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發現了“初生牛犢不怕虎”和“懂得越多越畏首畏尾”之間的矛盾,他認為,年輕人會在很多東西都不太了解的時候蠻勇敢的,然后當了解了很多,或者是有些經歷的時候反而又不那么勇敢了。按理說應該了解的越,心里更自信才對吧,對很多東西掌控力度、方向把控的更好,應該更有信心才對啊。這是否意味著越活越倒退?
其實這是兩個問題,兩種邏輯,被朋友主觀放在了一起,所以感覺矛盾。初生牛犢不怕虎,光腳不怕穿鞋的,強調的是勇敢拼搏;懂得越多越敬畏,指的是知羞恥,知深淺,知不易,不輕易允諾、承擔、下手。所以指向不同,重點不同,落腳點不同,因此邏輯不同,不在一個層面,不能對立去看。
我們不能膚淺認為“初生牛犢不怕虎”是“無知者無畏”,恰好是他們不太完整的認知更容易聚焦,思路簡單,道路也簡單,容易抓重點抓主要矛盾,態度相對樂觀,外加試錯成本低,執行力自然強。知道越多,考慮越周全,貌似前怕狼后怕虎,其實是知利害,會取舍,知道有些可為有些不可為,不是不想爭,而是權衡各方利弊后的深思熟慮。
我們也不能武斷認為二者有高下之分。因為它們是不同階段的兩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已,各有優缺點。考慮越少,抓住的矛盾越正確,執行越果斷,成功越快。但如果經驗不足,判斷失誤,執行時更易出錯或走不長遠,所以還應該考慮成功率及長遠。世界是平衡的,也是復雜的,就簡單問題而言,肯定“無畏者”走的更遠。
經驗越豐富,考慮越復雜,有時確實會阻礙行動,因為他們的目光興趣點轉移了,不在執行上,而在執行之上。通俗來講,他們要么已經對常規執行不感興趣了,試圖用新方法新路徑新技術解決老問題,要么更注重問題之外的戰略格局、相互影響,長遠發展,對具體執行沒了興趣,更傾向于運籌帷幄之中,成為管理者、腦力勞動者、操盤者,執行交給水平稍低的人去做。這時貌似優柔寡斷,成功率卻相對較高,持續性或模式創新更好,因為同樣問題的出路方向更多,只是選擇了更合理、更周全的一個罷了。
這里需要注意幾種情境:一是復雜開放問題和簡單封閉問題處理模式的區別;二是個人視角和社會視角對問題處理方式的影響。其實簡單問題經驗豐富與否不重要,執行力差距不大,問題是水平高了容易懶惰,不想處理簡單事件。復雜問題的分析如上,抓住主要矛盾,貫徹執行就容易成功。我們的疑問在于經驗、考慮的多真的會阻礙行動嗎?如果阻礙,阻礙機制如何發生的,吃透這點,可以提高效率。當然,社會各種因素角力的復雜事件我們必須慎重對待,因為很多東西超出個人能力,這種情況下魯莽行事肯定不可取。
我們簡單談談在不牽扯更多社會影響因素的情境下(不考慮各種因素影響),單指個人能力周延的情況下(個人視角解決個人問題)經驗對個人的影響。比如讀一本書,寫一篇文,做一件事兒,這時經驗和知識具有兩面性:一、有效經驗和知識積淀能加速行動。清晰有效的知識經驗能直擊主要矛盾,效率更高,速度更快。二、混亂的知識和和外在經驗會阻礙行動。一般優柔寡斷是無法衡量各種要素利害,千頭萬緒中理不出重點,或把注意力放在事件之外的影響因素或意義價值、格局戰略,歸根結底是不自信。
我們也可以用注意力來解釋上述現象,道理來講,知識經驗豐富的過來人更能聚焦才對,他們依托經驗,一針見血,直擊病灶,這才是常態。想的越多越不敢行動,主要原因肯定是沒理出清晰可信的主要矛盾線,前怕狼后怕虎,總感覺不滿足,不是最優化,其實是高水平的高要求。這時,考慮問題越多,注意力越分散,越難抓主要矛盾和關鍵點。考慮問題全面是優點,問題是散亂的思維無法聚焦,多方因素的博弈難以自信,凡事出現病態式優柔寡斷的過來人,要么懶了,要么狀態下降了,要么思維層次下降了。
只有極少數的優柔寡斷是正面的。比如,舉棋不定一般指衡量各種利害關系,復雜系統中的多方博弈中,尋找最優路徑時,應該慎重考慮。另一種情況是敬畏,知道越多感覺越膚淺,研究越深越敬畏,這時重新審視事件本身,在更高層次理解領悟探索。這兩種情況的“痛苦”說明這個人在進步,從莽漢愣頭青式的執行派,變成全面認知平衡各方的社會人,這時候有擔當、知深淺、敬畏謹慎,不輕易許諾、執行,目的是追求完美。
我一個朋友創業幾年,就是類似情況,他執行力很強,創業四五年后開始反思,感覺類似項目很簡單,但重新來一遍一點意義沒有,所以考慮的重點放在格局,模式,管理等問題,很少去做具體執行問題了,而是把事情的意義,模式,走向放在優先級。這并不意味著他執行力不強了,而是考慮問題和做事方法不同了,已經脫離了具體執行,在思維方式、境界、層次、動機上有了分別,從關注具體事到一系列事,但在某些方面的執行同樣是犀利的,比如把“思維先行”當行動,比如在策略和擅長領域的執行。
又如我們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這事兒很簡單,安排一下就能馬上執行。但復雜的人不這樣考慮,他們更多關注責任、安排、時間、流程、意義,他們的注意力被打爛了,根本沒聚焦在旅行,而是在旅行之外思考,在旅行之內落腳。聚會也類似,年輕人認為一呼百應很正常,簡單幾個流程就能聚齊人員,但有經驗的組織者會考慮前端準備,中端服務,后端反饋,把意義流程、細枝末節安排到位,考慮越多越不敢聚會,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我常說,幼稚的人可以慢慢變成熟,成熟的人很難再回歸幼稚。這意味著高層次有經驗的人可以用低層次思維和方法形式,高維打低維,應該更有效率。不同階段、層次、年齡段的人有時候處理問題大同小異,這只能說明某些手段普遍有效,或問題足夠簡單,經驗和積淀只有在復雜情境才有作用,它要么讓我們一針見血,要么追求標新立異,要么普遍大同小異,真正的經驗應該讓我們更輕松,如果不輕松,肯定有些問題,需要自查。
那么,經驗欠缺的年輕人能否跨越階段思維或行動呢?很可惜,并不能,就像我們很早就知道一些大道理,只有真正經歷之后才能從背會到體會。年輕人沒經驗、缺知識、思維有限制,所以行動必然受限。他們只能在有限的經驗、知識、視野、層次范圍內行事,聚焦幾個重要點,很難發散或跳躍,做該階段應該做的,跨越階段后的一切才水到渠成,如果貿然跨階段行事,要么事倍功半,要么抓了芝麻丟了西瓜,此謂階段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