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是全天下媽媽的困惑,但有心理專家指出要養(yǎng)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媽咪,只須當一個“過得去的媽媽”就好了。事實上,在不遺余力為孩子提供完美童年的時候,我們讓孩子的成長變得更加艱難。所以某種程度上說,“不完美的童年”未必是壞事。而且女人做自己是正職,做妻子做母親等都是“兼職”。所以說:女人,請在育兒這件事上放過自己!
那天跟女友聊天,她問:我不是一個好媽媽吧?因為在女兒學習功課方面,她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
我說,其實每個做母親的,都是在如此的疑問中熬過來的,我也不例外呀!實話說,我基本沒有陪孩子寫過作業(yè),(……我?guī)兔Υ鷮憙鹤拥募彝プ鳂I(yè)……)但是我一直試圖做孩子的好榜樣,相信潤物細無聲的力量。
女人,請在育兒這件事上放過自己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如果有“學霸”一說,那么這位可謂是“媽霸”。作者歷數了30多歲的她,為了孩子而學習的十八般武藝。比如:開始學聲律啟蒙,三字經、弟子規(guī),兩三個月就倒背如流;開始研究機器人編程,C++;從孩子幼兒園開始就跟娃一起報班,學輪滑、游泳和攀巖;開始一邊研究西醫(yī)的治病方法,一邊學起了中醫(yī)推拿按摩針灸;開始苦心鉆研樂器理論,百人交響樂團里哪個位置是啥樂器均能說得頭頭是道……
我很懷疑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媽霸”是否存在,如果真的存在,我好想對她說:“女人,請在育兒這件事上,放過自己!”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Lori Gottlieb曾說:“養(yǎng)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是一個完美媽媽。”
可以說,育兒是全天下媽媽的困惑,Lori Gottlieb也曾焦慮恐慌過。她說:“那年我生下兒子不久,便重返學校修讀臨床心理學。腦中想著孩子,手頭卻還要準備期末論文,在這種情況下,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論述如何做父母的研究。作為媽媽,我很想做‘對’。但什么才是‘對’呢?帶著這個問題,我走進書店,立馬眼花繚亂。我到底該追隨哪種理論?好消息是,至少在英國著名兒科醫(yī)生、兒童精神學家唐納德·威尼康特看來,要養(yǎng)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媽咪。用他的話說,只須當一個‘過得去的媽媽’就好了。”
我非常贊同這樣的觀點,做“過得去”的媽媽,你真的不必成為“完美媽媽”。因為在我的人生理論系統里,女人做自己是正職,做妻子、做母親等都是“兼職”。
“茶杯式”孩子的背后是“全能”的父母
深刻地還記得,在今年4月的時候,“上海17歲男孩與母親發(fā)生爭執(zhí)一跳橋身亡”的新聞牽動人心,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如今的孩子真脆弱啊。{備注:Https://www.lxweimin.com/p/f90f70e6d02b}事發(fā)后帶給我的反思,歡迎點開鏈接,讀原文哦!
溫迪·莫格爾說:現在“茶杯”式孩子越來越多——他們是如此脆弱,稍稍碰壁,就有可能碎掉。“父母出于好意,在其整個童年期替他們消化掉了所有的憂慮,結果他們長大后不知如何面對挫折。父母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著‘讓孩子更幸福’這個目標,然而結局可能適得其反。”
兒童心理學家丹·肯德隆說:“你得讓孩子接觸病原體,不然身體不知如何應對進攻。孩子也需要接觸挫折、失敗和掙扎。孩子直到青春期都沒有體驗過任何困苦。所謂文明,就是學會適應不夠完美的情況,但父母常常遇到不快即刻出手,為孩子鋪平道路。
所以說,“茶杯式”孩子的背后,往往站著兩種父母:一是上述“全能式”父母,什么都管、一切都包辦;另外就是感情上依賴孩子的父母。
現在,我們大多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于是父母從孩子身上索求的也更多——更多陪伴、更多成就、更多幸福,在此過程中,無私(讓孩子幸福)與自私(讓我們自己高興)界限越來越模糊。很多父母依賴孩子來填補自己生活中的感情空洞,把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混淆了,并認為這是最佳育兒之道。與其說孩子依賴父母,不如說是父母“舍不得”孩子離開,即問題往往不在于孩子拒絕分離和個體化,而在于父母阻撓他們這樣做。
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們最應該學會的是放手,讓孩子去選擇,去體驗正常的焦慮、痛苦,并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后更加獨立,就應該每天為他們將來的離開漸漸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