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朋友圈關你啥事

圖片來自網絡

01

朋友向我訴苦。

她是一位編輯,平時愛寫些文章,有時也會被清華南都、十點讀書等大號翻牌。高興之余,她會把自己的文章轉發到朋友圈,想分享給更多的人。

結果某次,她聽到有人在背后議論說:“這人老是在朋友圈里曬自己的成績,不就是出來炫耀的嗎?”

朋友很委屈,不知道自己招誰惹誰了。

我說,你誰都沒惹,只是正好添加了“朋友圈挑剔者”。

什么是“朋友圈挑剔者”?

就是那些總喜歡以歪曲的眼光去看待別人的朋友圈的人。

“她總在朋友圈里發自拍,好像我不知道她長什么樣兒似的?!?/p>

“他加個班也要發朋友圈,真煩,是來諷刺我不勤奮的嗎?”

“這人出去旅游而已,至于發朋友圈嗎?就是閑著沒事干膈應我的吧?”

這樣的話,有沒有熟悉感?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個敏感的人,就總會覺得朋友圈是個人多口雜的地方,每發布一條新的動態都要小心翼翼,反復斟酌,避免被攻擊。

這樣一來,誰都不想發朋友圈了,太累。


02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很多人都不喜歡發朋友圈了,就算發了也會選擇分組或秒刪。大家對朋友圈越來越敏感,甚至害怕朋友圈會給自己帶來什么不好的影響。

他們甚至覺得,朋友圈是個糟糕的東西。

講真,我覺得朋友圈是個很棒的發明。它的英文叫「Moments」,就是負責收集那些生命中的「時刻」。顧名思義,朋友圈能幫我記錄下所有稍縱即逝的時刻,然后形成一本回憶錄,讓我在以后能夠清晰地看見自己的來路。

但有時候,你發的朋友圈根本沒有摻雜任何非分之想,炫耀之心,諷刺之意,但卻就是能被一些“朋友圈挑剔者”識別出來。就像是被雞蛋里挑骨頭,你自己都覺得莫名其妙。

歸根結底,是源于那些“朋友圈挑剔者”們內心的不快樂。

比如說,你和同學都參加了一個比賽,但同學獲獎了,而你沒有。她在朋友圈里放出了獎杯的照片,你看到后,內心的嫉妒之火會更旺。因為這進一步襯托了你的落寞,加重了你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于是,你可能會不屑一顧地說,有什么了不起的啊,值得來曬命嗎?

但這句話的背后,是你對自己的挑剔,對正常生活的誤解。

圖片來自網絡

03

在心理學上,這叫投射效應,即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

心理學家羅斯做過這樣的實驗來研究投射效應:他選擇了80名大學生,問他們是否愿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里走動。結果,48名大學生同意背著牌子在校園內走動,并且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樂意背。而拒絕背牌子的大學生則普遍認為,只有少數學生愿意背。可見,這些大學生將自己的態度投射到了其他大學生身上。

一句話說就是,你怎么看自己,就會怎么看別人。你怎么評價自己,就會怎么評價世界。

一個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說謊的人則會覺得別人總在騙自己。

朋友圈作為一個分享生活的空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各種人的主觀投射,所以也就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聲音。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朋友圈烏煙瘴氣,那你要知道,你的看不慣,很多時候都是一種憤怒,對自己的憤怒,對世界的憤怒。

所以,你會不自覺地攻擊別人,以此獲得內心的價值感。

薩提亞心理學認為:其實,沒有人讓你看不慣,除了你自己。

更重要的是,沒有誰有義務來服從你的三觀,來實現你的期待。


04

如果你對發朋友圈這件事感到提心吊膽,那也沒必要。

以我自己來說,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嚴肅的人生道理還是偶爾的牢騷瑣碎,我都喜歡發在朋友圈。因為我并不覺得這是什么得瑟和炫耀,更多的只是一種真誠的分享,讓別人知道,我過得還不錯。如果有人用惡意揣測我,那他要么是心胸狹隘的人,要么是根本就不了解我,不值得我喜歡。

我發狀態也好、傳照片也罷,都不是為了告訴誰,我做什么了,和誰在一起,更不是要曬出來給誰看。對我而言,朋友圈最重要的意義是,當有一天自己老了,搬著凳子曬太陽卻無事可做時,能拿出它來看一看,順便回憶一下過往的歲月,知道自己曾經真實而精彩地活過。

所以,你可以大膽地告訴那些““朋友圈挑剔者”:我發朋友圈關你啥事?

共勉。


你好,我是成長中的王小青,很高興認識你。

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請點個贊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