己比不上孩子,這個時候不僅沒有鼓勵反倒給他負面情緒,我應該更相信他的獨立才是。
和他一起收拾好了他出發需要帶的衣物,小家伙對行程很是期待。果然到了那邊很快就和那邊的親人打成一片。看著孩子和親人一起在游樂場玩的開心,自己心里由衷欣慰。
可是最擔心的時夜間睡眠還是出現了我擔心的事實。核桃習慣了爸爸媽媽陪在身邊的睡眠,第一天晚上睡前哭鬧想媽媽,不斷撥打我電話視頻通話,而通過視頻傳遞出來的是孩子委屈的抽泣,哭喊要媽媽立刻到他身邊。看到孩子傷心的樣子我心里也難過到了極點??酥浦约旱那榫w,柔聲勸他快點進入夢鄉就能夢到媽媽了。怕他越哭越想,姥姥切斷了視頻帶他睡覺。
后來得知他已經停止了哭泣、說不需要別人陪要自己睡、不久就睡著了的情況時,我心里松了一口氣,卻也有點擔心。一來為孩子的快速適應而欣慰,二來又有點擔心孩子的情緒,不知是不是由于無奈忍著傷心入睡?
和先生討論孩子情況,先生說孩子早晚會有這一天,這是第一步開始,總有個適應過程。
03
事實證明,孩子確實比我們想象的獨立很多。接下來在的幾天,孩子玩的很好,適應也很好,晚上睡覺也沒有再發生第一天那樣的情景,似乎已經習慣并適應了。
或許很多家長,都低估了孩子的適應性。
正如第一次幼兒園入園,家長們都提前焦慮很久一段時間為孩子各種擔心,而入園第一天盡管老師讓家長放心,要相信老師也相信孩子,但等在園外的都是久久不敢離去的家長;圖書室里,有孩子挑選了自己喜歡的歷史類書本,家長卻立刻拿走換上了與功課相關書籍,并且教育孩子現在不要看“閑書”;幾個孩子聚在一起玩沙子,中間偶有爭吵,原本孩子們自己能夠解決,家長立刻圍上來以自己主觀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
可事實是,幼兒園的孩子在入園第一天和家長臨別的哭泣后,兩小時之內家長們就看到了老師發來的孩子們滿面笑容玩耍的視頻畫面;被家長強制換書的孩子,借了同學的歷史書籍,憑著自己對歷史的天然興趣研究了很多歷史知識,卻無意在學校的知識競賽中靠這些知識奪得頭彩;一起玩沙子的孩子們,在爭執過后完全忘記了剛才的不快繼續玩耍,家長們卻因為剛剛的互相指責被孩子打斷、面面相覷。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獨立,是我們不愿意放手。
其實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權,給他們一個獨立的機會,我們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以來多慮了,原來孩子已經成長到比我們所預估的更快的階段了。
04
正如對于核桃,我一直堅持親力親為,對他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不敢掉以輕心。
可是后來發現,沒有自己的那些督促和碎碎念,孩子好像有更加準確的預判能力,而且反倒給了他發揮的余地。
而在明白了這些道理后,我在逐漸放手的過程中,也慢慢也找回了自我。例如曾經淹沒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沒有自己的時間,后來學會適當給孩子自己玩耍自己看書自己畫畫的時間,讓自己也得到適當休息和更好的狀態;例如此次,趁著孩子不在身邊,看完了一直沒有時間看完整的書,寫好了被時時打斷的文字內容,也愜意享受了一個輕松愉悅的周末,甚至久違的午覺也在雨天睡得酣暢淋漓。
有時候小小離別帶給我們的,也許是更好的體驗,不是嗎?
核桃回家之后甜甜喊媽媽撲入我懷抱,更有一種重逢后的乖巧,對我的感情也似乎更加親密了。小別離,有了更積極的意義。
05
離別是個傷感話題。可是又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真命題。
“這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遇,唯有這種愛是為了分離”。
有很多的家長,在孩子離開家庭后夫妻竟然不知道如何相處,電視劇《小別離》道出了多少家庭的辛酸。
既然早晚都要面對這種離別,何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好好享受這種親密,有了足夠的愛,在早晚要來的分離到來時也能更加坦然的面對。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面對離別的,恰恰是做父母的。
我想我會在每一天孩子上學時微笑面對孩子說“再見”,也希望能夠在他終究長大離家的那一天,微笑面對,內心也可以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