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機緣巧合下,接觸到了一個新的概念。大概意思是:注意力才是最重要的資本。
就比如很多人,給自己安排了很多計劃,每天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排的滿滿的。但是過了一段時間還是覺得自己沒有實質性的成長。這個過程雖然他們讓自己看起來很充實,但是多少有點南轅北轍的樣子。
這點很類似刻意練習與一萬小時理論之間的差別,一個只注重時間上的量變,而另一個卻專注于學習本身的質變。把自己的時間排得滿滿的不僅很容易少了重要的反饋過程,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的學習并不系統,這個過程就像是在四處浪費自己的注意力。
但還有更多的一群人,他們的注意力嚴格來說不叫浪費,而叫被收割。
比如莫名其妙湊熱鬧,心急火燎隨大流。這種都是被收割。還有被一些高收益短半衰期的事情所收割。比如玩游戲啊,看沒有深度的電影娛樂節目什么的。
這些事只是滿足一下你的好奇心或者給你短暫的興奮感而已。事后你會發覺做完這些事除了浪費寶貴的時間和注意力之外,對自身毫無成長。
但這點很多人都不在意,覺得只是浪費了一點時間而已,但你不僅浪費了時間,還浪費了注意力。而浪費注意力的代價遠超于浪費時間的。
這個結論不是我瞎掰的,而是李笑來說的。他說錢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可以再生。時間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本質上不屬于你。只有你的注意力才是你擁有的,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用公式列出來就是:
注意力>時間>金錢。
所以注意力其實是比時間還貴的資本。因此他認為應該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成長”上面。對于這點,他也給出了一些建議。
比如可以問問自己,昨天自己關注的事情是什么,跟自己的成長有關嗎?甚至可以問問上個月關注的事情是什么,如果想不起來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那些事跟你沒有多大關系,更別提跟成長有什么關系了。
所以他最后總結了這么一句話:把海量的廉價甚至免費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高價賣掉。而這點也是我一直在努力踐行的事情。
確實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有太多吸引我們注意力的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但正如李笑來說的,爆炸增長的只是信息,壓根就不是知識。
所以我們沒必要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碎片信息上。盡管有些信息可以成為談資,但這樣的談資來得快去得也快。至于判斷是不是知識的方法也很簡單,看看它是否能解決生活中的某一個甚至是某一類問題。
所以用萬維鋼的話來講,我們不僅僅要學會怎么去集中注意力,更要學習怎么樣不集中注意力。因為我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必須把它放在重要的事情上面。
最后,在引用完兩位大佬的話之后,也該談談自己個人的觀點:我覺得不管是刻意練習也好,注意力也罷,本質上都是在講兩個字:“專注”。只不過變成了如何專注,專注時要注意什么,專注的對象又是什么。什么時候能真的理清這些問題了,那才能算真正理解“專注”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