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為什么,年少時第一次看魯迅的簡介,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棄醫從文。
那為什么要棄醫從文呢?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魯迅有提及過這一轉變的原因,下面就是原文:
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魯迅在意國人麻木不仁的表情,看客們身體都很好,不好的是精神,需要用一劑文學猛藥,治好虛偽愚昧的國民性。
后來發生了什么,每個接受義務教育的我們估計會“相視一笑”,先生冷峻的面龐,辛辣的文章經常出現在必讀書目或考試閱讀鑒賞題中。
每次分析不出先生寫的經典文段時,我總會哀嚎,當醫生救死扶傷不好嗎?到底是為何要寫這些雜文?散文?白話文小說?因為這個小私心,我總對先生的棄醫從文耿耿于懷。
不想多年以后,我竟然是通過日本人,還是一個叫做太宰治,頹廢無賴的作家才多少明了當年魯迅做出這個決定前后發生的事情。
惜別彷徨,才能吶喊出真正的熱血。
惜別沉默,才能爆發出響亮的起義。
1、《惜別》算是半個魯迅傳,因為太宰治并沒有詳細描述魯迅的一生,而是借助虛構的老醫師來回憶青年魯迅在仙臺求學時的種種事件,所以讀起來溫情動人。
比如周君(魯迅在書中的稱呼)在種滿松樹的松島上反復唱《云之歌》;激動時,講日語會夾雜德語;給房東女孩講中國故事,稱贊她描繪西伯利亞的冬日冷得連月亮都凍住;被朋友津田誤診得瘟疫,結果是新年吃了太多的干青魚子。
這些尋常軼事都使在照片中總冷著臉裝酷的魯迅世俗味滿滿,連冷對千夫指的橫眉也柔順了不少。
2、《惜別》大致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解釋魯迅為何從醫。
太宰治寫了兩個:一是少年時期父親病重逝世,讓他對周圍的生活抱有懷疑和反感;二是中國的國情(戊戌變法失敗、義和團之亂、清政府的不作為)都讓魯迅迫切想要學習科學,為強國所用。
為了給父親治病,每日往返于當鋪與藥店之間,相信那個號稱名醫的騙子,到處搜尋什么平地木和原配的蟋蟀的自己的身影。晚上睡不到時,耳邊回響的是相信迷信,一遍遍呼喚瀕死父親的自己的聲音。
魯迅小時候就很勤奮,在課桌上刻早字,但圣賢書并沒有救回自己的父親,他突然發現這只不過是生活中的虛假裝飾,民眾相信神仙迷信,寧愿吃人血饅頭,這樣的中國到底該怎么辦?
魯迅認為必須讓民眾了解科學的力量,促使他們覺醒,那么最直接的科學就是治病的醫學。所以他暫時出賣靈魂遠走日本學醫。
當時他的愿望只有一個,就是同胞的新生。
我們對魯迅寫過的《藤野先生》應該都不陌生,穿衣服很不講究,有時竟會忘記戴領結。冬天穿著一件短短的舊外套,寒顫顫的。太宰治在《惜別》中也加入了藤野先生這個角色。
先生的第一次講義,暗示并激勵了我的前途,讓我深受感染。我今后的人生目標,就是成為中國的杉田玄白,點燃中國維新的烽煙。
藤野先生作為一名教師,用為人師表的熱忱幫助著魯迅,詳細地批改他的講義,甚至連語法錯誤也改正出來。就算是選取課題,也常常考慮中國的文化背景,比如纏足對骨骼的影響。
不想招來同班同學的猜疑。魯迅收到一封“你改悔吧”的信,說是藤野先生故意在修改的講義上做考試的記號,否則不可能及格。他清醒過來,原來在日本人眼里,中國人是劣等民族,不可能取得好成績。
后來的幻燈片事件開始進入第二部分,也是全文最激情澎湃的部分,此時的魯迅正在拼命掙脫出繭的口子。
對本國國民的教化。思想啟發是第一位的,治愈肉體的痛苦,激發新生的希望,再進行精神的教化,不需要這樣繞圈子了。
魯迅很清楚,民眾就像小孩子只考慮玩,治好了病,也會馬上跑去河邊玩耍,再次得病,何不直接進行思想上的開化。
現實永遠比小說更不可思議,可是這世界上,有很多誰都不知道的事情。文學的創作可以將千瘡百孔的世俗填滿,就像水往低處流,把低洼填平一樣。
相比較幻燈片事件對魯迅思想上轉變的影響,太宰治認為更是當時日本的文學熱潮給他帶來了靈感上的觸動。在東京,有人要是沒有抱著書在街上走,都會被異樣的眼光瞧視一下。(這里我表示有懷疑太宰治對自己國家的吹噓)
文末,魯迅打算和弟弟合辦雜志,取名為重生。化蛹為蝶,涅磐重生。
他笑了。從他的笑容里,再也看不到一絲一毫他所謂“奴隸的微笑”的卑屈的影子。
到此,魯迅從醫的大結束,也是從文的正式開始。曾經在我眼里怎么都是帶有銳角折線心血來潮的棄醫從文決定,通過太宰治細膩的筆觸,終于有了有著圓潤曲線的變化解釋。
原來,原來,從棄醫到從文,從周樹人到魯迅,有過一段漫長的掙扎時期。
3、但遺憾的是《惜別》染有政治污點,當時我看到文中藤野先生來了這么一句:
保持中國的完整獨立一直是我國對中國的方針。
想要完整吞并中國,建立大東亞共榮圈還有這種解釋?除此之外,太宰治還多次提到藤野先生和津田都認為必須盡心盡力幫助魯迅完成學業,因為不能辜負清政府的期望。
寫得多少有點過火了。
在中國人眼里,魯迅是硬氣的。雖說他在日本求學,但太宰治把他寫得特別親日,甚至有點跪舔。比如:
今年二月,日本對北方強國俄國宣戰了。日本的青年踴躍奔赴戰場,議會一致通過了龐大的戰爭預算,國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為每一次號外的鈴聲而歡呼。我認為這場戰爭日本一定獲勝。這樣一個活力四溢的國家不會失敗。這是我的直覺。
這也是我的直覺,太宰治自己瞎編的。日俄在中國東北打仗,對中國人來說本身就是極其屈辱的事情,更別說是魯迅。
不過,我還是想要感謝太宰治的,因為慶幸有人會花心思寫寫還只是周樹人時期的魯迅,那個始終心系祖國,無論做什么決定都以救國為準的熱血青年。
棄醫從文,我覺得是周樹人一生中最魯迅的決定,當時被鴉片熏得差點散架的中國非常需要魯迅動場大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