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博客很多,于是又禁不住感嘆能夠堅持寫博客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開公眾號有一年多,算起來就寫過10幾篇,文章類型也都沒個統(tǒng)一,突然感覺來了想寫就寫,沒感覺了就好幾個月不更新。寫過最愛的美劇,寫過《人類簡史》讀后感,也偶爾當做微博發(fā)點雞湯。從產品角度看,這個寫作計劃是太失敗了,定位太寬泛,什么都能寫,自然也就什么都寫不出了。
很多次想要寫產品相關的文章,也著實打過好幾次草稿,但一提筆就是些泛泛之談,開頭華麗,卻總免不了爛尾。所以我今天就準備再侃侃而談一次,同時試著不讓他爛尾。
說起做產品,我總會像打了雞血般熱情高漲,縱使已經入行一年多,這股熱情現在看來不但沒有衰減,反倒還莫名地高漲,更多的還是不甘吧,不甘沒有好的機會和平臺來釋放自我。因為我覺得年輕的生命如果不拿來做些有價值的事,那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
我常常跟朋友說產品工作對于我來說不只是研究幾個 app 、設計幾個功能,它對我來說不只是一份工作,它是伴隨著我成長的東西,因為產品是解決問題,生活也是一樣,對于我,它就是生活,也并沒有太多的界限。所以每當別人問我你都從哪里學習產品知識,我就會說是隨時隨地,反過來,做產品也一直使我受益。
昨天在國圖看到一本書——《隨心所欲:為改變用戶行為而設計》,雖然只匆匆看了前言和目錄,但是我很確信這本書所講的就是我一直在追尋的設計理念,那就是通過產品設計讓用戶變得更好。
在我的認知體系中,好的產品應遵循以下三個設計理念,也可以說是三個階段:
1.不斷發(fā)現和解決問題,滿足需求,取悅用戶。我稱其為面向需求的設計。
2.改變用戶行為,幫用戶變得更好。我稱其為面向價值的設計。
3.比用戶更了解他自己,總能帶給他們意想不到的驚喜。我稱其為面向理解的設計。
當然,這三個階段都有一個必要非充分條件,那就是要做得有趣。
處于第一階段的產品可稱為是不錯的產品,第二階段的則是好產品,而處于第三階段的產品就是我眼中的優(yōu)秀產品。
這樣說也許有點狂妄,但在我看來,目前市面上大多數所謂的好產品也只是在為面向需求設計而絞盡腦汁。
這種產品設計大致可以總結為,設計者從用戶故事中了解場景,在使用場景中分析需求,通過產品一步步滿足掉需求,再逐漸產生用戶價值,同時尋找適宜的商業(yè)模式。
面向需求的設計可以說是產品了解用戶的過程。知用戶所需要,而且并不對用戶的需求做價值或是道德評判,只是有取舍的滿足,這種方法可以說就是在利用人性的弱點。這有錯么?并沒有。話說能把這點做好的產品已經是屈指可數了,然而我覺得只是做到這樣還萬萬不夠。
如果設計產品只是為了照顧人性的弱點,并在此基礎上獲取利益,而并沒有給使用產品的用戶帶來更深層次的價值,又如果大家都還把這種程度的產品叫做成功,那我就真的失望了,也變得很迷茫,因為我不覺得這樣就算是成功。
在產品設計者中我是個新兵蛋子,有想法也不敢大聲說,但在產品用戶中,我應該可以算是個高精尖。我深知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我也常常審視和反思。在我做用戶的這么多年里,我懂得一個道理,那就是用戶絕對是不完美的,大多數用戶只是在想他想要什么,而不去想他真正需要什么,他也不太會想,除過產品能為他做的之外,自己能做點什么,從而一起更好的解決問題。
是的,他們不會。他們期望依賴產品來解決所有能想得到的問題,當然,好產品也都樂于做這件事,做得好,用戶就更加依賴,所謂用戶粘性也變高了。然而,讓用戶那么依賴就是件好事么?我不覺得。
我說這些并不是在譴責和抱怨用戶,也沒有站在道德高地,畢竟我自己就是不完美的用戶,我只是覺得產品除了取悅和滿足用戶之外,應該還能再多做點什么。
談到改變用戶行為來讓用戶變得更好,自然就避不開產品設計者的價值觀體現了。我完全不認為產品沒有價值觀,這是題外話,扯遠了。話說回來,如果面向需求的設計做得不錯,那設計者就會觀察到樣本量足夠大的用戶行為數據。首先就需要設計者來審視和反思,這些行為反映了什么問題?暴露了哪些人性的弱點?有哪些行為能夠通過產品設計來改變?改變之后能為用戶帶來什么持久的價值?能否幫用戶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這并不是在做善事,只是這才是我眼中的長遠利益,那就是真正做到跟用戶做朋友,為朋友著想,獲得朋友的信任,而不僅僅是說他愛聽的,做他想做的。
這是跟用戶對著干?這是不顧及用戶體驗?我也并不這樣認為,我覺得價值和體驗一點兒也不矛盾,只是要做到權衡彼此需要設計者更多的思考。
說到改變用戶的設計我有一個例子。國外有一個調查類的問答產品 Kiwi,問題不乏「你最喜歡哪部電影?」這類,值得提到的是,新用戶關注話題時,超過20個就不被允許了,且不說這種處理方式是否足夠合理和科學,起碼在我看來,它是在有意識地告訴用戶,不要關注的太多,你沒必要關注那么多,你也根本看不過來,你應該有所取舍,只關注對你最有價值的話題。
我覺得唯有把改變用戶行為幫助他們變得更好當作產品設計的愿景和信條我才不會變得迷茫,只有這樣我才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么。
最后來說面向理解的設計,也就是做用戶意想不到的設計,這是最難的,需要設計者擁有足夠多的智慧和善心。當你足夠了解用戶,變得逐漸理解用戶,你也通過行之有效的設計來引導他們,幫他們變得更好。你能看到大量用戶行為和數據背后反映出來的問題,你知道他們需要什么,想要什么。你真的比用戶還要了解用戶,那你就能夠做出讓用戶意想不到的設計,那時候用戶肯定也會感恩你的心意。
舉一個意想不到的設計例子:簡書 app 支持很多種登錄方式,有時候我的確是會忘記自己用得是哪種方式,但是簡書一個細微的設計幫到了我,它在帳號密碼輸入框上方提醒我上次的登錄方式,雖然是很小的細節(jié),但當它出現在我的眼前時,的確打動了我。這就是我愛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