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晚我和幾位同事一起去看了《繡春刀·修羅戰場》,整體感覺很沉重,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是一部適合剛入職場的人看的電影。原因很簡單,這部電影描述在掙扎的社會里,小人物的命運,小人物在亂世里想要安身立命的艱難,猶如一葉浮萍。
? ? ? ? 全劇都是在矛盾中不斷前進的,男主角一直處于風口浪尖之中,從最開始的與凌總旗的矛盾,到與鄭掌班的矛盾,到與裴綸的矛盾,到與北齋的矛盾,到與丁師父的矛盾,與陸文昭的矛盾,到與信王朱由檢的矛盾,全場都在各種矛盾和對立中掙扎,而且各種矛盾之間是互相勾連的,層層遞進的。比如,最開始時由于工作上的問題與凌總旗產生了矛盾,害死了殷澄,結果導致沈煉在后面殺死了凌總旗后,裴綸一直揪著他不放,在陸文昭千戶的暗示下都沒有任何緩和的余地,這難道就是因果?這難道就是命運?
? ? ? ? 我看了很多這種類型的電影和小說,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當然是片面的,不過有共同點——一旦發生了性命糾紛,那便背上了生死大仇,不死不休。黑社會類型的電影,包括繡春刀這種武俠類型的電影,都有一個明顯的故事特征——即使你與某一個幫派或者江湖人發生了矛盾,雙方都起了爭執但是沒有人死亡,結果還是能握手言和的,但是一旦雙方有人死亡那便是不死不休了。繡春刀其實也暗含了這一點,最明顯的就是裴綸和沈煉,雙方在殷澄的問題上其實是一致的,最開始是裴綸是不知道的,但在沈煉救了裴綸一命并說明了“殷澄也是我的朋友”這一點后,雙方拴在了一條繩子上,雙方不再是仇人,最后更是互相依靠打敗陸文昭和丁師父兩人。人性的復雜性也體現在這里,目前社會普遍性的都認同父債子還和一命抵一命之類的共識吧。至于為什么能發現這一點,我想我看過的某些導演在這一方面也許是共通的。按照中國人的固有思路是正確的,一旦發生了血海深仇,怎么可能還指望雙方握手言和稱兄道弟呢,即使表面上能做到,也是面和心不合,遲早要翻船。用一句話解釋就是猜疑的種子已經種下,總有一天長成參天大樹,猜疑鏈的連鎖反應到來的那一刻,必定分崩離析。
? ? ? ? 電影我也看了不少了,像這種電影我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喜歡的,從第一部到第二部,人性的掙扎顯得過于沉重,不過這也確實就是現實與殘酷。我之前喜歡看理想主義式的電影,我現在感覺更加偏愛這種現實感強的,當然也不是說就不喜歡爆米花式的電影了,各有千秋嘛,只是這種更能引起我的思考。讓我看完了《變形金剛5》和《復仇者聯盟》我是為其科幻和特效買單,而《繡春刀》和《西游伏妖篇》我是為內涵和思考買單,僅僅是前者的話是不是顯得太過于膚淺,后者才能對人性起到一定的塑造作用。最簡單的就是,看完英雄式的電影,主角總是積極向上充滿能量和領導力的人物,但是這就跟小說一樣,第一層次的總是把人物單一化和扁平化,高層次的才能把任務立體化和復雜化,就跟《水滸傳》一樣,108名英雄各個性格不同,這就很需要難度。繡春刀最厲害的在于每個人都是復雜的,都是多重性格的,同時多重人性又在某個高度上是統一的。比如說,信王朱由檢在面對魏忠賢的態度上,面對手下北齋和陸文昭的生死上可以看出他很痛苦,為什么最后他能放過最后唯一的破綻——沈煉呢,因為此時的他既想對北齋和陸文昭那些為他付出了那么多的人的補償,也是由于他此時已經是權力的最高峰,所有的破綻蕩然無存。
? ? ? ? 我最想說的其實是沈煉,沈煉作為全場矛盾推動的焦點,可以看出,沈煉是一直想做一個正直的人,黑貓的存在是他僅存的愛心,黑色又是因為他職業,必須冷血和無情。他處在這種矛盾和糾結中,一點辦法也沒有,這也是他所面臨的所有矛盾的根源。假使沈煉就是一名窮兇極惡的壞人,他殺凌總旗、殺北齋、殺鄭掌班、殺裴綸和陸文昭都是順理成章的,那本劇就變成了一個大壞蛋為了自己的生存和升官發財,遇神殺神、遇佛殺佛,這就變成了《壞蛋是怎樣煉成的》,也就失去了很多看點。這部電影的看點就在于掙扎,除了皇帝以外所有的人都是"中間人",這也是為什么身處權力旋渦的人,總想著不斷往上走,畢竟誰也不想看誰的臉色行事,也只有達到一定權力頂峰的人才能有這種權力的快感,權力越大看臉色行事的那些人也就越少。本劇中的沈煉,唯一的漏洞就在于沈煉這種人其實并不是很適合當錦衣衛而他偏偏就是錦衣衛,顯得格格不入,從而引出了諸多矛盾,當然看點也在于這一點。如果自己處在那種漩渦之中又該如何堅守呢,張震給了我一個非標準的答案。不同的人本該不同,何為本心,這只能問問自己的良心。一萬個人心中有一萬個張震,在我心中,張震不算是君子,也不能算小人,他不高尚,也不卑鄙,他是掙扎,他也是殘忍,他更是孤獨。