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和小孩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弱勢群體,因為身體虛弱,因為行動遲緩,很大程度上是沒辦法照顧好自己的。所以,老人和小孩其實是更依戀“家”的存在,在中國的傳統定義里,“家”就是親情的匯集地,是集聚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地方。但是,隨著城市化的推進、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老齡化不斷在加劇,空巢老人的比例在不斷的攀升,我們漸漸成為無能為力的一代,我們與父母的關系,很多時候是異城異地,或同城異地,極少數才可能同城同地。這使得我們距離父母越來越遠,這也讓我對“孝順”這個詞的理解越漸模糊。
長時間來,我們對父母就抱著一種刻板印象?!岸隆钡睦先?,就是喜歡菜市場斤斤計較的生活煙火氣,就該享受承歡膝下的青春活力,仔細想想這些“該”,不就是買菜做飯、居家帶孩?只不過穿上了是甜蜜的糖衣、套上詩意的馬甲之后,就立馬變得高大上,令人淚目而已。為了你的生活、你下一代的生活,父母變得越來越“懂事”,我們就應該心安理得的接受嗎?
我有一對“不懂事”的父母,在年輕的時候,他們就是不按常理出牌,有時候你會認為他們那是開明,有時候你會覺得他們那是獨裁,有時候你會思考自己是多余的存在,至今我都感激即使這樣,我竟然沒有精分!從小到大,我苦惱的事,一直就是,為什么我的爸媽和別人的爸媽不一樣。最近尤甚,看到過美好,所以才會去渴望和比較,這就是人性。每次,我覺得“一切都要好起來了!”的時候,總會發生什么幺蛾子。
怎么說呢,我的媽媽是個與眾不同的媽媽。我媽致力于推廣深入我好吃懶做、狼心狗肺的形象,這與廣大媽媽們曬娃、炫富、攀比的行為和心態大相徑庭??!我絞盡腦汁也不明其理,我思前想后也猜不透我究竟犯了啥大忌。直到昨天肖驍和馬薇薇的話,讓我醍醐灌頂,父母老了,現在的他們就是老小孩、老頑童,就像小孩子會用哭泣、摸爬打滾的方式求關注、求安全感一樣,他們在懼怕自己不再被需要,而那種落寞和孤獨,我在我小時候就曾體驗過,我不想把這種難熬的經歷”報復在現在身為“小孩”的父母身上。
至此,我開始思考,媽媽是抱著什么樣的心態做出這樣的行為呢?我所想到的可能,一方面,媽媽是希望我看到她的辛勞,她對家的貢獻,這是希望被認可的佐證;另一方面,媽媽是提醒我她的重要性,她的正確性,這是證明被需要的條件。只不過,媽媽在突出自我重要性的時候,忽略了對近旁親人的傷害。我也曾嘗試著和媽媽溝通,但是很遺憾,最終以媽媽斷絕與我聯系一個月而告終。對于如此骨骼清奇,腦回路異于常人的母親,我還有很多為人子的說話行事之道要修,這是一個“懂事”的女兒和一個“不懂事”的母親的故事。
是什么導致了我和母親如此詭異的母女關系呢?我一直認為是中國的“客氣”的親子關系導致了我們這樣的不真,我們對彼此不真,很多時候,我們都習慣了客套,然后習慣性的做“懂事”的選擇,所以,我們需要去猜,她說的“我很好”是不是僅僅只是為了不讓我擔心?但是真誠和相信自古就是難題,我們還有一段很長、很艱難的路要走。目前,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更多的表達自己的愛,讓父母真切的感受到一個來自遙遠城市的愛的呼喚,多與他們溝通,體察他們真正的需求,才能構建一個彼此真誠不客套的關系。
無戒365天極限挑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