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過段時間再寫這個話題,因為女兒上次發燒還是一年前,很多細節我已經忘記了,需要花點時間回想。
不料,女兒在這個時候發燒了,擇日不如撞日,于是決心把這次發燒和處理的過程詳細的記下來,希望可以給大家些參考。
女兒發燒是從本周三晚上開始的。
(一)
那天,女兒一直都沒什么食欲,早餐奶喝了一半,中午米飯吃了兩口,晚上也只吃了一點菜,然后就是每餐后吃了些餅干。
晚飯后妞爸看她沒食欲,就帶她下去買了只鹵鴨腿,還去公園跳了廣場舞。
回來時我正在電腦前碼字,女兒湊過來擠到我懷里,我摸到她的手腳涼涼的,心里略略有些不安,又摸了摸她的額頭,好像有些熱。就和妞爸說:“閨女是不是發燒了?怎么身上熱手腳涼,額頭也有點燙?”
妞爸不以為然:“你太敏感了吧,哪里有發燒,剛才吃鴨腿跳舞歡實得很呢,不過今晚上風的確挺涼。”
我看女兒精神很好,也就沒有多想。
等洗完澡,給女兒擦干后穿衣服,再次摸到她冰涼的手腳:不對勁啊,洗的熱水澡,手腳怎么可能還是涼的?察覺到異樣,再摸摸她的額頭,我的直覺告訴我:妞發燒了。但家里的體溫計沒了,于是馬上差妞爸去藥店買。
等妞爸回來的過程中,小丫頭精神還是很好,聽完一個故事后要我給她沖奶喝。我猶豫了一下,還是給她沖了100多毫升,結果沒喝完就睡著了(發燒最好不要喝奶,蛋白質會增加熱量)。我伸手再摸她額頭、臉、脖子和手腳,每一處都是滾燙滾燙的。剛好妞爸回來,拿體溫計一量,39.5℃!
心里不禁一驚,腦子里迅速把這幾天理了一遍,這幾天氣溫變化快,又總是踢被子,應該是晚上寒風入侵引起的感冒發燒。前幾天又吃了些涼拌番茄和黃瓜,脾胃也有些虛弱。
于是趕緊打來溫水,邊給她擦身子邊讓妞爸去翻翻藥箱,看還有什么可以退燒的藥可用,結果只找到一瓶已經用了一半的泰諾林。
因為已經開過封,猶豫了一下沒敢用,就先沖了一包小兒柴桂退熱顆粒。10點左右的時候給妞喝下,然后量了體溫,38.8℃。
心里剛略微松了口氣,女兒就開始在床上翻轉,呼吸急促,爬起來“媽媽媽媽”哭喊著,嘔吐起來。晚上吃的鴨肉和奶全都吐了出來,小丫頭吐完還哭:“吐出來了,吐出來了。”本來脾胃不和,晚上不應該再吃鴨肉的,不過現在吐出來也好。
抱著給她喝了點水,大概是太困了,又沉沉的睡了過去。
等到10:30時,我又給她量了下體溫,39℃。不禁有點擔憂,狠了狠心,把那半瓶泰諾林拿過來,用吸管吸了1毫升,擠到女兒嘴里服下。
11點時再量體溫,38.1℃,于是放心的去收拾東西洗漱。
(二)
12點到第二天凌晨四點之間,我都是半睡半醒,每隔半個小時就伸手摸摸女兒的身體和額頭,感覺又熱了些時,就下床去端來溫水用毛巾幫她擦幾遍,還喂了兩次水。
女兒呼吸逐漸變得輕而穩,睡得很熟。
周四凌晨4點時,聽到女兒呼吸又氣促起來,扭來扭去,嘴里也開始哼哼起來。用手一摸,又開始燙了。于是叫醒妞爸去打水,給女兒再泡個溫熱的澡。
泡澡時,女兒一下子全清醒過來,坐在水里時勉強擠出一個笑臉:“媽媽,明天不下雨還去滑滑梯。”看的我心一酸:“好,明天去滑滑梯。”
泡好澡,又喝了點水,女兒再次睡著了,我也困得厲害,沉沉睡去。
早上6點左右時,醒過來拿體溫計又給她量了下體溫,37.2℃,已經完全退熱了。摸摸她的額頭和身體,都是涼涼的。
等女兒8:30醒過來,又量一次,37.1℃,精神很好。幫她洗漱后,去早餐店吃了一個饅頭,還喝了點小米粥,之后又去公園逛了一圈,然后買菜回家。
到11.30我做菜時,女兒額頭又開始發燙了,量了體溫,39.1℃。先給她泡了個澡,吃了泰諾林,舒服一些后坐凳子上看兒歌。一點左右的時候燒退,吃了面條,玩了一會就睡覺了。
睡到下午3點鐘醒來,纏著我要去滑滑梯,于是娘倆一起去滑了兩個多小時,精神一直很飽滿,整個下午和晚上都沒有再燒,但飯還是吃的很少。孩子一點都不作假,稍微舒服一點就要去玩。
根據我以前的經驗和了解到的知識,大多數發燒通常都會反復幾次才會罷休。而且,雖然女兒的燒退了,但一直沒看到她發汗,也就是說,身體里的熱并沒有完全排出去。
另外,孩子發燒總是夜里最兇猛,所以我早早做好了心理準備。
果不其然,等到晚上12點我剛剛睡下,女兒的體溫再次升到了39℃,這次給她服用了妞爸白天買來的美林,因為藥是甜甜的橙子味,她并沒有抗拒,很順從的吃了。
到12:30的時候,女兒體溫已降到37.5℃,身上出了層薄汗,呼吸很均勻,一覺睡到天亮。
(三)
周五上午又去小公園玩了滑梯,午飯時用手摳著嘴,說疼。讓她閉上眼睛張大嘴巴,我用手機自帶的燈照著看了看,口腔內側和咽喉處有白色小泡泡,舌苔也厚而發黃。猜測可能是體內熱氣還沒散盡,上火引起的口腔潰瘍。想著用點清熱敗火的藥和益生菌調理下腸胃,應該就沒有大礙了。
但心里不是很確定,不知道扁桃體是否也有炎癥。于是給女兒煮了點帶湯的爛面條吃下,歇了一會就去了社區醫院。結果和我的判斷基本一致,于是拿了一盒清熱敗火的中成藥和媽咪愛就回家了。
下午相安無事,又帶她出去轉了轉。等到晚上七點半左右的時候,女兒額頭又有些燙,量下體溫38.4℃,用溫水擦了身體,約么半個多小時后又退熱了。然后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再燒,我推測,這次發燒已經完全結束了。
但口腔潰瘍也很麻煩,嘴巴疼吃不下東西,小丫頭蔫蔫的黏在我身上,想到疼就哇哇大哭。最后,用豆漿機打了米糊,她喝了小半碗就睡下了。
今天還是吃的很少,但看樣子已經好很多了,早上吃了買來的米糊,中午喝了一碗熬得稀爛的大米粥。拿回來的藥,吃了一次就堅決不再吃,狠心想要硬喂,幾乎要哭的上不來氣,只好作罷。還好只是潰瘍,多喝水,過幾天自己就會好,也就不再勉強她吃。
這次發燒,就這樣過去了。若說是什么經驗,也談不上,因為我總共也沒處理過幾次。
女兒8個多月時第一次發燒,最高燒到近四十度。雖然之前有了解,但處理時還是慌了神,報到社區醫院用酒精擦拭緊急退燒,而后開了泰諾林。至于什么引起的發燒,已經完全忘記了。
第二次發燒是女兒10個月時,在老家連續發燒三天,每次都是晚上十二點左右開始。每次我都用退熱貼、擦澡、泡澡給她物理降溫,超過39℃時就喂一次泰諾林。退燒時間越來越短,第三天晚上發完燒,到第四天上午10點左右就完全退熱了。
第三次發燒是一歲11個月時,也是在老家,和這次發燒過程很像,燒退后滿嘴的潰瘍,吃了些消炎藥痊愈。
也就是說,女兒基本上是每年發燒一次,每次康復的時間都比較短,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健康的體質和厲害的免疫系統。按照一種流行的說法就是,沒生病一次,孩子的身體抵抗力就又提高一級。
(四)
而我今天我想說的主要是我的幾點心得體會。
首先是對于發燒的理解,我是這么認為的:發燒只是一種癥狀,并不是病。外在因素比如當外來風寒或風熱入侵身體時,身體會自動產生抵抗,啟動免疫系統,體溫升高。內在因素比如感冒、喉嚨發炎等疾病也能引起寶寶發燒,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像出牙、積食等也會引起發燒。
體溫升高,可以殺死體內很多病毒,有利于提高身體的抵抗力。但當體溫過高,超過40℃時,可能引起頭暈、驚厥、休克,甚至嚴重后遺癥,必須去醫院就診。
很多人害怕高燒會燒壞腦子,尤其是老人都會這么講。其實,高燒本身并不會燒壞腦子,由于腦膜炎等一些本身就對大腦產生傷害的疾病引起的發燒才有可能會出現這種后遺癥。
而發燒后不首先送醫院,我大概是基于這兩點考慮:
第一:只是單純的發燒且在可控范圍內,并無其他癥狀。最明顯的就是,孩子的體溫是曲線型的,不會一直高燒下去。
第二:醫院容易過度治療。這點很多人應該都深有體會,帶著發燒的孩子去醫院,先是一通檢查,然后不由分說就掛抗生素,燒高一些就直接住院掛吊瓶,讓人心驚。對于醫院和醫生的信任度,實在是有折扣的。當然也有很負責人的醫生,但基本上要靠運氣了。
而在面對孩子發燒時,大人必須要保持冷靜,細心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查找發燒原因。如果是病毒引起的高燒,在低于38.5℃時,可以通過泡澡、擦澡、退熱貼等方式進行物理降溫,多喝液體增加排尿次數。但若是6個月以內的小寶寶,還是建議先去醫院。
同時,要給寶寶勤量體溫,大概每半個小時就可以了記錄一次,做到心中有數。勤給寶寶補充水分,防止脫水,促進體內熱量的排除。我女兒平時就非常愛喝水,生病時也一樣水不離手,這對于康復有很大幫助。
同時,大人要在孩子面前表現的輕松一些,不要過分緊張,這樣孩子就比較容易放松,好的心情也是對抗疾病的良方。
說起來簡單,這其實很考驗大人的意志,當你摸著孩子滾燙的身體或者孩子哭鬧時,分分鐘都有“去醫院算了”的想法,這其中當然也有不自信的因素。尤其是家里有老人時,壓力會非常大,心里無比煎熬,感覺自己像后媽。
還有一個誤區就是,不送醫院并不是堅決不吃退燒藥。在體溫超過39℃甚至更高時,首先考慮的就是退熱,退燒藥是一定要吃的。一歲以內一般是服用泰諾林,有效成分是對乙酰氨基酚,穩定性比較高,副作用也小。兩歲以上常用的是美林,也就是布洛芬混懸液,適用于39℃以上的高燒,退熱效果明顯。還有一種小柴胡口服液,是中藥提取的,退熱效果較慢,但副作用少。
目前,我用過的就是以上三種,其他的退熱藥也不是特別了解。但是藥三分毒,所以能不吃還是盡量不吃,很多病毒性感冒即使不做藥物處理,也是會自愈的。
還有就是網絡上流傳的一些偏方,我的觀點是謹慎嘗試,可以選擇那些安全的對身體沒有副作用的方法,如果沒有效果,就果斷放棄。
總而言之,孩子的免疫系統遠比你想象的堅強,只要你給它鍛煉的機會,她的免疫系統就會越來越強大,生病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小。而作為家長的我們,平時也要多學些基本的醫務常識,就可以為孩子減輕很多病痛,讓孩子遠離抗生素。
當然,平時一定要多關注孩子的一冷一熱,盡早采取預防措施。
最后,祝所有小寶寶都能健康成長。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淺認識,如有錯誤,請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